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生
(蘇州市體育運動學校 江蘇 215000)
現代跳遠理論研究表明,在所有影響跳遠成績的因素中,助跑速度的作用已大于70%,而助跑節奏是完成助跑過程中動作的時間特征和空間特征的合理配合,直接影響到助跑速度的發揮和起跑的準確。為進一步認識助跑節奏、助跑速度與跳遠成績的關系,試圖通過對國內外優秀男子跳遠助跑速度與節奏的分析,找出異同點,為跳遠教學訓練提供參考意見。
國內外高水平跳遠運動員
2.2.1、文獻資料法:
通過閱讀大量國內外文獻資料,收集了國內外優秀運動員技術的有關運動學參數。
2.2.2、比較法:
對國內外優秀男子運動員的有關技術參數進行比較分析,從中找出影響跳遠助跑速度與節奏的因素。
近年來我國跳遠水平與世界先進水平差距有所縮小,主要是助跑速度有了很大突破,但在高速助跑中要求跳的起來是較為困難的。這就要求在長時間的訓練中形成一種相對穩定的助跑節奏,使助跑與起跳結合的更連貫,盡可能減少起跳前的速度損失,提高速度利用率(所謂助跑節奏指的是助跑每一步具有的時空特征,它直接影響著助跑每一步的步長和步頻,從而影響助跑的穩定性和準確性)。所以要想獲得更好的跳遠成績,必須著重助跑節奏在動作形式上所表現出的速度與步長、步頻變化二個方面。
跳遠助跑是為了創造高的水平速度,以獲得最大的騰起初速度。跳遠運動員的任務是通過助跑達到較高的水平速度,經過合理起跳在適宜騰起角的條件下,把它變為與之盡量接近的騰起初速度。從這個意義上講,跳遠速度的三分之二甚至更多取決于助跑是絲毫不為過的,而速度則是助跑的靈魂所在,運動員的助跑速度越快,相對所取得的起跳的沖力和爆發力也就越大。因此,運用最大速度控制助跑節奏是成功的訣竅。
3.1.1、絕對速度是助跑速度的基礎
速度是每個跳遠運動員應具備的基礎素質能力,是取得優勝成績的前提。提高跑速和掌握快速助跑的節奏是跳遠的基礎。絕對速度即平跑最高速度,通常用運動員的100米速度或30米行進間跑的速度來衡量。目前我國跳遠運動員存在的突出問題是絕對速度水平偏低。據有關資料統計,中國運動員由于絕對速度差,形成了助跑最后10米的速度,助跑利用率及跳遠成績等方面的差距和問題。(見表1)

表1: 中外優秀男子跳遠運動員成績與數據對照表
從表1數據對比中可以看出,中國跳遠遠動員存在著兩個問題:a.盡管助跑速度利用率高,但由于絕對速度偏低,助跑最后10米速度仍大大低于世界優秀運動員;b.由于平均助跑速度利用率已達到98.45%,造成起跳準備不充分。
通過上述對照分析可以得出:中國跳遠運動員必須注意絕對速度的訓練,在提高絕對速度的水平基礎上,才能獲得理想的助跑速度,為跑跳結合的技術和能力打下堅實的基礎,并意識到絕對速度的提高是我國跳遠水平取得進一步突破的關鍵。
3.1.2、助跑距離是制約助跑速度的基本因素
助跑速度是決定騰起初速度大小的重要條件,而助跑距離又是決定助跑速度大小的重要因素。適合運動員特點的助跑距離是獲得理想助跑速度和保證準確,快速,有力起跳的前提條件。一般來說,助跑距離長些在助跑結束時達到的跑速相對就快些。這是因為運動員用最大努力加速時,也即達到最高速度時已是在50-60米處。通過研究表明,男子短跑運動員自起跑開始到55米才能到達最高跑速。倒如:我國運動員黃庚,他在百米跑中自起跑到50-60米處才能達到最高跑速,而世界級選手劉易斯在70-80米處才達到全程最高速度。從近幾年的統計材料來看,優秀運動員的助跑距離均有所延長。助跑距離的延長有的是通過直接增加助跑的步數的方式獲得,有的是通過改變起動方式獲得。最終的目的都是在保持最高跑速中快速進入起跳。世界級選手鮑威爾在創造8.95米跳遠世界新紀錄時,就是采用了行進間起動的助跑方式:先4大步,接著再跑22步的助跑方式,這樣他的助跑距離就達到了50.64米。但考慮到,跳遠應在助跑發揮最高速度時,保持這個速度起跳,助跑距離的長短要依據運動員發揮速度的情況而定。也即與運動員跑的能力有關。跑的能力強,其助跑距離就應較長,因為他的最高速度出現的比較晚。若運動員跑的能力較差,又采用了太長距離的助跑時,就會在起跳前就已經達到了最高跑速,在起跳前最后幾步速度就已經減慢下來,大大減小了助跑速度利用率;但當助跑距離太短時,又因沒有充分發揮速度的潛力,起跳時速度沒有達到最高速度,而導致動作技術的變形。在確定助跑距離時,還要考慮到運動員助跑的最高速度受到起跳板,起跳條件的影響,一般很難達到本人100米最高速度。俄羅斯教練波波夫曾通過運動員40米和100米的成績進行合理評估測定助跑距離。(見表2)

