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陶忠元 褚麗彥 江蘇大學
近年來,隨著我國工業化進程的加快和消費結構的不斷升級,產能過剩問題不斷顯現。2009年,國家發改委就已經將鋼鐵等六大行業列為產能調控的重點對象,從理論上剖析鋼鐵產業產能過剩的成因不僅是深化產能波動相關研究的需要,也可為治理鋼鐵產業產能過剩的實踐提供一些有益的啟示。
產能利用率是表示生產能力利用程度的指標,是反映產能利用情況、判斷是否存在產能過剩最為直接的指標。伯納德·鮑莫爾(2005)根據美國的經濟運行實踐指出,當工業部門的產能利用率在81%以下徘徊時,該行業產能已經出現過剩,反之,則不存在產能過剩現象。2000~2009年我國鋼鐵產業煉鋼產能利用率統計(如表1所示)表明,絕大多數年度的產能利用率都在81%以上,僅在2004、2006、2008 三個年度略低于“鮑氏指標”。因此,如果以伯納德·鮑莫爾的觀點來評價我國鋼鐵產業的產能狀況,產能過剩并未達到突出、嚴重的地步。顯然,這一理論推論與我國鋼鐵產業運行的實踐不完全吻合。
根據供求均衡原理,只有為市場需求吸納的產品才會構成有效供給,否則只能是過剩產品,相應的產能利用也是無效的,從這一意義上說,產品過剩是產能過剩的市場表現。有關統計(如表2所示)顯示,2004年以前,鋼材產量小于其表觀消費量,鋼鐵產品市場總體上呈現出供不應求的狀態,因此,產能并不存在過剩現象。自2004年以來,鋼材產量增長迅速,供過于求(鋼材的產量大于表觀消費量)的市場格局開始顯現,而且,產品過剩規模也呈現出逐年擴大之勢。2009年,整個鋼材市場的產品過剩規模高達43649萬噸。鋼材市場供求關系的嚴重失衡,表明我國鋼鐵產業產能過剩問題已變得較為突出。
綜上分析,產能利用率是既定技術條件下資源配置與效率發揮狀況的反映,而需求吸納程度是產品市場供求結構的反映,后者是前者的結果表示。盡管中國鋼鐵產業現有產能利用率雖已達到“鮑氏指標”,但是來自于官方的認定和理論界的研究表明,中國鋼鐵產業產能過剩問題已經顯現。故而,本文采用需求吸納指標對中國鋼鐵產業產能過剩現象作出評價。

表1 我國煉鋼產能、鋼產量、煉鋼產能利用率

表2 鋼材產量、鋼材表觀消費量、產銷量之差變化趨勢
凱恩斯主義關于開放經濟條件下的均衡條件(C+S+T+M=C+I+G+X)雖然產生于一國經濟的總體分析框架之下,但其內含的供求均衡原理也可以應用至一個特定產業部門的分析。根據國民收入均衡條件之一命題和經濟實踐的運行軌跡,借鑒有關產能過剩生成原因的既有研究成果,不難看出,投資和進出口貿易是影響鋼鐵產業供求的主要因素。
長期以來,鋼鐵產業一直是國內投資增長較快的一個領域。統計顯示,1992~2001年間,鋼鐵產業固定資產投資年均增長率始終保持在7%左右。自2002年之后,鋼鐵產業固定資產投資呈現出急劇增加的態勢,2002~2009年,鋼鐵產業固定資產投資年均增長率達到了24%,超過同期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年均增長率(22%)兩個百分點。在過度投資的驅動下,鋼鐵產業的產能在迅速膨脹之后必將陷入過剩狀態。
從市場的反映來看,伴隨投資的快速擴張,供過于求的現象也逐漸突出。2005年,我國鋼材的產量比2002年翻了一番,而當年的表觀消費量為31500萬噸,過剩產品達8192萬噸。2009我國的鋼材產量更是高達69626萬噸,表觀消費量僅為25977萬噸,鋼鐵市場上的過剩產品高達43649萬噸,鋼鐵產品市場上供求的嚴重失衡充分表明,鋼鐵產業歷經了連年的投資累積后,產能過剩現象已經顯現。
在開放型經濟中,進口是本國市場需求的扣減,而出口則形成了對本國市場需求的增加,因此,進出口貿易對一國產品供求關系及其產能狀態也具有較強的解釋力。近年來,我國出口產品屢屢遭遇貿易摩擦的局面并未得到根本性的扭轉,鋼鐵產品出口也是貿易摩擦的重災區。其中,2007年是我國鋼鐵產品遭受國外貿易救濟調查最多的一年,涉案次數達到15起,同比增長87.5%,涉案金額約20億美元。貿易摩擦對我國鋼鐵產品出口增長的空間已形成了明顯的抑制,甚至出現了倒退。2008年,我國鋼材出口環比減少了34160萬噸,而2009年的出口環比減少額則高達346300萬噸。可見,盡管我國鋼鐵產品貿易已于2006年實現了凈進口國到凈出口國的轉變,而且進口規模也呈逐年下降之勢,但頻發的貿易摩擦使我國鋼鐵產品供求關系的外部市場調節效應得不到充分地發揮,鋼鐵產業產能過剩也無法借助外部市場加以緩解(如表3所示)。
