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與蕭乾的結識是在1986年。當時我是中央統戰部干部局一處處長,負責聯系國務院參事室和中央文史館。那年5月9日,我拜訪國務院參事室主任吳慶彤,他剛由國務院副秘書長轉任參事室主任。他是我很敬重的老同志,長期在周恩來身邊工作,統戰意識較強,也很尊重周圍同事,在交談中沒有一點官腔,謙和融洽。他提出中央文史館館長葉圣陶先生年老體弱,且社會職務甚多,無暇顧及中央文史館的工作,建議再聘一位黨外副館長,請統戰部推薦人選?;氐綑C關,經過研究,我們推薦了蕭乾。他是著名的記者,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在歐洲戰場采寫大量作品,采訪過聯合國成立等重大歷史事件,他還是有名的作家、翻譯家。那時,文史館員中書畫界人士居多,文史方面的名望之士極少,蕭乾的經歷和成就,很適合文史館副館長這一職位。中央文史館館長、副館長、館員,都由國務院總理聘任。文革中一些老館員把周恩來簽發的聘書掛到墻上,免去了抄家及皮肉之災。隨后,中央統戰部向中央報告推薦蕭乾為中央文史館副館長。不久,獲得批準。
7月18日,中央統戰部設宴招待蕭乾,恭賀他出任中央文史館副館長。當天下午4點半,我到蕭家迎他來部。他很高興,雖然是第一次見面,卻像老朋友一樣親熱。飯后,我送他回家,到了樓下,他非讓我上去坐坐不可,盛情難卻,隨他上了三樓。他的書房也就十來平方米,顯得十分擁擠,甚至是亂七八糟,到處堆著書,幾乎插不上腳。書桌前的窗戶也很小,并不明亮,我想到他住的這個木樨地21號樓同對面的22號樓差別太大,就對他說:蕭老,你應該住得寬敞些。他說,不是沒有房子,是我不愿意搬。搬家太麻煩,一搬家,書就亂了。現在雖也顯得亂,但每本書放在什么地方,我心里有數。蕭乾當時已經77歲了,還十分勤奮,每天晚上8點睡覺,凌晨兩三點鐘就起床寫作。他在這間狹小的書房里寫了百萬字的作品,對它很有感情。他在《我這兩輩子》里,曾這樣寫到這間屋子:
這書房就是我的歸宿。我將在此度過余生,跑完人生最后一圈。我希望在這里能多出些活兒。然后,等我把絲吐盡時,就坐在這把椅子或趴在這張書桌上,悄悄地離去。
葉圣陶先生1988年2月16日逝世后,我們自然想到由蕭乾接任中央文史館館長職務,同時請啟功先生任副館長。這年7月,國務院辦公廳和中央統戰部聯合召開全國參事室、文史館工作會議,將文參工作提到政治體制改革、加強民主政治建設的高度,加以認識。蕭乾參加會議領導小組,但在相關會議上,只聽不說。有一次到晚上10點多了,會未散,我說,蕭老,打亂了您的生活秩序,請回吧。他笑笑說,沒關系,坐著不動,足見他文史館工作事務是很關心的,很想在這個領域里做番事業。
對蕭乾、啟功的聘任,得到中央批準。到了1989年1月23日,中午、晚上分別宴請蕭乾、啟功,請他們出任中央文史館館長、副館長,征求本人意見。他們都表示樂意受聘,并感謝黨的信任。席間,蕭乾對文史館工作提出建設性意見,如面向海外開展工作,吸收一些港、澳、臺文化名人為特邀館員,以文會友,溝通感情,為統一祖國服務;又提出還可聘請吳作人、巴金、冰心這樣一些文壇耆宿為榮譽館員,提高中央文史館聲望。粉碎“四人幫”后,蕭乾多次出國訪問、講學、參加筆會,與港、澳、臺許多文化界朋友恢復了交往。他希望以中央文史館為紐帶,把一些文化人團聚起來,因此有如上的提議。
