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你在中國待了這么多年,你很可以做些事情來促進尼中兩國關系的發展,比如說,做一個兩國交流的中間人。”總統說。
1米7的身高,皮膚略黑,風衣筆挺。一絲不茍的裝束似乎告訴我,這是一位外交官。
中午時分,他走下飛機,匆匆趕到友誼賓館5號樓。記者在這里已經等候多時。
他來自佛陀釋迦牟尼的故鄉——尼泊爾。他是西安交通大學的一名博士后。
他在中國14年,生命的軌跡如同裁縫手底的線,往返穿梭于中國和尼泊爾之間,用心將兩國縫接起來。這道線,今后也許會更密集、更悠長。異域來客感受中國
他的名字叫拉吉姆。回首14年前,他只是一個17歲的孩子,那時的他剛剛來到中國。
時光回溯,定格到1998年。當時的中國,對尼泊爾并不了解。校園里,同學們問這位異域客人:你來自哪里?拉吉姆說:是尼泊爾。同學們問:尼泊爾是不是離美國很近?又說:你們那里是不是石油很多?拉吉姆覺得很奇怪。
拉吉姆跟同學們解釋:釋迦牟尼你們知道嗎?他是尼泊爾的。同學們說:不對,釋迦牟尼是印度的。拉吉姆說:不是,釋迦牟尼出生在尼泊爾,但后來學習和發展在印度,他曾經是尼泊爾的一個王子,后來不當王子,就出家了。他的老家就在尼泊爾的藍毗尼(Lumbini)。
這是拉吉姆來到中國的最初經歷。
為什么到中國來,來中國做什么?當時的拉吉姆并不完全清楚,他的舅舅,尼泊爾前旅游與航空部部長sharatSingh Bhandari給了他一個提示。
舅舅說:你要多多了解中國文化——中國在六七十年代的時候相當困難,但以后的幾十年,中國保持了很高的發展速度,他們為什么發展,為什么強大,這是尼泊爾需要學習的。你出國的目的不僅是要學習專業知識,還應該對中國了解得更多一點,特別是中國發展的原因之所在。
在中國,拉吉姆感受到了中國文化。在尼泊爾,人們都吃咖喱飯。但到了西安,所見到的是羊肉泡饃、手撕面和臊子面。出去交流,比如去佳木斯,西安面食就很少了。如果去南方,飯菜又是兩樣。中國太大,地域文化差別也大。
但中國人非常好客。“好客”這一點,在世界其他地方是看不到的,在別的地方出了什么問題,往往要自己解決,但在中國,會有很多人關心你。別的國家對待外國人,往往覺得他是來競爭職位的,是要賺我們國家的錢的,但在中國,人們似乎并不這樣想。
中國的變遷也非常快,這讓拉吉姆印象深刻。剛來中國的時候,人們過年都回家,街上的商店不營業。但現在,很多人過年不回去,都是打電話問候親友。2001年的春節,拉吉姆過得非常辛苦。那時的西安,發展還不像今天,過年的時候,街上的商店都關門了沒有了吃飯的地方。因為事先沒有準備,拉吉姆和幾位同學斷糧了通過打聽,他們得知離學校15公里遠的一個地方有一個肯德基,他們就在那里吃了10天。
拉吉姆說,那個時候的肯德基不多,一個城市就一兩家,但現在,它們發展得非常陜,每個城市都有很多,不知道這是好事還是壞事。以前他問他的朋友:今天吃什么?他們會說:走,今天吃臊子面!或者說:走,今天吃拉面!但是現在,再問小學生或者高中生:朋友,今天吃什么?他們會說:我吃肯德基。人家不再愛吃面條了。
報紙上的論戰
拉吉姆介紹,因為地域關系,尼泊爾和印度的關系很近,兩國人民交往頻繁,這與中國形成鮮明對比。
尼泊爾和印度之間,跨越國境不需要辦理任何手續。人們早上在尼泊爾吃飯,下午就可以去印度吃飯,尼泊爾人可以去印度結婚,印度人也以來尼泊爾結婚,尼泊爾人甚至可以在印度買地、蓋樓。沒有任何問題。
但是,與被喜馬拉雅山隔開的中國,尼泊爾似乎沒有這樣的聯系。
情況好像在變化。近幾年,隨著中國大學的擴招,越來越多的尼泊爾學生來到中國,兩國交流多了,但是,摩擦與碰撞也隨之而來。
在尼泊爾最大的報紙《加德滿都》報上,拉吉姆和尼泊爾的一位政府職員發生過一次沖突。事情的經過是這樣的。
這位政府職員是尼泊爾醫學委員會的成員,他在報紙上發表了一篇文章,質疑了中國大學的教學質量。他撰文說,現在畢業于中國的尼泊爾學生,過不了尼泊爾醫學從業資格考試的人越來越多了看來,中國的學歷不大行。
這~看法刺激了拉吉姆,因為他就是中國的大學畢業的。他當即表示反對,并撰寫了一篇文章進行反駁。
拉吉姆的駁文名叫《留學中國的尼泊爾學生心在痛》。他認為,這些年,確實有一些留學中國的學生沒有通過這項考試,但是,應該看到,90%的留學生,是通過了的,畢竟,來中國的尼泊爾學生越來越多了,學生的質量是良莠不齊的。人們有權批評,不過,如果要批評,你可以說某些人不行,或者說某所學校不行,但不能說到中國去的留學生都不行,這樣會使尼泊爾民眾對中國產生很負面的印象,影響他們真實地了解中國。
