教師到底該確立怎樣的習作指導觀?自然界的幾個物種的自然選擇,也許隱喻著習作教學的真諦——
“爬山虎”:只要有植根的地方,只要有一面墻壁,只要有陽光和水分,它就會使勁向上爬,直到秋風蕭瑟。習作教學到底該教給兒童什么?爬山虎似乎給我們帶來啟發——教給兒童基本的寫作知識和技能,再給兒童一個開闊的寫作空間,靜靜等待,潛心感受兒童成長過程中的攀登,稍加時日,他們就會給你營造出一片生機勃勃、綠意盎然的美麗風景。
“蒲公英”:秋風吹來,種子就開始了自己的旅程,一路風景,一路快樂!小小的“降落傘”落在哪里,哪里就是它的一個“新家”。習作教學不正是需要這份自然和愜意嗎?每次寫作,我們總是帶著沉重的、明晰的任務上路,在寫作的征程中無暇顧及四周的風景和內心的感受。其實寫作可以像蒲公英的種子那樣,看似“無為”,卻很“有為”,將“有為”的訓練目標潛藏在“無為”的活動情境之中,讓兒童在感官充分自由的氛圍中,享受到寫作的快樂。
“桃花”:總是將美麗展示給我們看,臨近清明,桃花一枝獨秀,綻放枝頭,讓天地間融匯在一片溫暖之中。桃花凋謝,碧綠的桃葉也已經枝枝蔓蔓,遮蓋住了整個桃樹。在我們的習作教學中,也應有爛漫枝頭的一簇簇、一叢叢桃花——童心。如果在教學中,不讓孩子的童心在課堂上“閃爍”,在習作中“綻放”,那么美麗和精彩將與習作教學擦肩而過,至于布局謀篇的技巧、習作知識,那都是在如花的童心上自然舒展的“桃葉”,沒有花的燦爛,縱然綠葉蔥蔥、枝繁葉茂,也不會有秋天的果實芬芳。
“爬山虎”隱喻著習作教學的根基——扎實的習作知識、技能和開闊的寫作空間;蒲公英隱喻著習作教學的姿態——帶著快樂和自由上路,讓習作教學成為一個“無為”的活動過程;“桃花”隱喻著習作教學的內核——讓童心在習作中粲然綻放,沒有童心的習作就像不能結果的桃樹!這些自然隱喻其實直指教育的真義,直指人的精神本質!當人在習作教學中有了爬山虎的向上的力量,有了蒲公英的自由,有了桃花的爛漫,那習作教學何愁不走向一個美妙的境界!
1.將教材“引向”生活,讓習作更可愛。
為了讓學生愛上作文,我對教材中某些陳舊的題材作了“置換”與修改,讓它更貼近孩子的生活,讓學生更有話可寫。兒童寫作,重要的是培養興趣和樹立信心,要讓他們從寫作中感受到駕馭文字的樂趣,使他們熱愛寫作。要做到這一點,最好的辦法便是創設一個盡可能輕松的環境,讓他們寫“天性之文”“稟賦之文”“隨心所欲之文”,寫自己喜歡的文字。
2.將自然“引入”習作,讓練筆更休閑。
我們以大自然為載體,以實踐、贊美為主要路徑,以季節的輪換為章節,以“賞春”“憶夏”“品秋”“鬧冬”來構建習作主題;以觀察、探究為主要路徑,觀察大蒜、綠豆芽等的生長過程,觀察蠶寶寶的成長過程。更讓學生興奮的是我們在大課間推廣“玩全”手冊,誰最會玩,誰就最聰明、最健康。孩子在操場上跳竹竿舞、滾鐵環、轉呼啦圈,在走廊上進行溜溜球PK賽,在車模、航模、機器人比賽中暗暗較量……這一項項活動豐富了兒童的感觀,加強了生活的體驗,讓每一個兒童成為習作的經歷者,讓鮮活、動態的習作資源成為學生寫作的源頭活水。
3.將學科“引往”整合,讓素材更多元。
我們打破學科間的壁壘,加強學科之間的聯系,為學生進行問題解決提供廣闊的文化背景,使學生從學科聯系中吸收豐富的營養,促進學生的多元發展。我們將莫比烏斯圈這一神奇的數學現象“搬”到了作文課堂上,并引導學生由“莫比烏斯圈”想開去;我們將一個個有趣的科學實驗搬到作文課堂中,引導學生談談大自然的奧秘……在這樣的作文練習中,除學科知識內容之間的滲透外,還巧妙地進行其他知識的滲透。這會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獲得更多的知識,使之視野更開闊,思維更靈活自由,為全面提高學生素質打下良好的基礎。
4.將想象“引得”奇特,讓習作更童話。
想象,是孩子們最擅長的思維方式。激發孩子在平時作文、生活中大膽想象,可以讓思緒飛揚。為真正提高孩子們對童話的興趣,我們確定了“童話月”活動,不但讀童話、演童話,還編童話。我們一起暢想《自行車與摩托車的對話》、《假如來到2050年》、《假如人生倒過來活》等等,我們一起沉浸在兒童想象的世界中,一起感受生命的超然,讓兒童憑借想象的翅膀思接千載,視通萬里,盡顯他們的繆斯天性,開啟他們的智慧世界。
5.將閱讀“引導”堅實,讓習作更流暢。
作文能力是兒童語文素養的內容之一。但是對兒童進行作文指導不僅僅限于關于“寫”的推動,“讀”更是寫的源泉。“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焙粚崈和奈幕拍芊催^來促進“童化”作文。我們利用課外閱讀指導課進行閱讀引領,利用課外閱讀活動平臺感受閱讀的精彩,利用課外閱讀評價的支持,創設成長的通道。我和學校的老師一起編寫了《學生星級閱讀手冊》,通過全員評價、過程評價、多元評價、激勵評價等方式,鼓勵、呵護兒童的閱讀情感,激勵兒童的閱讀激情。經過不懈的努力,我們的實踐激發了孩子們對閱讀的興趣,培養了孩子們的閱讀能力,同時也反哺了孩子的語文學習。因為摒棄了許多功利性的閱讀動機,我們的孩子走出了枯燥的讀課本、讀教輔資料的困境。孩子們的視野、心志、人格、情感、個性等都在發生變化,他們更接近自然狀態,在這樣的讀書歲月中,孩子們回歸于透明澄澈的童年,享受著屬于他們的童年精彩。同時,通過對大量優秀文學作品的閱讀,孩子的審美能力、感悟能力、表達能力等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不少孩子在享受閱讀的同時,也用稚嫩的筆寫下從心靈里流淌出來的歌。
寫作是一項創造性活動,自由的心境是創造成功的前提。形體的自由讓兒童的習作在童真的世界里自在徜徉,精神的自由讓童年的寫作成為“筆在紙上快樂地蹭癢癢”。我們有理由相信,只要老師做好“引渡人”,“童化”作文必將成為孩子們生命世界的一方綠洲。為了兒童的健康發展,為了兒童一生的快樂,就讓我們和孩子們一起去探索和實踐“童化”作文吧。
(作者單位: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清英外國語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