中央文史館一副館長,一再向統戰部提出,聘請境外文化名人為特邀館員。根據蕭乾和文史館黨組的意見,我們向國務院推薦了香港的饒宗頤先生,作為開展這方面工作的試點,人選肯定是超條件標準的。新華社香港分社社長周南還寫推薦信。而在國務院秘書長會議討論此事時,有人提出,在港臺聘文史館員,沒有先例……
時任書法家協會主席的啟功,訴了很多苦,說有人用他這個書協主席牌子,招搖撞騙,有個郝×搞個“書法學院”,說烏蘭夫批準的,啟功是院長,我根本不知道有此事。又說書協內部矛盾重重,四個人有三派,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各派都打啟功的旗號,甲來說一種意見,如說茶是紅的好,我不表態,他回去就說,啟老說了紅茶好;乙來說,茶是綠的好,我不說話,他回去說,啟老說了,綠茶好,搞得我左右不是人,一定辭去書協文史館之職。
5月10日,中央統戰部再次宴請蕭乾、啟功,恭祝他們出任中央文史研究館館長、副館長。參加宴請的有吳慶彤、王海容、吳空,中央統戰部秘書長劉小萍,一、四局局長等人。餐后送走了蕭、啟兩位客人,其他留下研究蕭乾、啟功任職后的待遇問題。在“官本位”的中國,自然要把他們列在那個官階上。蕭乾在《改正之后》一文中說:“作協來信問我對于為作家評職稱的意見,我回信說,(1)作家的地位只取決于其作品的藝術價值和他擁有的讀者。文學史上沒有哪個作家曾評過職稱。(2)然而中國有中國的國情。這里,級別、職稱關系到住什么房子,病了吃什么樣的藥,以至有急病時能不能坐上小汽車去醫院。因此,我贊成大搞這項工作。”當晚對他們的職級研究討論一遍,認為蕭乾享受正部長級、啟功副部長級是合適的,并要我明天寫出報告,送國務院。報告送走了,如泥牛人海。后來為他們的待遇問題,請示過多次,報告總是有去無回。
蕭乾對文史館工作傾注了極大的熱情,他倡導并擔任主編,聯合全國32個文史研究館共同編纂的大型《新編文史筆記叢書》50冊,600余萬字,是彌足珍貴的史料;他還擔任中央文史館與上海文史館合辦的綜合文史雜志《世紀》的編委會主任,親自參與刊物的編審工作,還將他和夫人合譯的《尤利西斯》的3萬元稿費,捐給《世紀》雜志。
1990年1月25日晚,中央統戰部為蕭乾舉辦壽宴,祝他80華誕。他高興即席講話:如果有人問我活到80歲,最深的感受是什么?我說,直到80歲還在崗位上,還能做事、能寫作,近十年來,寫了80萬字,譯了20萬字,今后十年要寫回憶錄,同時做好文史館的工作??梢娝麑ξ氖佛^館長職務是很看重的。
1997年6月7日,他致巴金信中,把中央文史館當成“我安身立命的文史館”。隨后,在同年12月14日的信中說:“我這個人就好多嘴多舌,只有在政治重壓下,才能沉默下來。1957年后不再寫了,不再說了。文革后翻身了,晚年當了中央文史館館長,不需要做什么工作,但能使我減少失落感,覺得自己還有點用處。”(《文學故事報》2005年第45期)