在鋼鐵投資快速增長和需求大幅萎縮的雙重影響下,整個鋼鐵市場出現嚴重的供大于求的局面,導致了我國鋼鐵產業嚴重的產能過剩問題。據估算,目前我國過剩的鋼鐵產能已高達1.9億噸。這樣龐大的產能過剩,給鋼鐵產業乃至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帶來一系列的危害和沖擊。

表3 我國歷年鋼鐵產品進出口數據
所有產能的形成都需要大量能源、資源的投入,而當這些產能不能形成有效供給時,所有的投入也就成了長期收不回來的“沉沒成本”。鋼鐵產能過剩在很大程度上導致了大量的能源浪費,加大了能源供應壓力和資源的供應緊張。數據表明,從2006年到2008年,我國鋼鐵工業所消耗能源總量從42812.32億噸標煤增加到51862.92億噸標煤,增長了21.1%,年均增長6.6%,比同期整個能源消費量增長速度快11個百分點。受此影響,鋼鐵工業能源消費量占我國能源消費量的比重從16.5%提高到了18.2%,提高了1.7個百分點。
鋼鐵工業產能過剩,加大了我國環境負荷。數據表明,從2005年到2009年,鋼鐵工業及其上游產業——黑色金屬礦采選業的二氧化硫排放量從80.1萬噸增加到175.63萬噸,增長了119.26%;煙塵排放量從48.3萬噸增加到53.68萬噸,增長了5.68%;粉塵排放量從86.4萬噸增加到87.9萬噸,增長了7.3%。2009年,我國39個工業行業中,鋼鐵工業及其上游產業的二氧化硫排放量居第1位,粉塵、煙塵的排放量均居第2位,固體廢物排放量居第3位。可見,鋼鐵工業產能過剩不僅破壞我國的生態環境,而且成為我國實現“十一五”期間節能減排目標的重要阻礙因素。
擴大出口是緩解國內產能過剩的一個重要途徑。數據顯示,2001到2006年中國鋼材出口量年均增幅達到46.25%。2007年我國鋼材出口持續呈現強勁勢頭:出口鋼材6264.60萬噸,同比增長45.6%。僅2007年上半年我國鋼材出口韓國614.85萬噸,同比增長51.29%;出口歐盟25國590.88萬噸,同比增長131.85%;出口美國234.29萬噸,同比增長1.17%;對此,為了保護本國的鋼鐵產業,美國、歐盟、韓國等國紛紛采取貿易保護措施,頻頻發起針對中國鋼鐵產品的反傾銷措施調查。2001年我國鋼鐵行業遭受反傾銷53起,2007年,我國鋼鐵行業遭遇到的反傾銷高達67起,同比增長26%。可見,為緩解我國鋼鐵產業過剩產能,不斷增加的出口導致國際貿易摩擦日益加劇。
一般來說,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供給大于需求有利于促進市場競爭和技術進步,但是嚴重的供過于求會對經濟和社會發展造成破壞。鋼鐵產業產能過剩問題日漸突出,產成品庫存增加較多,產品價格大幅回落,有的甚至跌破成本;企業效益大幅下滑,虧損企業增加。
截至2009年底,全國鋼材社會庫存量達1000萬噸,與去年同期相比增加100%還多。中鋼協2010年的數據顯示,7月份國內大中型鋼廠共實現利潤總額28.6億元,環比減少33.9億元,環比降幅達到54.24%,同比大幅下降73.05%。產能過剩造成中國鋼鐵業處在低利潤的困局中。
鐵礦石是鋼鐵生產的重要原料,隨著我國鋼鐵產業產能的不斷擴張,對鐵礦石的需求也愈加旺盛,產量、進口量不斷增加。據資料統計,2007年我國粗鋼產量比2003年增長了1.2倍,鐵礦石的消費量增長了1.6倍。2009年我國的粗鋼產量達到56800萬噸,居世界第一。在我國鐵礦資源稟賦自身特點和產量規模無法滿足鋼鐵行業對鐵礦石的強大需求的情況下,只有通過進口鐵礦石來填補鐵礦石的供給缺口。數據顯示:2009年進口鐵礦石6.28億噸,約是2003年的10倍,同年我國鐵礦石的進口依存度已接近70%。2003~2009年,鐵礦石的進口依存度年均增長約20%可見,隨著我國鋼鐵產業產能的不斷擴張,其鐵礦石的進口依存度也越來越高,過度依賴相對集中的海外鐵礦石市場,降低了我國在鐵礦石國際貿易中的話語權,對整個鋼鐵行業的發展甚至是整個社會經濟的發展都會產生不利影響。
