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運用解決問題過程中獲得的策略、方法等去解決其他問題,即練習。精心設計編排練習,是蘇教版小學數學教材的一個亮點。但囿于傳統,有的教師借“練習難”將練習當例題教,一味“不舍”,導致時間不夠;有的教師則借“時間緊”將練習簡單化,一味“舍去”,導致質量每況愈下。
到底應該“不舍”什么、“舍去”什么?我認為,應該在以生為“根”、以教材為“本”的基礎上舍去目標的泡沫、內容的繁重、形式的玄虛等;再在“舍去”的基礎上“不舍”——數學的本質,也即在把握好“淺深、薄厚、顯隱、靜動”的前提下,繼續把握好“表里、近遠、疏密、一多”這四對關系,而每對關系雙方之間又彼此依依“不舍”。那么,該如何具體把握“舍去”后的“不舍”呢?
一、曰表里,運不窮
1.由表及里。
數學教育不僅強調“解決問題”,更不舍“問題解決”的過程。練習教學要關注過程中的“知識技能”、“思想策略”、“情感態度價值觀”,也即“由表及里”,由一道題的“門”進入一片“天”。
(1)由表及“知識技能”。
盡管數學教育的重點方向由雙基拓展為四基,但基本思想、基本活動經驗的獲得仍要建筑在雙基之上。在組織練習前,先要讀懂練習承載的“知識技能”,主要有例題的基本再現、新知延續、變式拓展或綜合運用等。在組織練習時,又不能僅停留于“了解、理解、掌握”,還要發展至“靈活運用”。
●六上《統一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計算公式》:
5.一根長方體木料,長3米,橫截面是一個邊長0.3米的正方形。這根木料的橫截面面積是多少平方米?體積是多少立方米?
追問:該題和“統一的體積計算公式”有何聯系?使學生領悟——橫截面相當于底面,長相當于高。一個長方體的6個面中,任何一個面都能做底面,哪個面利于問題解決就確定哪個面為底面。該題即例題后的變式拓展。
應鼓勵學生對練習的內涵深挖多聯,以把握問題的實際情境,明確對象的基本特征,這就是對“知識技能”的“靈活運用”。練習要透過問題抓雙基,但又不能僅限于“知識技能”,要使“知識技能”之舟泊于“思想策略”的錨樁上。
(2)由表及“思想策略”。
不少教師經常困惑:稍一變化,學生就會無從著手。這正表明掌握“知識技能”并不等于形成了問題解決能力,缺乏“思想策略”是其本源之一。小學數學一般涉及歸納、演繹、類比、單位、符號等思想,演繹和歸納是核心。為解決問題,在思想的指引下確定具體的行動方法,還能根據問題的發展制訂或選擇相應的行動方法,最終解決問題,這就是策略。教材主要編排了:分析與綜合等基本策略;整理信息、圖形直觀、枚舉、倒推、替換等技巧性策略;方程、假設、轉化等上位策略。
策略是一種蘊涵思想的高級方法,由表及“思想策略”,就能將知識講懂、講活、講深,它是把知識化為智慧的橋梁。
●二下《倍的認識》:從例1認識“倍”的直觀形象直沖到例2理解“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可以用除法計算”,顯得有些“莽撞”,為此,一位教師改編例1后的“想想做做2”作為這兩個例題之間的引橋。
2.先擺一擺、分一分,再填空。
第一行擺3根小棒,第二行擺6根。6里面有( )個3,第二行小棒的根數是第一行的( )倍。如果第二行擺15根,15里面有( )個3,第二行小棒的根數是第一行的( )倍。
第一行畫5根小棒: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行畫15根:__________________