“應該給尼泊爾民眾傳遞關于中國的正面信息,這也是留學中國的尼泊爾學生需要做的。”拉吉姆說到這里,情緒有些激動,他端坐起來,打出各種手勢。他拿自己作為一個正面的例子:“我在中國14年,取得了碩士和博士學位,畢業的時候,獲得了西安交通大學頒發的‘干名優秀博士生獎金,還申請到了國際青年科學基金,獲得了‘外國專家稱號。這些,尼泊爾學生是否都做到了,又有幾個尼泊爾人可以在其他國家拿到這些?從這些看來,中國很好,對尼泊爾學生也很支持。”
“我必須好好地表達這些看法,我要使我的意見被所有尼泊爾人看到。”
過了不久,他在《加德滿都》報上發表了第二篇文章,質詢這位職員為何發表這篇文章,是否因為收受了賄賂?但對方沒有作出應答。兩篇文章刊出后,拉吉姆收到了很多年輕朋友的E-mall,他們告訴他:你說得對!這個國家有一些人對中國不了解,因為他們沒有去過中國,世界應該是年輕人的。
2010年10月份,尼泊爾總統RamBaran Yadav帶團來中國參加上海世博會閉幕式,拉吉姆的舅舅也隨團來華。代表團一行訪問了西安,拉吉姆組織尼泊爾留學生與總統進行了座談。
交談中,拉吉姆再次談到了報紙上的爭論,表達了他的擔心。但總統說,這大可以放心,因為那種說法并不代表政府的觀點,只是個別人的意見,不會影響到兩國關系。
代表團在西安的3天訪問,拉吉姆一直隨行,他和舅舅共坐一輛車,跟隨總統參觀了西安的兵馬俑、法門寺、小雁塔、大雁塔以及西安楊凌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
總統告訴拉吉姆,希望他在完成學業和研究之后,一定要回國,國內還有許多重要的事情需要做。“既然你在中國待了這么多年,你很可以做些事情來促進尼中兩國關系的發展,比如說,做一個兩國交流的中間人。”拉吉姆一直記得這句話。對于未來的思考
拉吉姆對中國很有感情,他說:“人們在談論母校時,常說母校是自己每天可以批評很多遍,但不許別人批評一句的地方。對于中國,我也是這種感覺,我有時也會批評中國,但是如果聽到別人批評,我馬上就不高興了,因為,我覺得,中國是我第二個家。”
“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我經常會和一些尼泊爾人產生矛盾,會激烈地反駁他們,雖然我在中國14年,完全明白他們說的有些是事實。我想,正因為我對中國有感情,所以我要替中國辯護。”
2008年,中國 汶川發生強烈地震,西安交通大學國際學院留學生和中國學生一起捐了款。在協助留學生捐款的同時,拉吉姆將自己的10350元積蓄全部捐給了災區,他說,這是他的一點心意,他希望災區能夠早日重建起來。
雖然對中國有感情,但中國也并非樣樣都好。“中國仍然有自己的問題存在。”拉吉姆說,“在世界的其他地方,如果學生接受了13~14年的教育,他應該很容易找到一份工作,但在中國,還沒有這樣的事。所以,大多數有才能的外國學生,不愿意花費更多的時間在中國做研究,因為他們很難找到一份好的工作。這也是一直困擾我的問題,如果中國可以為具備一定資格的外國人提供一些工作崗位,也許會有越來越多的智慧頭腦聚集到中國。”
未來,是拉吉姆時常焦慮的問題。他認為,如果將個人今后的發展定位于中國,他也許不會起到太大的作用,而回尼泊爾發展,目前來看也不現實。但是,如果能夠將個人的事業定位于中尼之間的交流與合作,也許,他將在其中發揮獨特的作用。
比如現在,尼泊爾還沒有同中國任何一所大學建立“姊妹大學”關系,如果能夠邀請中國大學在尼泊爾開設更多的醫學中心、研究中心和醫科大學,將會對尼泊爾百姓、社會和兩國未來關系產生積極影響。中尼可以在這方面展開合作。
拉吉姆說,中國和尼泊爾自古以來就是鄰居,雖然舊人故去,朝代更迭,但鄰居關系亙古未變。中國有句古話說,君子成人之美、小人成人之惡。又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們在自己發展的同時,都希望鄰居發展得更好。鄰居好了,對我會有促進。只有相互幫助,相互扶持,國與國之間,才不會饑荒傳染,疾病蔓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