表2: 俄羅斯運動員40米和100米成績表
表2數據只是進行客觀評估的指標,實際助跑距離的長短還是應根據運動員的身體素質,技術水平和發揮速度的能力而言。一般來說,運動員的絕對速度水平越高,助跑距離越長。衡量距離合適與否的標準是運動員能否在這段距離中充分發揮出個人的速度水平。因此,助跑的距離應隨運動員成績水平和素質能力,特別是速度水平的提高而相應變化。
3.1.3、符合以速度為核心的現代跳遠技術
首先我們要再次強調用影響跳遠成績的決定因素是起跳前的助跑速度和起跳離地瞬間人體的騰起初速度(v0=vx平方加vy平方開根號,vy是起跳過程中緩沖-蹬伸動作所產生的垂直速度,vx是起跳離地瞬間身體重心的水平分速度),因此,在最高跑速中完成起跳已成為現代跳遠技術的核心技術。
美國人??苏J為:提高0.1米每秒的騰起初速度,跳遠成績將增加9.5cm。前蘇聯國家隊跳遠教練克列耶爾認為:跳遠運動員的技術是在高速度跑中完成起跳,每損耗0.1米每秒的速度時,跳遠成績將下降10-20cm,這正負0.1米每秒的速度值對比,對運動成績影響的反差多么明顯??梢?,速度是非常重要的,合理的起跳就能有效地利用水平速度。因此,水平速度利用率就成了我們衡量評估起跳技術好壞的一個很重要的標準。運動實踐中,優秀的跳遠運動員大都是短跑好手,前面已倒舉過如劉易斯、鮑威爾等。跳遠的關鍵技術——起跳是在行進間完成的。我們觀看技術錄像,世界優秀運動員的起跳十分接近于跑的動作,給人一種跑在延續的感覺.這種助跑與起跳銜接緊密的近似于跑步式的起跳,助跑平穩,節奏明顯,最后幾步身體重心的起伏不大,能自然地轉入起跳,絲毫看不到有“速度斷層”的出現。
由前蘇聯的世界著名田徑理論家為首的十八位教授專家編寫的蘇聯體育學院“田徑教科書”中也明確寫到:“類似跑步動作進行起跳腿的著地,即腿從上向下再向后的動作著地,是現代起跳的特征,這一落地技術的實質是有助于減小起跳的水平速度損耗。”現代起跳技術認為,助跑到上板,在動作形式中不應出現顯著變化,起跳前能保持跑的動作結構和放松,正是高水平跳遠技術的主要特征。從表3中可看出我國優秀運動員與世界優秀運動員存在著差距。

表3: 優秀跳遠運動員專項成績、助跑速度、騰起初速度vx值
我們所提倡的合理用力的強而有力的起跳,是必須在盡量保持水平速度的條件下進行的,是必須在圍繞著盡量利用水平速度的中心下進行的。我國跳遠教練也意識到了這一點,并從與國外優秀運動員各方面素質技術比較中意識到了自身的不足。概括出了我國優秀運動員需努力的方面:主要是抓好“快速助跑下向前起跳的能力”。抓住起跳是助跑的繼續這一點,在技術上要求助跑快,擺動快,起跳快,特別強調起跳前5米的助跑要快而放松。相信在這方面有了新的突破,我國運動員能在高速助跑中正確的完成放腳,緩沖動作技術。我國的跳遠水平又將越上一個新臺階。
良好的助跑節奏是提高助跑速度的關鍵,也是改善跑跳結合技術和能力的重要因素。從最快速度點到助跑速度上倒數第三步為保持速度階段,主要任務是保持已獲得的最大可控速度,為攻板做好準備。這一階段運動員往往為起跳做過多的意識上,動作上的準備調整,刻意用力起跳故然能使起跳動作明顯而有力,但是我們應看到,由于最后幾步節奏有意調整所導致水平速度嚴重下降的損失,而后不管錄用什么樣的有效運動都彌補不了的。而合理的近似乎跑不式的起跳。最后幾步平穩快速,減少了由于過多準備起跳而造成的不必要的能量消耗,使之能夠在“不失控到動作能力的高速”下進行起跳。
3.2.1、最后4-6步助跑節奏