15里面有()個5,第二行小棒的根數是第一行的( )倍。
這三題是對“倍”的鞏固,學生能逐漸悟得“倍與除法有密切聯系”。當再要求畫30根時,學生就不愿意了。這時再提出“可以用除法計算”,就顯得心中悟得深了。該題在鞏固“倍”時,還滲透了建模、歸納思想和圖形直觀、轉化的策略。
“思想策略”不能“告訴”,一要在練習中有充分“悟”的過程;二要在反思中總結“悟”得;三可根據學情概括“悟”的思想策略。讓學生主動“悟”得“思想策略”也是為了更長遠地掌握“知識技能”。
(3)由表及“情感態度價值觀”。
教學不僅是“知識生命”的培養,更在于“價值生命”的養育?!稊祵W課程標準》以促進全面、持續、和諧的發展為出發點,將“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作為總體目標之一提出來。
文字的物理性決定了教材主要以知識載體的形式出現,課堂的短暫性又決定了教學主要以“知識技能、思想策略”等為短中期目標,教師要盡可能憑借有限的文字平衡好認知與情感的關系。在吳正憲老師的課堂上,學生能充分體驗到學習需求的滿足與精神發展的愉悅,這就是養育“價值生命”的課堂。
“情感態度價值觀”的養育非數學獨有,更非幾節課可一蹴而就。它的熏陶就像微波,從內到外震蕩,緩慢地加熱,精神分子的結構成熟了,效力就凸現了。
2.由里及表。
小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知識儲備較缺乏,而練習內容卻有些集中、抽象。此時,教師不妨學一學廚師,想方設法使練習變得活色生香,也即“由里及表”。
(1)來一點“外包裝”。
不妨給練習來點外包裝,如將填空題、判斷題、選擇題分別改為“認真思考,填一填”、“仔細琢磨,判一判”、“反復推敲,選一選”,將“制作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改為“大家學得真不錯,讓我們用今天學到的新本領到生活中去一展身手吧!回家后自己做一個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再去測量家中一些物體的面積”。這樣的練習要求與導語就多了份激勵、提醒和關心,能拉近與學生的距離。
(2)變一點“新花樣”。
不妨也給練習變點新花樣,如以故事、謎語、動畫、笑話、現實情境等形式呈現練習,以獨立、合作、游戲、競賽等形式探究練習,以口頭交流、數學日記、綜合實踐等形式布置練習。這些練習交替或綜合進行,只要調配得當,符合重難點和學習特點,就能使學生愛上練習。
“里”是粗糧,“表”就好比將粗糧包裝成美食,這就能讓練習“好看、好吃、有營養”。表里既“不舍”,又循環交替、依依“不舍”。但“表”始終為“里”服務,不能喧賓奪主。
二、曰近遠,應乎中
學習是從自身認知的起點出發,向學習目標漸進的發展過程。此“近”指靠近學生認知的練習,“遠”則反之,于學生當前正處的位置而言都是相對的。
1.由近及遠。
(1)由舊及新。
學生能否實現從舊認知到新認知的飛躍,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能否安排好遷移。鋪墊練習即遷移之一,是否鋪墊,可從學生現實需要的角度取舍。當經驗匱乏時可選擇激活點先行引路,反之則可等待自然點撥,不必刻意鋪墊。
●五上《除數是小數的除法》例5鋪墊:以筆算“7.98÷3、2.86÷26”喚醒對“除數是整數的小數除法”的回憶。教學關鍵點是“轉化”,故以口算“24÷12、240÷120、2400÷1200”喚醒對“商不變規律”的回憶,新舊知識間的橋梁得以架設。
