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戰爭后期,一個自己不能讀書識字的陜北農民,忽然被新聞媒體發現了。經過一次又一次的采訪,不斷發掘出革命的價值,提煉出開展群眾性政治運動的典型意義。在兩個兵戎相見的軍事力量團體之間,在兩種矛盾對立的政治意識形態話語擠壓下,農民的真實話語和本來意愿被遮蔽扭曲了。
延安《解放日報》上的吳滿有
1944年2月11日,延安大生產運動中,中共中央機關報《解放日報》頭版顯著位置發表勞動英雄吳滿有致毛澤東的一封信。全文如下:親愛的毛主席:
去年邊區勞動英雄代表大會之后,我們延安縣也開了縣的勞動英雄大會,在這大會上,熱烈的響應了你的號召,全縣10個區、48個鄉里很多鄉村,都組織起來了。除去農業之外,紡織、燒炭也定了計劃。延安縣大會結束之后,我回到家里又幫助本鄉各村組織了變工隊,并親自幫助50多戶做了農戶計劃。這是我最近的工作情形,我想一定是你愿意知道的。
我還計劃今年多開4坰荒地,為你代耕2石細糧(一石麥子、一石小米)。你的工作很忙,我希望你能集中你的精力去謀劃全國的工作,不要為了生產多消耗你的力量。我能為你代耕,是我最大的光榮。是我今生最高興、最痛快的事,希望你無論如何要接受我這小小的誠意!最后還希望你在工作中注意你身體的健康!
吳滿有(簽名)
正月初十
吳滿有(1893-1959),原籍陜西橫山縣石灣鄉麻地溝村,出身貧苦農民家庭,兄弟姐妹6人,吳滿有為兄長,沒有進過學堂的門,從小就給富家攔羊干活。1928年橫山大早年饉,他攜家眷逃荒來到延安吳家棗園,租地耕種,打柴傭工,勉強維持生存。1935年,陜北紅軍領導土地革命,吳滿有分得土地一架荒山,大約60坰。過去受苦半生,草都不存一根,革命給了他這么大一塊土地,他知恩圖報,覺得自己不種好地就對不起政府。他送二弟吳滿旺參加紅軍,自己帶領孩子勤奮耕種。開荒種地越來越多,勞動積累也越來越多,全家人有吃有穿,生活逐步得到改善。
1936年,打糧11石,送交公糧2石;
1937年,打糧17石,送交公糧5石;
1938年,打糧20石,送交公糧8石,還養牛2頭、馬1匹、驢1頭、羊50只。
在沒有經濟剝削和政治壓迫的陜甘寧邊區,吳滿有經過三年勞動,就解決了溫飽自足,并且熱心公益,積極繳納公糧,支援前線抗日。1939年春節,吳滿有挑上一擔黃米饃和油糕,送到鄉政府進行擁政。
1941年,吳滿有一家開荒種地33坰,秋收時節,打糧34石,送交公糧14.3石、公草1000斤,購買公債150元、公鹽代金665元。這在邊區經濟最困難時期,是非常令人驚嘆的義舉行為。
1942年初,在延安縣各區區長檢查春耕聯席會上,柳林區區長尹登高介紹了吳滿有的先進事跡,“地種得多,荒開得多,糧打得多,繳公糧踴躍爭先,數量既多,質量又好,是一個抗屬,模范的農村勞動英雄?!辈⑶?;聲望高,影響好,“我們這區上有個模范吳滿有,公事就好辦,他一個人的行動,比一百張嘴的解釋還更有效?!闭f者有意,聽者更有心。旁聽會議的《解放日報》記者莫艾,抓住了這個新聞線索,隨即翻山鉆溝,專門找到距離延安約30公里的吳家棗園去采訪。
第一次站在記者面前的吳滿有,時年49歲,身體強壯,不識文字,通情達理,,非常憨厚樸實,熱情待人,不肯多說自己有什么長處。在記者的循循善誘之下,他用濃重的陜北口音偶爾冒出幾句大實話,精辟透徹,字字珠璣?!拔业男值苡醚Pl邊區,我用汗保衛邊區?!庇浾哂峙艿街車罕娂也稍L,吳家棗園總共14戶農家,無不異口伺聲地稱贊吳滿有:“這樣的好人,還有啥話說?!?/p>