他很關心館員的困難。1990年7月19日,我去看望蕭乾,他說起黃苗子、郁風夫婦從國外來信,反映一些落實政策的問題。郁風、苗子早已辦好去澳大利亞講學手續,1989年6月6日成行。他們收到兒子的信,說苗子的工資被停了,住房也有麻煩了等等,因此致信蕭乾,要求向有關方面反映。郁風是中央文史館館員,苗子與蕭乾也是老朋友,他們求蕭乾幫忙是順理成章的。他懷著對苗子、郁風非常崇敬的感情說,他們兩位都是文化名人,在國內外有廣泛結交,影響很大;關心他們的人很多;他們是黨的老朋友,早在40年代就與中共地下黨有聯系,參加民主運動,有歷史貢獻。1957年黃苗子被打成右派,受了很多委屈,吃了不少苦頭。蕭乾特別強調,苗子、郁風去澳洲是早有計劃的,只是未確定具體日期,并非“六IN\"后的突然行動;他們在國外也未發表任何不利于國家的言論。他說,現在黨中央宣布了對國外人員的政策,即使參加了非法組織,只要脫離,也不追究。何況對他們這樣的呢。為了國家、民族的利益,為了贏得民心,對他們夫婦的事情一定得處理好!拖久了對我們國家不利。
他說得很誠懇,我聽得很認真,從蕭老的談話,透視了他對友人的忠厚,對國家大事的關注,令人感動。我對苗子、郁風也有所了解?;貦C關后,即與有關方面聯系。文化部藝術局的人說,郁風出國未經批準,用的是過期護照,是違法行為。文化部對這類人都停發工資,這種作法沒有錯。又說文化部1989年的139號文件規定:公派出國或探親逾期三個月不歸的,停發工資,先作停薪留職處理,一年后取消公職。談話人口氣相當硬,說了一陣后,也有點轉軟的味道,說考慮到他們的影響,又有你們(指統戰部)說話,要改變也可以研究,作為個別情況處理。
我找文化部是7月28日,而在此之前的7月25日下午,已經與黃苗子所在單位人民美術出版社和新聞出版署聯系了,新聞出版署的王先生告訴我:“黃苗子出國前委托吳葆昆同志代領工資,吳代領后存入銀行,自去年離去直到現在,不僅沒有停發工資,而且還在調資中提了兩級,每月增加60多元,今年春節還送去團拜請帖。苗子的兒子向吳要過工資,吳沒有給,因為苗子走以前沒有交代將工資交給兒子”。出版社表示,極希望與苗子取得聯系,溝通思想消除誤會。新聞出版署擬將上述情況書面報告中央統戰部。這個回答及實際作法,與文化部官員的談話形成鮮明對照。8月1日蕭老再次來信,并附上郁風兒子的信,我將有關結果告訴蕭乾時,他表示感謝。黃苗子夫婦也來信來電表示謝意。
蕭乾做館長,是帶著歷史“傷痕”上任的。
早在1947年5月4日,蕭乾為《大公報》寫了《五四文藝節感言》社論,其中寫道:“外國作家如蕭伯納,年屆90仍在創作,而中國作家年甫50,即稱公稱老,大張壽筵。”眾所周知,當時茅盾稱茅公、郭沫若稱郭老,這話豈不是攻擊革命作家茅公,郭老?第二年,遭到郭沫若的撻伐,他在《華商報》上發表《斥反動文藝》,“鴉片、鴉片,第三個還是鴉片,今天你的貢煙就是《大公報》的蕭乾”。繼而寫道:“對于這種黑色的反動文藝,我今天不僅想大聲疾呼,而且想代之以怒吼:御用、御用,第三還是御用,今天你的元勛就是政學系的大公?!笔捛淮魃狭苏W系“反動文藝”的帽子。他是頂著這個黑帽從香港回到內地的。他進入內地前,英國的劍橋大學送來了聘書,朋友再三動員他去英國任教,那里有他七年的勞績,還有些許存款。但他“怕當白華,怕成為喪家之犬”,毅然決定回到北京,回到他土生土長的老家。謝絕了一切勸說和利誘,這一舉動還多少憋著一股氣,要洗刷“黑色反動文藝”的罪名,以行動證明自己的清白和愛國并不后人的情結。但有著文壇泰斗打下的“黑色”印記,回國后他不能搞創作,不能當主角,只能寫點通訊搞些翻譯,當“副總”,如《人民中國》副總編、《譯文》編輯部副主任、《文藝報》副總編,盡管如此,他也安居樂業,有所成就。1951年他的長篇通訊《在土地改革中學習》在《人民日報》發表,毛澤東讀后非常推崇當即寫信給胡喬木稱贊“寫得很好,請為廣布,發給各地登載,并可出單行本”。他在土改中所寫的一系列文章匯編成報告文學集《土地回老家》,被譯成11種文字出版。1957年他被卷入深淵,一頂右派帽子壓制了22年。政治重壓下,沉默下來不再寫了,不再說了。并且“處處設防”,小心翼翼。1979年后他翻身了,舊著重版,新著不斷,一部一部,我每年都要收到他贈送的帶著油墨味的新書,親筆寫著“治安同志指正,蕭乾”。