鋪墊要“該出手時才出手”,可從知識的邏輯體系和學生的學習心理、認知特點出發,探明學生的已知和需要,并據此設計路徑展開練習,力爭讓大部分學生有路可循。
(2)由易及難。
鞏固時,一般先練與已知靠近的,再由易到難、由簡到繁。如果將已知比為“現有知識圓”,練習的基本任務就是不斷拉長它的半徑,讓“未來知識圓”更大。組織時要著眼于“已知區”與“未知區”的結合點——“最近發展區”,過易、過難的練習都會影響練習的積極性。
●(同上)例5鞏固:(1)口算練習。(2)對比練習“4.83÷0.7、4.83÷0.07”“0.196÷0.56、1.96÷0.56”整合了練習十七2、3,旨在強調轉化難點,突出小數點移位方法。(3)是由練習十七5改編的拓展練習:“老師想購買一輛汽車。一種是紅旗,7.2升油可行使79.2千米;另一種是別克,1.2升油可行駛9.6千米;還有一種是本田,1.4升油可行駛14.42千米。從省油的角度考慮,購買哪一種比較合適?”練習有層次、有重點,又不失現實意義和數學思考。
練在“最近發展區”既有助于原有認知結構的鞏固,也有利于新知的同化,最終使“最近發展區”上升為“已知區”。
(3)由教及學。
很多數學知識都是通過操作感知、猜想驗證、分析歸納總結得出的,而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思維方法主要是演繹推理。教的歸納和練的演繹,就造成了得與用之間的思維方法脫節。
學生解決實際問題,首先要從紛亂的實際問題中收集、比較、篩選有用的信息,再抽象成數學問題,這是“建模”的起點。但教師往往會包辦或忽略這一轉化,這就造成了思維方法的脫節。
教與學的脫節,易形成“一講都會,一做都不會”的怪象。因此教師要細致地進行審題、析題、答題等思維方法的指導,幫助學生順利地跨越教與學的“坎兒”,從而提高運用知識的能力。
2.由遠及近。
循序漸進是常理。但如果鋪墊面面俱到,學生就易跳過知識檢索程序,練什么用什么,不利于自學能力的發展。如果鞏固循規蹈矩,學生又易形成思維依賴,學什么用什么,不利于思維創造性的培養。有時,不妨突破常理——“由遠及近”。
●三下《乘數末尾有0的乘法》:將試一試“700×9、250×6”提前到鋪墊中和“351×2、102×4”一樣要求用豎式計算,如有學生將前兩題列成新的豎式,就請介紹寫法。如未出現,就在自學新授后引導:“復習中的4題,都能列成新的豎式嗎?”學生在辨析中明確:乘數末尾有0的時候,可以列成新的豎式計算,再要求將“700×9、250×6”列成新的豎式計算,也即完成了試一試。
由新及舊,將例后練習作為例前的引玉之磚。由學及教,嘗試后再輔以點睛之引。先進入發達國家,再進入發展中國家,這不正是海爾“由難及易”的出口理念嗎?“倒過來”也可能出奇制勝。
著眼于未知,已知有哪些?如何使未知更靠近已知?著眼于已知,未知還有哪些?如何使已知更靠近更遠的未知?“近”可“遠”,“遠”可“近”。近遠既“不舍”,又循環往復、依依“不舍”。
三、曰疏密,本乎數
中國畫追求“疏可走馬,密不透風”,練習教學也應處理好“疏密”關系。疏即內容少、間隔大、頻率小、速度慢,給人以輕松、自由之感;密即內容多、間隔小、頻率大、速度快,給人以緊張、集中之感。
1.密不透風。
陳省身說:“打好球的最好辦法就是多練?!币布淳毩曇v究“密不透風”,它是數學教學的永恒法則。但“密”并非全面開花,基礎、變式、對比、拓展等練習的設計始終要“密”于重難點、關鍵點,凝成形散神聚的練習鏈。如只“疏”不“密”,知識技能訓練就會疲軟?!懊堋笔恰笆琛钡幕A,“密不透風”可為“疏可走馬”的課堂提供支撐。
2.疏可走馬。