回到報社,莫艾很快寫出長篇通訊。恰逢報社處在整風運動報紙改版討論之中,作為改版后的中共中央黨報,報紙首次以典型報道的方式,用身邊的人,身邊的事,平實的語言,報道吳滿有“比別人多打糧六分之一”的經驗。同時配發社論,廣受好評。
一個典型,一面旗幟。報紙充分發揮吳滿有對邊區農民的典型示范引領作用,在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各農時季節,報紙都宣傳吳滿有的模范帶頭作用。并且,凡是關于吳滿有的新聞報道,幾乎都是頭版頭條,或二版頭條的顯要版面,此外就是四版副刊的長篇通訊和藝術創作。
1942年5月23日,朱德在參加延安文藝座談會最后一次會議發言時說,《解放日報》發表關于吳滿有的新聞報道,其社會價值不下于20萬石救國公糧,相當于1941、年陜甘寧邊區征收公糧的總數。
抗戰初期,陜甘寧邊區財政收入主要依靠國民政府撥付給八路軍、新四軍的軍餉,以及海內外的捐款。1937年至1940年,邊區財政收入中外援所占比例分別為77.2%、51.69%、85.79%、70.5%,由于國共關系緊張,“皖南事變”發生后的1941年,邊區財政收入1960.51萬元,外援斷絕,歲出2528.78萬元,透支568.27萬元,邊區經濟陷入極度困難之中。為了度過艱難,中共中央號召軍隊、機關、學校全體工作人員參加大生產運動,力爭生活用品一半自給,以減輕農民賦稅負擔。同時,調整農業政策,鼓勵農民擴大生產。吳滿有這個新型農民典型,就是在這種歷史背景下被發現的。
天公有情遂人意。1942年陜北全境欣逢豐年,邊區生產任務順利完成。吳滿有一家3個勞動力,另外雇傭一個長工、一個攔羊娃、半個攔牛娃,種地77坰,收獲糧食42石,飼養牲畜牛5頭、馬2匹、驢1頭、羊200只?!袄蠀沁@時是吃不愁穿不愁,他已經變成一個富裕農民了。”吳家棗園16戶人家,全村組成一個“大變52”,計劃開荒80余坰,實際開荒120坰,種地263坰,收獲糧食141.5石。繳納公糧公草后,全村每戶農民生活都達到溫飽水平。
1942年12月,毛澤東在陜甘寧邊區高干會議上講話,大量援引《解放日報》關于吳滿有的系列報道內容,充分肯定他由一位貧雇農發展成為一位有覺悟的邊區新富裕農民的經驗,高度稱許他把自己的命運與共產黨、八路軍、邊區政府的命運聯系在一起。
1943年,邊區機關、農村和駐地部隊,紛紛參加生產勞動競賽運動。1944年春節過后,陜甘寧邊區政府主席林伯渠率先公布個人年度生產勞動計劃,西北局和中共中央機關干部都參加生產勞動。吳滿有在得知毛澤東的個人生產計劃后,主動提出為他代為耕種,完成生產計劃的請求。
吳滿有本人不識字,報紙上發表的致毛澤東的信,是新聞記者們策劃運作的。其信后吳滿有簽名,也是別人幫助寫好后,讓吳滿有照樣描畫的。
面對這樣樸實誠摯的雅意,毛澤東接受了吳滿有的請求。此后,吳滿有每年都把收獲最早最好的。一石麥子和一石小米,親自送到中央辦公廳。多次來往中,吳滿有成了毛澤東了解邊區農村情況的農民朋友。
1946年初,毛澤東長子毛岸英從蘇聯回國,來到延安。毛澤東親自安排他到吳家棗園,跟隨吳滿有學習農業生產勞動,從春至秋,歷時約半年,占毛岸英在延安時間的一半。
南京《中央日報》上的吳滿有
