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獨生女(子)》是蘇教版·中圖版《品德與社會》五年級下冊的主題單元《家家有本難念的經》中的第四課。本課引導孩子辯證地看自己,發現獨生子女的優勢,正視自身存在的問題,鼓勵學生認識自己、超越自己,逐步構建完善自我和規劃人生的能力。
一、談話激趣迎話題
1.從1979年我國推行計劃生育以來,據不完全統計,目前獨生子女數已經達到了9000多萬。獨生子女的隊伍這么龐大,關注的人、研究的人越來越多。今天這堂課,我們就圍繞“獨生子女”這個話題來聊一聊。(揭示課題)【我是獨生女(子)】
2.在座的有不是獨生子女的嗎?揮揮手!歡迎你們一起來參與今天的課堂活動,等一下也要發表你們的見解,好不好?
3.另外,參加今天課堂討論的還有3位家長代表和你們的班主任邢麗華老師,讓我們掌聲歡迎他們的到來!
【自評:本課以開放性為主要特征,指向兒童的整個生活世界,重視教師與兒童的創造性。獨生子女話題是一個社會話題,我邀請非獨生子女、家長代表和班主任邢麗華老師一起參加課堂活動,大家各抒己見,暢所欲言,從多個角度,立體地分析了獨生子女問題,為孩子們辯證地認識獨生子女問題奠定了基礎?!?/p>
二、觀察思考話現實
1.交流:獨生子女成長環境有很多優越之處,課前我們做了調查,來,大家交流一下。
2.請非獨生子女也來說說吧!
3.在這樣優越的環境下,獨生子女都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他們身上有哪些優點呢?我想聽聽家長的發言。
4.師小結過渡:獨生子女真是幸運的一代,幸福的一代,讓人羨慕!令人遺憾的是,獨生子女在具有這些優勢的同時也暴露出一些不足。下面,請看兩則來自國際方面的報道。
5.聽了兩則報道,你有什么想說的?
6.在獨生子女當中,絕大多數都是好孩子,這樣的評論確實讓我們不服氣,讓我們傷心。但是,有時候看問題得一分為二地看,我們也得問問自己:為什么會有這樣的評論?請大家看一組漫畫,說說圖中的獨生子女身上存在著什么問題。
7.觀看漫畫,自由點評,師相機點撥。
8.在我們的生活中,有沒有看到過類似的現象?大家來說一說,可以說自己,也可以說別人。
9.有請班主任邢麗華老師發表對獨生子女的看法。大家聽一聽,在老師眼里,獨生子女的弱點在哪里。
10.師生共同小結:通過看評論、漫畫,聽交流,我們發現獨生子女身上多了一點自私,少了一點分享;多了一點任性,少了一點理解;多了一點懶惰,少了一點勤勞……
【自評:兒童的品德和社會性源于他們對生活的認識、體驗和感悟。教師應該引領他們從自己的世界出發,用自己的眼睛觀察社會,用自己的心靈感受社會,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會,構建德行。課堂上,通過組織交流、聆聽、思考,感受獨生子女的優勢,同時了解社會方方面面對獨生子女的評論,從而感悟、正視自己作為獨生子女身上存在的現實問題,激發學生完善自我的動力。】
三、正視反思找原因
1.獨生子女身上產生這些問題的原因是什么呢?以小組為單位一起來討論討論。(從主、客觀方面進行剖析)
客觀原因:父母不給機會(創設情境,鼓勵現場親子對話,達成共識)
主觀原因:閉上眼睛,靜靜地想一想,你不需要告訴我,也不需要告訴你的小伙伴。(背景音樂響起)
2.小結過渡:一分鐘里,我們和自己進行了一場心靈的對話。通過反思,我們意識到自己還有這樣那樣的問題。我想,我們今天的反思就是為了讓明天做得更好!下面,讓我們一起走近身邊的榜樣——馬鵬飛。
【自評:最好的教育是自我教育。兒童德性的養成根植于兒童的真實生活。課堂上,引導學生自我反省,聯系生活找到獨生子女自身缺陷形成的原因,學會辯證地看問題,鼓勵學生認識自己、超越自己,逐步構建完善自我和規劃人生的能力?!?/p>
四、立志重塑見行動
1.觀看錄像(馬鵬飛的優秀事跡)
2.哪一個鏡頭最能打動你?說說理由。
【自評:生活是最好的課程資源?!堕_學第一課》中馬鵬飛的事跡不僅打動了孩子們,也打動了千千萬萬的大人,大家覺得這個孩子撐起了一個家,他是我們民族的希望!課堂上,我讓孩子重溫那感人至深的鏡頭,激發孩子心靈深處的感動,引領孩子努力完善作為獨生子女的形象。】
3.從改正自己的缺點出發,想想能為自己的家人、伙伴、老師,甚至班級、學校、社區做些什么。說最想做的一件。
【教師相機板書:感恩、分享、承擔、關心、理解……】
4.課堂總結:40分鐘的時間很短暫,但周老師特別欣慰,因為你們長大了,學會了感恩,學會了分享,學會了承擔,學會了自立……讓我們用實際行動告訴人們,我們沒有被寵壞,(屏幕顯示,學生大聲齊讀)我們不是中國的小皇帝、小公主,我們是最有希望的一代!
教學反思:
有道德的課堂生活,是能自由創造的生活。小學《品德與生活(社會)》教科書內容的“話題、范例或資源”化,使教學過程有了可自由創造的差異性空間。如何把握教科書的統一性和差異性空間?魯潔教授指出:關鍵在于師生要與教材形成同構與異構的關系,讓教科書在師生的生命體中活起來。
1.同構激共鳴
魯潔教授認為,同構,是指“不僅要理解教材所闡發的道理,所講述的知識,而且還要和教材的內容具有一定的價值認同和情感共鳴”。因此,我十分強化目標意識,在組織主題活動的時候,沒有因回歸生活和自主活動而“遺忘”教材和課程目標,而是牢牢抓住隱藏在話題、范例或資源中的三維教學目標和教學線索,并將教材作為最重要、最直接的活動資源,追求教科書意義的實現。課堂上,我引領學生通過聆聽他人對獨生子女的評價,組織學生反思獨生子女的生活,使他們感悟獨生子女的優勢,正視自身存在的現實問題,產生情感共鳴,激發完善自我的動力,從而使品德的形成真正源于自己的生活,引發孩子們內心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自然地幫助他們建構德性,引領他們過有道德的、有責任的生活。這樣,教材便如魚得水般活了起來。
2.異構動真情
異構,即不完全一樣的建構。與教科書有不完全一樣的教學過程,才有教與學的意義,才可能激活師生的創造潛能和打開師生情感的閘門。
在教學時,我沒有按部就班,照本宣科,而是努力調動和利用學生已有的經驗,開發“話題、范例或資源”所蘊涵的教學差異性空間,引領學生評議獨生子女的真實生活情境,賞析《開學第一課》中優秀獨生子女馬鵬飛的故事,關注國內外媒體的相關報道,搭建溝通的平臺,鼓勵學生與家長、老師進行現場對話,豐富活動資源,啟發學生自我反省,聯系生活找到獨生子女自身缺陷形成的原因,學會辯證地看問題,鼓勵學生悅納自己、超越自己,逐步構建完善自我和規劃人生的能力。
(作者單位:江蘇省海門市東洲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