蕭乾行事很謹慎,但也敢作敢為,堅持原則。
有一個年輕學者S,在原單位傲視一切,關系緊張,十分孤立,無法待下去。原單位一負責人對我說,此人太壞,人品壞,道德壞,學風壞;搞了幾個姘頭;圖書館的數據看到有用的就撕下;他沒有一個朋友;學校開校友會也不請他,連他弟弟也罵他“不是人”、“野心家”、“投機分子”。他自稱就靠了一個中央領導,誰也奈何不了他!在增補為全國政協委員時,錢正英、錢學森、胡繩幾位副主席對他都有嘖言,表示反對。
為給S君找個安身之所,有關領導指示將他安排為中央文史館館員。正在這時,我與蕭乾在政協文化餐廳請一位文化人吃飯,入席前閑談時向他透露S君可能來當館員啊。他聽后臉色由晴變陰,很不樂意,說他還年輕,職務不低了,是全國政協委員,又是××的特別顧問,再當個館員有什么意思?他來了,館里誰敢領導他?當天晚上,蕭乾兩次打電話給有關領導,表示此人不符合“耆年碩學”的館員標準,表示文史館同仁不歡迎,不便接受。態度非常堅決。事后有關領導責怪我,為什么讓蕭乾知道?并說對s君的安排,就是對中央領導人的態度!而我覺得辦了件好事。一位副部長與我有同感,他說頂住好,一個人就是面旗幟,旗幟不好,集合不了力量,自己害了自己。
在當今中國社會為人不管如何方正,難免做些違心的事,蕭乾也不例外。在90年代初期,他連續三年推薦一位小姐任全國政協委員。這位小姐,只是攝影愛好者,并無其他專長,真是一位無名之輩。而蕭老連年在推薦信上簽字,因就他一個人簽名,就算他個人推薦了。但也怪,每次把信寄出后再不過問。蕭同我經常見面,他從不問起那小姐的事,似乎沒有這件事一樣。那幾年我總猜不透此中奧妙,退休后,從一位朋友處找到了答案。原來蕭是受人之托,他不敢也不便推脫,違心地在推薦信上簽字。他明白,這種人是不可能人選的,但自己的人情也做了。
在多年的交往中,感到蕭乾身上有股難得的親和力。他總是那樣慈眉善目、平易近人,圓圓的臉上笑口常開,活像一尊彌勒佛,同他接觸、交談,是一種享受,享受溫馨、享受智慧,享受同志朋友間的淳樸的愛意。大約是1992年,我去他府上拜年,看到走廊上牽了幾條繩子,上面整整齊齊掛著五顏六色的賀年卡,可見他對友人的深情與尊重。在交談中他沒有高調,而他做的事、寫的文章,充滿著對國家、對人民、對生活的厚愛。他出生于一個貧寒的蒙古族家庭,當他來到這個世界時,父親在貧病交加中逝世了。童年的蕭乾放過羊,送過奶,織過地毯。1926年因參加共青團坐過牢,釋放后,開始他“未帶地圖的旅人”的生涯。童年時代的悲慘經歷,青年時代的漂泊生活,造就了他頑強、正直、敏感、憂郁的性格,也鑄成了他崇尚平等、追求光明的精神。他說過,我不能保證一輩子不說錯話,但我能保證一輩子不說假話。他以自己高尚的人格和豐厚的創作成果,贏得了黨和政府的贊譽,受到人們的尊敬。
非常遺憾,在新世紀的門檻邊上,他轉身進入了極樂世界。1999年2月11日下午6時辭世。比他畢生崇拜、敬仰的冰心先走了半個月。
(作者為中央統戰部干部局原副局長)
(責任編輯洪振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