1947年3月10日,胡宗南率20萬大軍進攻陜甘寧邊區,19日進占延安。毛澤東、彭德懷指揮西北野戰軍3萬部隊與之周旋,先后取得沙家店、羊馬河、青化砭三次戰斗的勝利。青化砭大捷后,陜甘寧邊區邊區政府在安塞縣真武洞召開三萬人祝捷大會。周恩來當場宣布毛主席還在陜北,全場一片歡騰,當即掀起參軍熱潮。吳滿有身為邊區參議員、延安南棗園鄉鄉長,集會上被邀請發言,他主動要求參軍打胡兒子!“胡兒子”,是指國民黨將領胡宗南。
吳滿有的態度代表了邊區群眾的民意,王震欣然接受吳滿有從軍,并破格任命吳為西北野戰軍二縱隊民運部副部長。吳滿有帶領擔架隊,跟隨主力部隊先后參加了攻打榆林、圍殲瓦子街戰斗。1948年4月,西北野戰軍組織西府戰役攻打寶雞時,受到胡宗南和青海馬繼援的夾擊,被動失利。此次戰役西野各部傷亡6566人,另有失蹤、逃亡、被俘人數8407人,合計損失人數為14973人,吳滿有也在俘虜之中。
吳滿有被俘之后開始并未暴露身份,化名王文亮,被編入胡宗南設在西安的“愛國青年訓練總隊”第五中隊。不久被同在俘虜營里的原川口區六鄉的喬樹勛之子喬某某認出來,國軍士兵帶著喬某某過來跟吳滿有當面對質,吳滿有不承認,喬某某說:“你就是吳滿有,把皮剝了我也認得。”吳滿有堅持說自己叫王文亮,并不知道什么吳滿有。對方不放棄,隨后,把吳滿有多次帶去審訊,嚴刑逼供。吳滿有始終保持沉默。硬的不行,改軟的。他們把吳滿有從大通鋪里抽出來,與中隊副汪秉法同住一個單間;不吃大灶,改為同中隊長們一起吃飯;趁晚上睡覺時,把吳滿有脫下的衣服偷偷拿走,放上國民黨部隊綠呢子“官佐”軍服,逼著他只能換上,配皮鞋,馬上叫政治教官來拍照。
不久,他們把吳滿有升格移住青訓總隊政工處,舒緩氣氛,帶著吳滿有逛公園、看電影,后來就帶到廣播電臺,要吳滿有發表講話。據保存在陜西省政協文史館里的這份材料介紹,他們怕吳滿有在廣播時自說自話,或隨口亂說,找來一大隊訓育干事綏德人汪鏗清,語音接近吳滿有,代替吳滿有先后發表三次廣播講話,表示棄暗投明,聲明脫離共產黨云云。
吳滿有被人頂替發表廣播講話后,中共中央西北局迅速做出反應,認為吳滿有已經投降叛變。、這樣,更促使了國民黨方面對于吳滿有的充分利用企圖。1948年9月,胡宗南用飛機把吳滿有送到南京,由國民政府國防部政工局安排,在中外記者招待會上和楊經曲一起亮相。楊經曲是革命元老,早年參加辛亥革命和北伐戰爭,曾出任鄂豫邊區政府副主席、新四軍第五師第十五旅第一游擊縱隊司令員,后任中原軍區第五師十四旅旅長,在中原突圍戰斗中被俘虜。國民黨機關報《中央日報》1948年9月26日,介紹“吳滿有的辛酸史”、“英雄頭銜”,以及“兵潰被俘”、“享受優待”的情況報道。
在《中央日報》罕見的這樣長篇報道的結尾,特別預告將于28日下午三時在香鋪營公余聯歡社舉行記者招待會,屆時由吳滿有和楊經曲“報告匪區實況”。實際上,27日也舉行記者招待會。招待會由國民政府國防部政工局主辦,主持人端坐當中,吳滿有、楊經曲分坐兩邊,桌子上有茶水和點心。吳滿有著軍裝,留八字胡,表情木訥,一副北方老農民形象,沉悶寡言,郁郁不歡。楊經曲著中式長衫,胡須花白,年齡稍長于吳滿有,閱歷也更豐富,其表情顯得輕松些。這組照片由秦風(徐宗懋)先生撰文介紹并在《老照片》第62輯上公開發表。遺憾的是在圖片說明中,把吳滿有與楊經曲搞錯了。
楊經曲和吳滿有在記者招待會上各有一份被別人事先準備好的文字材料,署上他們的名字,散發給記者們。署名吳滿有的材料上寫著:親愛的弟兄們:
