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如何辦好大學,我想談三個問題:
一、中央政府要制定和執行正確的政策
要怎樣才能把大學辦好,首先要決定于中央政府能否制定和執行正確的政策、能否正確指導地方政府管理好大學。在改革開放之后直到1997年、1998年,我國大學在辦學過程中雖然也存在著一些問題,但是從總體上看,大學的辦學工作還沒有出格。但從1998年以后的十年,大學的發展相當地混亂,主要原因是中央政府有兩項重要的、錯誤的決定:第一是大學的合并,第二是高校擴招。
據我所知,大學合并起源于1998年5月4日,那一天在人民大會堂召開紀念北京大學成立一百周年慶祝大會。一位中央領導同志在大會的講話中提出,“為了實現現代化,我國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一流大學。”當時分管教育的另一位中央領導同志就開始考慮在中國如何建立世界一流大學的問題。看來他考慮的結果是認為大學合并是一條很好的道路,1+1>2。他有一句話,叫“強強合并”。從1999年起,合并重點大學的做法就開始了。
合并工作首先從浙江大學開始,要求以原浙江大學為主體,合并杭州大學、浙江醫科大學、浙江農業大學,組建新的浙江大學,并且許諾如果這四所學校合并,國家將撥付專項資金加大投入。據我所知,當時這四所學校的學校領導和教師們都不希望合并。例如,原浙江大學校長就曾向別人表示,四所大學合并,校區分散在四個地方,相距較遠,我這個校長怎么當?據說,不少教授聽到四所大學合并的消息后,表示了懷疑和不贊成的態度。但是,上面的態度很堅決,反復強調,高校合并是政府行為,就這么辦。所以,在新組建的浙江大學舉行成立儀式時,分管教育工作的中央領導人親自參加,并通過浙江大學邀請全國許多高水平大學和較高水平大學的領導參加成立大會。據我所知,在教育部最初下達的方案中,是將我們學校(華中理工大學)和同濟醫科大學合并到武漢大學,但是由于這兩所大學的堅決反對和武漢大學合并,合并雖然不成功,但是我們學校還是不得不和同濟醫科大學合并,同時,武漢大學也合并了武漢水利水電大學、武漢測繪科技大學和湖北醫科大學。
負責教育工作的中央領導人曾準備把天津大學和南開大學合并起來,但是這兩所大學的大多數領導都不贊成。然而,上面的態度是很堅決,重申這是政府行為,你們不要提意見了。于是,這兩所大學的校領導找到李瑞環同志,希望他出面解決這個問題。因為李瑞環不僅是天津人,而且在天津市做過多年的領導工作,對兩所學校的情況也非常了解。李瑞環本人也不贊成合并,于是他向負責教育工作的中央領導人提出這兩所大學不要合并,這才挽救了這兩所大學沒有被強行合并的命運。
我認為,大學不是絕對不可以合并,但是大學合并絕對不能采取行政命令的強制性手段,而必須雙方自愿,“自由戀愛”,絕對不能由政府搞“拉郎配”。1924年哈佛大學和它的近鄰麻省理工學院曾經談過合并的事宜,但是最終沒有談成。直到現在,這兩所學校雖然緊靠在一起,但還是各自獨立,都辦得很好,成為世界一流大學中的佼佼者,這說明大學不合并并非不能辦好。
大學合并也有成功的,我就知道這樣一個事例,就是美國加州伯克利大學在其早期曾經與當地的一所大學合并,雙方自愿,結果合并成功了,后來發展成為加州的第一所大學,稱為伯克利加州大學。
中國這一次的大學合并已經成為事實,大學合并之后,是不是就達到了1+1>2的目的呢?據我所知,事實并非如此。
第二件事是大學擴招。大學擴招起源于1999年暑假。當時教育部準備召開全國教育工作大會,在向國務院領導人報告大會籌備情況時,國務院領導人提出大學要擴大招生規模。由于當時大學的招生錄取工作已經開始,所以教育部提出是否可以暫緩一步,以便做更好的準備,但是國務院領導人的態度很堅決,要求在當年再招一次。教育部提出說當年的教育經費已經下撥了,擴招后的經費怎么解決?國務院領導人說,家長自己掏腰包,學生自己繳費。
