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教學媒體語言,英語課堂上教師講的話語除了具有一般課堂話語的特征外,還應符合大多數講英語的人士的習慣和規范。但由于缺乏對英語所包含的社會、文化背景因素的了解,在英語課堂上,一些教師使用了Chiglish式語言,影響了語言輸入的質量和教學效果。
【現象】通過課堂觀察發現,中式英語經常存在以下三種尷尬現象:
尷尬現象一:錯用稱謂語——在英語課堂上,我們經常聽到師生說“My dear students”“Good morning,teacher”“Hello,Teacher Wang”等不規范的稱謂語。其實,在英語國家,師生之間并不以students和teacher互稱。我們應該盡量避免使用這種不規范的課堂用語。
尷尬現象二:混用對應詞——一位教師在解釋English作為國籍人稱的含義時,這樣描述道:People from the UK are English.事實上,如果問一位來自蘇格蘭或威爾士的人:Are you English?是會引起對方極大的反感和不快的。因為,English特指來自England的人,該教師混淆了England和the UK,English和British的概念。
尷尬現象三:曲解詞的含義——一位教師在幻燈片中展示了一張哈利波特的圖片,問學生:Do you know this boy?學生齊答道:Yes,he is Harry Potter.教師的意圖是想問學生“你們知道這個男孩嗎?”其實,“Do you know this boy?”這句話的準確含義是“你們認識這個男孩嗎?”規范的英語應為“Do you know who this boy is?”
【反思】英語教師課堂話語除了作為教學的工具語言外,還是學生的重要語言輸入之一。如果教師語言不規范,勢必影響教學效果,還會誤導學生。教師語言在組織課堂教學、呈現講解新知、語言示范、提問反饋等各個環節,都應盡量準確規范。那么,如何運用規范得體的教師話語,培養學生的語言文化意識呢?
首先,教師應注重通過課堂話語,引導學生理解詞匯的準確含義,了解詞匯背后的文化內涵,比較近義詞匯的細微區別。教師要有意識地深度挖掘文本中那些看似簡單的詞匯、短語和句式背后的語言文化知識,注重通過話語解釋、情境創設、追問等方式,幫助學生澄清模糊的文化知識概念。
其次,教師在教學中要善于捕捉機遇,通過話語比較、解釋、舉例等方式引導學生使用正確得體的語言進行交際。
最后,教師應將文化意識的培養滲透于自己的課堂言行中。在教學過程中,不僅做好語言知識的傳授者,更要做好文化學習的語言示范者、引導者和合作者。和學生對話時,盡量使用“I’d like...”“I’m afraid not.”“You know...”“Could you...?”“Thank you.”等恰當、得體的交際語言。
(作者單位:江蘇省揚州育才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