現階段我國鋼鐵產業產能過剩,主要表現為一些科技含量不高的低端產品如螺紋鋼、型線鋼、窄帶鋼等供過于求。數據顯示,熱軋寬帶鋼產能和熱軋棒材產能,2009年比2005年分別擴大了2.39倍、2.03倍。而高檔板帶材和高附加值的深加工產品產能不足,需大量依賴進口。另外,我國各地鋼鐵投資項目和鋼鐵企業數量不斷增加,而其中以民營中小企業為主,這些鋼鐵企業起點低、規模小、技術差,普遍存在能耗大、產品質量次和對生態環境破壞大的弊端。在缺乏有效的優勝劣汰機制和有效資本市場作用的情況下,它們或者不能自動清除性退出,或者不能通過收購兼并和各種資產重組的方式進行產業整合,阻礙我國鋼鐵產業結構升級。這些民營中小企業的迅速發展反而降低了鋼鐵產業集中度。根據2007年世界各主要鋼鐵生產國產能排名前三位的鋼鐵生產企業的數據計算出的產業集中度,中國鋼鐵業的產業集中度與發達國家相比明顯偏低。巴西、韓國、印度、日本、德國、美國各國的產業集中度都在50%以上,中國鋼鐵產業的集中度只有15.2%。可見,伴隨鋼鐵產能擴張過程出現的產品結構不合理和中小型鋼鐵企業的大量出現阻礙了鋼鐵產業結構升級。
第一,深化體制改革,抑制過度投資。一方面,通過理順政府間財政收支劃分及中央對地方的轉移支付制度,使財權和事權相對應,降低地方政府不當干預企業投資行為的動機;另一方面,改變以轄區內GDP增長為主要考核晉升標準的體制,把反映經濟質量和效益狀況、反映能源資源消耗和環境影響程度、反映社會發展和人的全面發展情況的指標納入指標體系,遏制地方政府的熱衷于投資驅動發展的慣性。另外,在投資過程中,要有嚴格的項目審批程序以及市場準入管制和技術標準準入約束,從根本上抑制投資“風暴”的輪番角逐。
第二,統籌國內外市場,擴大市場需求。鼓勵鋼鐵企業立足于國內外兩個市場的兼顧和兩種資源的互補,加快推進生產經營的重新布局和戰略調整。以大型鋼鐵企業為龍頭,通過強化研發激勵與考評,重點加強科技創新和技術改造的力度,加快產品結構的升級優化進程,提高產品的質量和市場適應度,進一步激發國內外市場需求。尤其是要加強海外市場環境的跟蹤調研和貿易摩擦協調,進一步拓展海外市場份額,消化過剩產能。
第三,加快“走出去”的步伐,推進過剩產能輸出。國際產業轉移不僅是實施全球范圍資源整合的媒介,也是緩解國內產能過剩的有效路徑之一。為此,應抓住全球產業結構調整和欠發達國家工業化的契機,進一步完善企業“走出去”綜合服務和保障平臺,通過政府對外援建工業園以及企業海外合資、新建等方式,鼓勵和推進鋼鐵龍頭企業加大“走出去”的步伐,從而實現過剩產能的外部轉移。
第四,強制淘汰與兼并重組相結合,緩解產能過剩。一方面,在嚴格控制新增產能,防止低水平重復建設的同時,加大運用經濟政策和經濟杠桿來推動落后產能的淘汰進程,必要時還可采用行政規制和法律手段,對高耗能落后項目實施關停并轉,促使其盡快退出市場。另一方面,政府在項目審批、土地供應、貸款授信、資本市場融資以及安排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支出等方面,加強對企業兼并重組的支持,改善資源配置和產品結構,緩解結構性產能過剩。
[1]江飛濤.中國鋼鐵工業產能過剩問題研究[D].中南大學.2008
[2]董曉.我國鋼鐵產品貿易摩擦效應、影響因素及對策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09
[3]周維富,吳敏.鋼鐵工業產能過剩的危害及治理對策[J].中國經貿導刊.2010(03)
[4]張新海.產能過剩的定量測度與分類治理[J].宏觀經濟管理.20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