國務院領導人的態度為什么這么堅決呢?當時,由于受亞洲金融危機的影響,我國經濟形勢比較嚴峻:出口下降,內需不足,投資乏力,經濟增長速度回落。有經濟學家建議,可以通過擴大高校招生,啟動教育消費。可見,在當時的背景下,國家提出擴大招生主要是從經濟發展的角度出發做出的決策。政府想借大學擴招來解決面臨的經濟緊縮問題,讓學生家長把錢都拿出來拉動消費,促進經濟的發展。此后,高等學校的擴招便一發而不可收。2000年之后,每年擴大招生規模,大學在校生的規模一年比一年大。大學的領導人也愿意這樣做,因為擴招可以增加學校的收入。實際上,這是把學生看成是“搖錢樹”,這就使教育走上了產業化的道路。學生規模的不斷擴大很快就帶來了一連串的問題,以至于最近10年把大學的風氣也帶壞了,大家都向“錢”看。
由于擴招和大學合并,特別是擴招,必然帶來一連串不好的結果。
首先,高等學校的擴招直接或間接地導致了高等教育人才培養質量下降。
應當說,1999年,中國的高等教育在擴大內需、推動經濟的背景下,以一個急轉彎的方式走上了大眾化道路。但是,隨著學生數量的迅速膨脹,學校的教室、實驗室、圖書館、計算機房等基礎教學設施實際上無法滿足正常的教學需要,大學校園擁擠不堪,人滿為患。特別是教師隊伍逐漸出現不足,很多專業的小班教學已不再可能,實驗課被逐漸削減,教學質量受到嚴重挑戰。隨著高校連年擴大招生,研究生的招生數量也急劇攀升,學校的培養條件無法滿足規模發展的需要。原來一個導師指導幾個博士、碩士生的情況已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十幾個甚至幾十個學生跟隨一位導師。
上海交通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在對教育部直屬的71所高校的教學質量、科研質量和服務社會質量進行分析后認為,我國重點大學的發展存在以量代質的現象,政策中存在重物輕人的傾向,重點大學的研究生質量令人擔憂。有數據表明,“從2000年至2004年間,研究生擴招速度明顯偏快:博士生的年均增長率為19.5%,碩士生更是達到23.1%。教師平均教學負擔提高較快。與2000年相比,2004年本專科生的師生比率增長了28.6%,碩士生的導師比率直線上漲了102%。2000年,平均一個導師帶3.8個研究生,到2004年,平均一個導師要帶7.7個研究生。在教學實驗環節,研究生教學實驗時間則同比下降了38%。”重點大學的研究生培養尚且如此,那些新增博士、碩士點的地方本科院校更是不可想象。由于合格的導師數量不足,導致研究生培養本科生化,不僅出現學術水平的濫竽充數,還引發了諸如抄襲、剽竊等不良惡果,來自社會、學生、教師對教育質量的置疑之聲不絕于耳。
其次,大學的盲目擴招使得大學生就業困難。
自1999年高校開始擴招以來,大學生就業問題日趨嚴峻,大學畢業生初次就業率日趨下降,受到了社會各界的普遍關注。以下這組數據反映了自1999年擴招以來普通高校本、專科畢業生數量的增長變化情況,如果將畢業研究生數計入,則畢業生人數更加可觀。
數據來源:《中國統計摘要2010年》
表中的數字僅是普通高校,如果加上研究生和高職,隊伍更加龐大。
由于大學畢業生隊伍越來越龐大,社會所能提供的就業崗位相差懸殊,每年有數以百萬計的大學畢業生找不到工作。這使那些負債讀書的家庭十分困難,也成了保證社會和諧的一道難題。上海市一位從事大學生就業工作的人士認為,“高校招生規模的急劇膨脹,打亂了既有的金字塔形的人才需求結構。由此帶來的后果是,一方面,在社會還無法提供足夠的合適崗位的條件下,大量大學畢業生的涌入,勢必造成人才暫時的相對的過剩;另一方面,高校擴招,把許多原本作為技術工人培養的學生納入普通高等教育的培養范圍,從而導致技術工人的短缺。”
