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懷柔區第一醫院(101400)徐艷輝
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發病率高,病因復雜,是新生兒最常見的病癥之一。本文對北京市懷柔區第一醫院2008年1月~2009年6月住院的138例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病例進行總結,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138例患兒中,男74例,女64例;足月兒126例,早產兒8例,過期產兒4例;入院日齡≤ 3天40例,4~7天76例,8~14天6例,>14天16例。血清膽紅素濃度:間接膽紅素220.6~300 umol/L 69例,301~350 umol/L 53例,>350 umol/L 16例;直接膽紅素≥34 umol/L 4例,其余均正常。肝功能 ALT>40U/L 2例。
1.2 病因分類
高膽病因分布以母乳性黃疸為首位,共62例(44.93%)。其中,早發性母乳性黃疸48例,遲發性母乳性黃疸14例,圍產因素42例(30.43%);感染因素19例(13.77%),其中,臍炎6例、肺炎3例、膿庖疹4例、敗血癥6例;溶血因素14例(10.14%),均為ABO溶血;其他1例(0.72%),為紅細胞增多癥。
1.2.1 母乳性黃疸 指與母乳喂養有關的特發性黃疸(BMJ),分為早發性母乳性黃疸與遲發性母乳性黃疸,早發性母乳性黃疸又稱母乳喂養性黃疸。
1.2.2 圍產因素 圍產期有明確的使黃疸加深的疾病或致病因素存在,致血清膽紅素超過生理范圍。本組病因主要為新生兒窒息、宮內發育遲緩、胎兒宮內窘迫(羊水污染Ⅲ°)、早產、過期產、產鉗術、頭顱血腫、靜點催產素等。
1.2.3 感染因素 感染通過細菌或毒素使紅細胞破壞發生溶血,也可產生中毒性肝炎影響肝酶活力使黃疸加重。常見的感染有新生兒臍炎、膿皰疹、敗血癥、新生兒肺炎等。此組病例原發病診斷明確。黃疸與感染密切相關,多伴有輕度貧血、直接膽紅素升高、肝功能異常等。
1.2.4 溶血因素 常見ABO溶血。此組病例均有ABO血型不合,不同程度貧血,網織紅細胞增高,且抗人球蛋白試驗陽性。
1.3 治療及預后 一方面積極治療原發病,另一方面積極退黃治療。特別是生后一周以內的新生兒凡無光療禁忌癥的均給予雙面藍光間歇照射為主,同時給予口服中藥茵梔黃等綜合治療。其中,132例治愈,治愈率95.65%。3例ABO溶血黃疸重,進展快,轉上級醫院;一例早產兒及一例敗血癥患兒家長主動要求轉院。無一例發生膽紅素腦病。
本文資料分析得出,在高膽病因分布中,母乳性黃疸為首位,且呈逐年上升趨勢。母乳性黃疸的病因及發病機制迄今尚未完全明確。最近認為本病是由于新生兒膽紅素代謝的腸肝循環增加[1]所致。對早發性母乳性黃疸,認為開奶延遲、喂奶次數少、攝入不足、腸蠕動減少是發病原因,治療上應該少量多次喂奶[2]。目前資料顯示,生理性黃疸的程度不僅有個體差異,也可因種族、地區、遺傳、家族等而不同。單憑膽紅素值來區分生理性與病理性黃疸是不全面的。
臨床醫生應該重視高膽紅素血癥中的生理性黃疸。對遲發性母乳性黃疸,目前認為母乳中β葡萄糖醛酸苷酶活性過高使膽紅素在腸道吸收增加所致。暫停母乳喂養三天,改配方奶,膽紅素水平可明顯下降,恢復母乳喂養后膽紅素濃度可輕度升高,而后逐漸降低。由于遲發性母乳性黃疸高峰期在出生后2~3周,故認為此病預后良好,即使繼續母乳喂養,黃疸也可以消退,很少引起膽紅素腦病。
本文圍產因素所致高膽紅素血癥占第二位。圍產期諸因素均可導致肝臟缺氧缺血損傷及加速紅細胞破壞,致使過多的膽紅素在血液中蓄積且多在生產后7天內發病,在此期間的治療是預防膽紅素腦病的關鍵。特別是早產兒,因肝臟酶系統發育未完善血腦屏障尚未成熟,易發生膽紅素腦病,更應引起注意。加強圍產保健、高危妊娠管理、降低早產兒發生率、改進分娩措施等,對高危兒娩出后進行膽紅素監測,可以及早診斷和預防高膽紅素血癥的發生。ABO溶血性黃疸病情重,進展快,仍是膽紅素腦病的重要病因。早期發現ABO血型不合并予以早期治療可以防止膽紅素腦病的發生。因此,應將ABO溶血的診斷作為高膽紅素血癥的病因診斷的常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