我是吳滿有,三十一年(1942年,引者注)冬天被毛澤東選為‘全邊區勞動英雄’,還做過‘延安參議會’副會長和農民大學校長。去年(1947年,引者注)三月國軍光復延安,我被毛匪強迫參軍,擔任二縱隊民運部部長,因匪軍流竄了一年多,看到他們到處燒殺掠奪的種種暴行,我才深切的認識它們的真面目,所以我非常的悔悟和害怕,時刻想離開他們回到我的田園去。今年四月彭德懷率領四個縱隊南攻關中,企圖切斷隴海路,結果在隴東一戰被國軍打得落花流水,我從山頂上摔下被國軍俘虜,當時總以為被俘是活不成了,因為毛匪恐怖的宣傳‘國軍俘虜共軍官兵一律槍斃’,可是事實證明毛匪宣傳的都是瞎話,可以報告各位,我在西安愛國青年訓導總隊,生活非常的舒服,非常的自由,全隊有一萬多人,同我一樣的生活,一樣的受到政府愛護和優待,吃的穿的完全與國軍一樣,等我們得到相當時間休息之后,還按照我們的志愿介紹工作。或者發給旅費,讓我們回家去。現在我到南京來,政府正計劃給我工作,這樣寬大和愛護,能夠說不是真誠的嗎?親愛的兄弟們!只有在政府區才有真正的自由生活,兄弟們!放下你們的槍,早日回到政府懷抱去,為建設富強繁榮的新中國努力吧!
這個文字材料在《中央日報》發表時,特意加了副標題“回到政府懷抱才有自由,吳滿有向匪軍官兵廣播”,說明至少吳滿有在南京期間被國防部政工局軍中廣播電臺播報的廣播講話內容,就是這個版本。這里除了對共產黨軍隊的辱罵和貶斥,明顯帶有為胡宗南西安愛國青年訓導總隊邀功激賞的意思。這樣一派政治話語,顯然不是出自吳滿有的本意。
1948年9月28日下午三點,吳滿有被帶去參加國民政府國防部政工局舉行的又一場新聞發布會。楊經曲講話較多,吳滿有木然冷漠,說話很少。次日《中央日報》報道中,特別介紹對于兩人今后行動安排意見?!皡菨M有、楊經曲二人自俘虜后,即受政府優待。今后行動,聽任其自行決定。吳滿有希望回返故鄉,故政府許俟交通情形許可時,送其返鄉。楊經曲則已在西安擔任戰斗日,報社總編輯,仍赴舊任?!?/p>
這時,淮海戰役已經打響,國共戰爭形勢正在發生不可逆轉的變化,吳滿有被轉移到重慶。1949年11月,解放軍第二野戰軍解放重慶。國民黨看守所所長見大勢已去,就請吳滿有帶他們向解放軍投降。二野政治部組織部部長陳鶴橋接待了吳滿有,并將此情況向時任二野政委鄧小平報告。得到的指示是:生活上給予照顧,然后送交西北局處理。陳鶴橋遵照指示,派人把吳滿有送到西安交給西北局。
1950年3月,吳滿有回到吳家棗園,只帶著一個破包裹。回到家第三天,就被叫到縣上。從縣上回來,又被叫到鄉里,分別交代情況。隨即,中共延安縣委組織部根據中共中央西北局關于吳滿有“屈服敵人自首,開除其黨籍”的指示精神,在柳林區廟河鄉召開黨員大會,宣布開除其黨籍。
據說,王震曾從新疆派人來到吳家棗園,準備接吳滿有到新疆去,遭到吳滿有的拒絕。吳滿有曾托人先后三次給黨中央寫信申訴自己的冤屈,但均無回音。在1950年代中期農業合作化運動中成立高級社時,柳林鄉七個村就吳滿有一個人不入社。他變得越來越沉默,孤獨,一個人在山上放羊,經常淚流滿面。有幾次神情恍惚,薄暮時分趕著羊,走失了方向,半夜被家人從山谷里找回來,手腳冰涼。
晚年因患白內障,吳滿有雙眼失明,癱瘓在炕上一年多時間。1959年3月,吳滿有在吳家棗園郁郁而終,享年66歲。
(作者為上海師范大學都市文化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員)
(責任編輯 蕭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