隨著擴招,很多高校開始探求如何拓展辦學空間,在高校內部挖潛走到盡頭之際,異地選址建設新校園就成為大勢所趨,幾年間,國內數十個大學城相繼拔地而起。有關數據顯示,“自2000年起,僅兩年時間,全國規劃建設的大學城就達50多座,涉及21個省、市。2002年投入325.89億元,校園建筑總面積達1436.97萬平方米,容納高校134所,在校學生59.7萬人。”
然而,在這無限風光的背后,是各個高校背負的巨額債務。當前,國內大學城建設的資金主要來自政府、學校和社會等三個方面,但由于財政投入和其他融資渠道有限,所以,無論哪種投資方式,其最終的資金來源絕大多數是銀行貸款。據國家審計署的一項調查顯示:“大學城”建設貸款規模過大,存在償貸風險。如“南京市仙林、江寧和浦口新校區的12所高校建設項目,目前銀行貸款為27.28億元,占實際到位資金的71%。這些學校還本付息主要靠學雜費收入,按目前收費情況測算,今后每年還本付息額將超過學雜費收入的40%,個別甚至達到80%。”《2006年:中國社會形勢分析與預測》社會藍皮書稱,2005年我國高校向銀行貸款總量約在工500億至2000億之間。按照嚴格的財務核算制度,一些高校其實已經破產。
據國家審計署發布的2006年第1號審計公告,包括吉林大學在內的18所高校,至2003年末債務總額72.75億元,其中基本建設形成的債務占82%。事實上,吉林大學的這些貸款較為密集地發生在2000~2004年之間,正與高校大擴招、大合并的步伐相一致。
國家審計署的一份報告顯示,“2007年各個大學城的財務審計已經完成,在這兩年的審計中發現,由于不斷擴招,不少高校都進行了巨額貸款,并因此負債累累。一般高校的貸款都在4億~8億元,一些規模大的院校更是高達lO億以上。”而與此同時,令高校不能不警醒的是,隨著國家擴招步伐的放緩和未來適齡大學生數目將有所下降,今后若干年內,大學城還可能面臨閑置的危機,造成巨大的資源浪費。
二、大學主要領導人應當具備的基本素質
毫無疑問,大學要辦好,要有好的學校領導班子,好的校長,好的黨委書記。關于如何做好一個好的學校領導,這方面的文章可以說是連篇累牘,我就不打算在這里多說了。根據我在學校領導崗位幾十年的體會,覺得做一個好的校領導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第一,要具備一定的業務知識和學術水平。所謂具備一定的業務知識,就是說作為學校主要領導人,要對所在學校各個學科專業的基本知識以及這些學科專業之間的關系要有所了解,否則,作為學校領導就難以與這些學科的教師進行溝通,也缺乏學科發展的敏銳意識。這樣的校領導在學校就不會有威信,就不會得到師生的支持。這并不是要求他們都是某個學科的頂尖專家,并不是說只要是院士就一定可以當好校長。就有這樣的院士,他們在自己學科領域的研究中做出了杰出的貢獻,但是卻當不好校長。如果讓他們治理一所大學,不僅會有害于大學的發展,而且也荒廢了這些院士的業務,實際上也造成了對這些學科科研工作的損失。
第二,要具備正確的觀念和正確追求。我在做華中工學院院長崗位時,經歷了新中國歷史上政治形勢變化多端的時期。“文革”之前全國學習蘇聯,蘇聯怎么辦,我們就怎么辦,高等學校的辦學完全是蘇聯模式,大學主要領導都沒有自己的理念和追求。“文革”之后,政治形勢發生了變化,需要我們探索高等學校的辦學模式。這就要求大學的主要領導應具備正確的理念,要有自己的辦學追求。我們學校是在1952年院系調整之后建立的,建校初期是一所多科性的工學院。在“文革”后期和“文革”之后,我經過反復考慮,感到必須把我們學校辦成綜合性、研究型大學。
