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霞,顏 瓊,涂邦燕
(南昌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心血管內科,南昌330006)
血氣分析的結果對急危重癥患者的搶救和治療至關重要,已成為臨床必檢指標之一。近年來隨著血氣分析在臨床的廣泛應用,為提高標本采集成功率,減輕患者痛苦,保證血氣分析結果的可靠性,國內已對臨床動脈采血技術進行了較多的臨床研究,包括各種穿刺部位的選擇與定位方法,特殊患者橈動脈與股動脈穿刺采血的對比觀察等[1]。為了提高操作人員技術水平,2009年10月至2010年10月,南昌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護理部對部分護士進行了動脈采血專項操作培訓,收到較好的效果,報告如下。
收集2009年10月至2010年10月在本院心內科治療需采集血氣分析標本的患者360例,男240例,女120例,年齡42~85歲,平均(63±2.3)歲。其中冠心病患者348例(心絞痛214例,心肌梗死88例,經皮腔內冠狀動脈成形術加支架植入術46例),未明確診斷者12例。合并嚴重心力衰竭者122例。將患者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經驗組和培訓組,每組180例;將心血管科護士也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培訓組和經驗組。2組患者年齡、性別、病種和動脈條件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
1.2.1 材料準備
1 m L一次性注射器及針頭、肝素鈉注射液、皮膚消毒劑、無菌棉簽、橡皮塞、小棉墊等。
1.2.2 經驗組操作方法
由經驗組護士根據自己的臨床經驗,決定采血部位及采血方法。橈動脈采血:患者上臂伸直略外展,在前臂下1/3處,橈動脈搏動最明顯處為穿刺點,常規消毒皮膚,操作者左手食指、中指固定橈動脈,右手持針呈45°角刺入橈動脈,見回血后,固定針頭,采血至1 m L,迅速拔針,用棉簽按壓5~10 min,將注射器針頭斜面刺入試管橡皮塞內,以隔絕空氣,并輕輕搓動注射器使血液與肝素混勻,立即送檢。股動脈采血:患者平臥位,下肢伸直略外展,必要時臀下墊小枕,在腹股溝處股動脈搏動最明顯處為穿刺點,常規消毒皮膚,操作者左手食指、中指固定股動脈,右手持針呈90°或45°角刺入股動脈,見回血后固定針頭,采血至1 m L,迅速拔針,用棉簽按壓5~10 min。其他操作同橈動脈采血。
1.2.3 培訓組操作方法
由護理骨干對培訓組護士進行動脈采血的理論及操作培訓。根據文獻[2]和臨床護理評估資料,橈動脈穿刺技巧主要為于患者手腕下方墊小棉墊,使手臂抬高5~10 cm,手指掌面向下壓,手腕呈過伸狀。穿刺點定位以橈骨莖突為基點,向尺側移動1.0 cm,再向肘的方向上移0.5 cm即為進針點[3]。股動脈穿刺技巧主要為進針前,矚患者吸一口氣,屏住,避免下肢移動,進針后即可矚患者呼氣,其余操作同經驗組。培訓組護士學習、借鑒各種方法均由護理骨干指導具體操作,考核合格后,參與本組動脈采血。
1.2.4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 12.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經驗組、培訓組護士橈、股動脈采血成功率的比較見表1。

表1 2組護士經橈、股動脈采血情況的比較
本研究結果顯示:培訓組護士動脈采血成功率明顯高于經驗組(P<0.01),提示操作人員技術熟練是提高動脈采血成功率的重要因素。這與文獻[4-5]的報道基本一致。分析原因可能與以下因素有關:1)在臨床中行動脈采血,經驗組護士多選股動脈采血。本研究中有合并心力衰竭的患者122例,患者因胸悶取端坐臥位,股動脈穿刺受限制[6]。如果股動脈穿刺失敗,再選橈動脈或其他動脈采血,忽視了橈動脈的優越性。橈動脈解剖位置表淺,肌肉包裹少,易于固定、按壓,操作方便,是采血最常用的部位[7]。2)培訓組護士通過動脈采血的理論、操作培訓,快速掌握一次穿刺成功技術,避免了認知偏差及技巧缺陷,明顯提高了動脈采血成功率。橈動脈采血手腕抬高,使穿刺處皮膚繃緊,橈動脈相應拉直、固定,再根據其解剖特點定位,橈動脈在接近橈骨莖突水平處發出2個分支,此處橈動脈口徑粗,彈性好,波動感明顯。3)股動脈穿刺矚患者屏氣,繃緊下肢,能避免患者因為疼痛而移動下肢。
[1] 劉海燕.國內血氣分析標本采集研究進展[J].護理學雜志,2008,23(3):74.
[2] 邱斐,楊月玲.橈動脈抽血兩種不同進行角度效果研究[J].全科護理,2009,7(10B):2643.
[3] 張飛彩,丁紅琴,黃群華.橈動脈穿刺方法的改進[J].護理學雜志,2005,20(3):47-48.
[4] 楊蘭杰.橈動脈取血部位的探討[J].中華護理雜志,1997,32(12):719-720.
[5] 呂立珍.經股動脈與橈動脈采血的對比研究及其相關因素分析[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04,20(12):42-44.
[6] 樊潤蘭.影響動脈血分析標本采集因素及對策[J].全科護理,2010,8(10):2651-2652.
[7] 竇靜.血氣分析動脈穿刺采血的體會[J].現代醫藥衛生,2006,22(20):3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