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彩祝,楊 潔
(南昌大學第二附屬醫院神經內科,南昌330006)
高血壓性腦出血是臨床常見病、多發病,病死率高[1]。一般多在白天活動中發病,起病急,發展快,出現突發意識喪失,血壓升高超過往常水平,尤其在發病的1 d內和3~5 d。最常見的臨床表現為:意識障礙早期,兩側瞳孔對稱,對光反射靈敏,意識障礙加重,出現兩側瞳孔不對稱,對光反射減弱或消失,有失語、眼向病側偏斜,腱反射亢進,有肢體偏癱,功能障礙,大、小便失禁等。高血壓性腦出血的護理是一個動態、連續的過程,急性期與恢復期及后遺癥期的護理不能分開,各期之間可以相互轉化,不同時期采取不同的護理干預措施,可以進一步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2]。其預后與出血的部位和出血量有直接關系,做好腦出血患者的護理是整個治療中不容忽視的重要環節,對疾病的治愈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3]。為了探討優質護理干預對腦出血患者預后的影響,筆者對42例腦出血患者進行優質護理干預,取得良好效果,報告如下。
選擇2010年8月至2011年3月在南昌大學第二附屬醫院經頭顱CT掃描證實的腦出血患者98例,均符合第四屆全國腦血管病學術會議制定的標準,其中男46例,女52例,平均年齡55.6歲。高血壓病史1.5~24年。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評分:輕型(13~14分)7例,中型(9~12分)58例,重型(3~8分)33例。出血部位:基底節52例,丘腦31例,小腦9例,腦室6例。血腫量:20~39 m L 46例,40~79 m L 52例。將98例患者按護理方法分為觀察組42例和對照組56例,2組患者的年齡、性別、病情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2組患者均采用內科保守治療。
1.2.1 對照組
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
1.2.2 觀察組
觀察組采取優質護理服務。1)成立優質護理小組:選派1名主管護師為組長,組員由護師、護士、助理護士組成,完善各項規章制度及護理常規,制定護理規范及標準,建立護士崗位責任制,護士長實行彈性排班,對患者實行全程的優質護理服務,全心全意為患者提供全程、全面、優質、貼心的護理服務,營造一個舒適、溫馨、和諧的就醫氛圍。2)心理護理:高血壓性腦出血患者對疾病的預后存在恐懼、焦慮心理,護理人員應及時給予有針對性的心理護理,主動、耐心、誠懇地與患者進行溝通,了解其心理動態,穩定患者情緒,取得患者的積極配合。根據患者的心理活動對癥心理疏導,使心理護理的工作落到實處,提高護理水平,幫助患者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3)基礎及康復護理:①病情觀察:嚴密觀察患者的意識狀態,瞳孔、血壓的變化,患者的肢體活動情況,這些指標的變化可反映病情的變化,做好記錄。②防止并發癥的護理:腦出血最常見的并發癥有肺部感染、上消化道出血、泌尿道感染等。因此在護理中要保持呼吸道通暢,定時翻身拍背,霧化吸入后排痰,必要時行氣管切開,監測Sp O2、動脈血氣和體溫的變化;使用H2受體拮抗劑,必要時加用質子泵抑制劑,不能經口進食者及早給予鼻飼,并可通過胃管觀察胃液情況,以便早期發現消化道出血;嚴密觀察各項監測指標和患者的臨床表現,以便判斷是否發生再次腦出血。③語言及運動功能的護理:讓患者從發單音開始,從簡單到復雜逐漸鍛煉;肢體功能鍛煉盡早開始,從被動到主動,使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恢復到最佳。
根據1995年第四屆全國腦血管病學術會議制定的“腦卒中患者臨床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SSS)標準”[4]評定療效。
2組間SSS評分比較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組治療前后SSS評分比較見表1。
表1 2組治療前后SSS評分比較±s,分

表1 2組治療前后SSS評分比較±s,分
△P<0.05與對照組比較;*P<0.05與治療前比較。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42 13.26±3.35 41.26±3.17組別 n△*對照組 56 10.79±3.16 23.76±3.68*
高血壓性腦出血是臨床常見急重癥之一,是損害大腦實質內的出血,其發病率、患病率、致殘率、復發率、病死率均很高,僅次于惡性腫瘤[5]。患者由于長期血壓升高而導致動脈硬化及微血管瘤的形成,最終導致小血管破裂引起腦實質內出血,其死亡率和致殘率高,一直也是臨床治療及護理的難點之一。SSS評分為高血壓性腦出血急性期病情嚴重程度和功能預后評定指標之一,可信度、效度均較高,被國際公認,在臨床實驗中被廣泛使用。
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前2組SSS評分比較,差異無顯著性(P>0.05)。治療后,觀察組的SSS評分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表明通過開展優質護理服務,可以有效地提高治療效果,改善SSS評分,縮短住院時間,提高患者生活質量。
[1] 張莉,徐元清.重癥腦出血急性期的病情監護及護理[J].中國現代醫生,2009,31(1)):75-82.
[2] 楊紅,王光義,陳曉霞.腦出血患者的護理體會[J].護士進修雜志,2008,23(3):275-276.
[3] 尤黎明.內科護理學[M].3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630.
[4] 佚名.腦卒中患者臨床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標準(1995)[J].中華神經科雜志,1996,29(6):381-383.
[5] 鐘美容,胡艷寧.糖尿病住院患者護理干預式健康教育模式的研究[J].實用護理雜志,2003,19(3):651-6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