“密不透風”的同時,還要講求“疏可走馬”,即在“留白中跑馬”。一要合理安排題量,適當“留白”;二要精當練習過程,特別要“疏”于拓展點、創新點、歸結點,要舍得花時間展開自主、發散練習,并及時組織好“跑馬”。
●五上《認識小數》:
先后出示標有“0、1、2、3……”“0.1、0.2、0.3……”“0.01、0.02、0.03……”的數軸,每大格平均分成10個小格,讓學生“疏”理聯想的信息,并填數。再比較三條數軸上的同一個點,追問:“為什么用不同的小數表示?有什么聯系?”引導學生對數的內涵從物化圖式轉化為系統的心理圖式。
不要牽著馬拼命往前趕,要引導學生在“留白中跑馬”。如只“密”不“疏”,學生的精神長時間緊張,思維能力發展就會衰退?!笆琛笔恰懊堋钡奶嵘懊懿煌革L”下的“疏可走馬”是有品質的課堂。
疏密有致,原本即自然之理。根據學情,內容選擇要多少適宜、難易適中,組織安排要快慢適宜、輕重適度,此謂疏密有致。疏密既“不舍”,又應乎自然、依依“不舍”。
四、曰一多,不容紊
教材一到四年級有“試一試”、“想想做做”、“練習”和“復習”,五、六年級有“試一試”、“練一練”、“練習”和“整理與練習(復習)”。這些類別有交叉,也有變化,都有特定作用。從整體入手定位與系統實施,就有可能發揮各類練習的應盡價值。
1.舉一。
“試一試”是讓學生在例題基礎上接著學,以促進學生全面、深刻地認知?!熬氁痪殹保ā跋胂胱鲎觥保┚幣旁诶}或“試一試”后,起鞏固知識、學會方法、初步應用之用。繼續新授、整合例題、基本鞏固、稍作變式、專項訓練——它們的定位在“舉一”,是“能運用數學知識和方法正確解決簡單的比較熟悉的問題”的再現水平。
2.反三。
“練習”里的許多習題與“練一練”(“想想做做”)的程度相當,也有一些富有思維含量的習題,以促進學生更深入地認識。它的定位在“反三”,是“能運用數學知識和方法正確解決有一定難度及綜合性的問題”的變通水平,策略主要有一題多解、多聯、多變、多比等。
3.歸一。
“多”后統為“一”,認知也就經歷了由薄到厚、由厚到薄的過程?!罢砼c練習(復習)”里的習題系統性、挑戰性更強,為“歸一”提供了充足的資源。它的定位在“歸一”,是“能靈活運用數學知識和方法正確解決不熟悉的、綜合性較強、難度較大的問題”的重構水平。
●四下《運算律》整理與練習:
(1)278+38+62、389+102、125×32
(2)278-38-62、389+99、125×32×25
(3)720÷16÷5、210÷14
引導學生縱向比較前兩組,溝通加法結合律和減法運算性質、基礎題和拓展題之間的聯系。再橫向比較第三組,溝通除法運算性質分與合、順與逆之間的聯系。“歸一”促進了知識體系的積極建構。
“舉一”、“反三”、“歸一”是三類練習相對的準則?!芭e一”時“反三”,“反三”時“舉一”“歸一”,“歸一”時“舉一”“反三”。一多既“不舍”,又不容紊亂、依依“不舍”。
有舍有得,不舍不得。在辯證性實施小學數學教材練習時,先要有“舍去”之勇和“不舍”之智。在“不舍”四對關系之時,又要平衡好每對雙方之間的“不舍”關系。孤立地看,它們依次著力于教材某一練習題、某一練習題與知識體系、某一練習題與課堂練習鏈、某類練習題與練習;縱看,它們又揭示了練習深度、廣度、密度、靈活度的具體思路。其中“表里”是對“淺深、薄厚、顯隱”的拓展。
練是為了不練,舍是為了不舍,一切均在取舍之間。它既是處世哲學,也是教學至高境界。戀“練”不舍也即“辯”化有“?!?,它是我戀戀不舍的追求……
注:本文獲2010年江蘇省“教海探航”征文一等獎。
(作者單位:江蘇省無錫市安鎮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