表4: 助跑速度與最后6步的步幅、步頻關系
在現代助跑技術及世界優秀運動員所錄用的主要兩種技術。一種是最后幾步步長相對縮短,步頻明顯加快形成一種快速進入起跳的助跑技術節奏;另一種是步長相對穩定的情況下,加快步頻,形成快速上板的技術。目前世界級優秀運動員大都采用后一種技術。最后4-6步(約12米)助跑為助跑的準備起跳階段,這一階段的目的在于通過改變動作結構為起跳創造最佳可能的條件。特別是最后2-4步的步長比倒發生變化傳統理論認為應為(中、大、小)如鮑威爾跳8.95半步長變化為2.36米、2.42米、2.52米、2.25米,劉易斯跳8.91半步長變化為2.63米、2.50米、2.67米和2.39米。系統的查看蘇聯教練波波夫登記的全程助跑和最后6步時間和距離(見表4)就可以客觀地評估在這些段達到地平均速度。
從表4中可以看出,步長無論是2米還是2.5米,都能達到10米每秒的速度,那么當用2米的步幅時,步頻就是5步每秒,用2.5米步幅時,步頻相應地則為4步每秒。步幅在2.2-2.5米之間,步頻在4.3-4.5步每秒之間,可以看出步頻和步幅兩者之間的比倒關系,與此相對應的起跳前最后6步能用的時間改為1.36-1.40秒,如果超過這一范圍,那么步頻就太大或是步頻太快,特別是在起跳前最后6步,常會伴有減速的現象。
3.2.2、倒二步時助跑速度的影響
對運動員而言,最重要的是一定要知道自己能夠發揮出最大助跑速度的步幅和步頻的適宜范圍,同時結合自身的特點,努力形成自己適宜的有效助跑節奏。助跑最后2步的攻板防段即起跳準備階段.主要任務是加快攻板速度,完成起跳準備。放腳起跳動作的快慢,直接影響到騰起初速度的大小。為了能在高速助跑情況下盡快完成放腳起跳動作。目前世界上大多數優秀運動員采用了倒二步大于倒一步的助跑節奏。(見表5)

表5: 國外優秀運動員倒二步步長參數
從表5中可以看到,黃庚、陳靜、鮑威爾、劉易斯都用了倒數第二步大,倒數第一步小的助跑節奏,這種助跑最后兩步步長的變化,尤其是最后一步步長的縮短,既加快了放腳動作的速度,也縮短了著地點與身體重心投影點的距離。同時,還有利于使身體重心盡快移過支點,以便最終達到保持原助跑速度快速放腳起跳的目的。當然,這并不是一個統一的模式。從表5中還可以看到比蒙在創造8.90米世界紀錄時,其最后兩步的步長分別為2.40米、2.57米,但仍然做到了快速放腳起跳,所以說每個運動員都要結合個人特點,在步頻與步長的最佳組合下,努力的正確合理的助跑節奏跑出最高速度,而不是追求統一模式,只有這樣才能創造個人成績的頂峰。
4.1、絕對速度是跳遠運動的基礎,也是阻礙跳遠成績提高的主要因素,所以,當前我國的跳遠訓練應確立提高絕對速度,帶動跳遠訓練的指導思想。
4.2、利用運動員最快速度點和保持最快速度的能力,確定符合運動員特點的助跑距離與助跑節奏。
4.3、解決好助跑與起跳的銜接技術是提高我國男子跳遠運動水平的關鍵。因此,需重視助跑節奏的作用,以確保在最高助跑速度中進入起跳。
[1]王躍新譯.如何提高跳躍項目的助跑速度和準確性.世界田徑.1996.(36).
[2]黃金炳.速度在跳遠中的作用.田徑指南,1997.(6): 4-7.
[3]馮樹勇.參加世錦賽總結.田徑指南,1996,(1): 27-28.
[4]杜利軍譯.俄羅斯專家跳遠助跑訓練.田徑,1996,(1): 30-33.
[5]姜孟春.跳遠運動中的速度研究.體育科學,1997.(1): 4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