“文革”之后,教育部派我率領一個代表團到美國、加拿大和日本去考察,歷經兩個半月,看了許多高水平大學或較高水平的大學。我獲得一個總體印象:那些高水平大學都是綜合性的,而且在這些大學里實行“教學”與“研究”兩個中心。美國的高水平大學幾乎都是綜合性和研究型大學,這些學校非常重視教師的科研工作,制定了一系列管理教師科研工作的法律文件,鼓勵教師從事科研活動。由于有了科研,學校的教學質量不斷提高,培養了大量的高水平的學者,促進了美國的科技發展。
為了把我們學校辦成綜合性、研究型大學,我提出了要加強教師科研工作的要求,要把科研放在學校工作的突出地位,并采取有效措施,鼓勵和幫助教師參加科研工作。在1978年的全國科學大會上,我應邀在大會上做了書面發言,發言的題目就是《科學研究要走在教學的前面》,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人說這個提法不對。因為科學研究是源,而教學則是流。沒有科學研究,大學的教學就成了無源之水、就失去了活力、就沒有了新鮮的教學內容,也就無法提高教學質量。所有這些設想和措施就形成了我的辦學理念和追求,正是在這樣的理念和追求的驅使下,我率領華中工學院逐步由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單一學科大學演變成一所綜合性大學,進而發展為今天的在國內有一定影響的研究型大學。
第三,提倡學術自由。大學的主要領導一定要執行學術自由的政策,千萬不能扼殺學術自由。特別是在人文社科方面,由于意識形態往往對學術自由有很大的干擾,所以必須更加堅決實施學術自由的辦學方針,杜絕學術問題政治化和行政化。
1980年前后,我們學校造船系有一位青年教師發表一篇文章,當時在系里有一位50多歲的教授認為這位青年教師的見解不對,于是他采取寫告狀信的辦法到處告狀,其中有一封信被轉到了當時分管科學的方毅副總理那里。方毅副總理在信上批簽意見,要求教育部一定要解決這個問題。于是教育部準備組織一個專家小組來學校,試圖采用行政的辦法來裁決,而不是采用學術自由式的研討辦法來解決。當時我校科技處的一位干部借調到教育部的科研司工作,得知這個消息之后打電話告訴了我。接到這個電話以后,我覺得這個做法不對,于是給教育部科研司發了一個電報,說這是一個學術問題,有不同意見是正常現象,建議教育部科技司給那位教授寫一封信,希望他在有關報刊上發表文章對那位青年教師的觀點開展討論。教育部采納了我的意見。學術問題只能用討論和研究的辦法來解決,真理越辯越清晰,千萬不能采取裁判員的辦法,也不能用投票的辦法來解決學術自由的問題。
中國著名歷史學家、原華中師范大學校長章開沅教授對于學術自由有很好的見解。1990年前后,他經常對教師們說,學術自由問題,是個很重要的問題。沒有學術自由,只能培養庸才,培養不了具有高度創造力的人才。人們常說,要培養創造性思維。如何培養創造性思維?如何給創造性思維以良好的環境?這就需要學術自由,不能堵塞創造性思維的空間。他還說,在學術自由上,政治責任,我負責;學術水平,你們負責。
第四,要有一定的行政管理能力,書呆子不行。大學是一個復雜的學術組織機構,其中成員大都是社會精英,因此,對于大學校長來說,對其管理水平就有更高的要求,這就是要有較強的行政管理能力。光有學問不會管理也不能當校長,不能當書記。同時,無論是大學校長還是黨委書記,都要懂得高等學校的管理藝術。既要學術自由、民主管理,也要嚴格要求、適當集中。現在的大學中有一個不好的傾向,把大學當做行政機關,在實際管理中少數學校主要領導人集權、獨斷,民主氣氛不夠,職能部門官僚氣十足,教師戲稱為“衙門”。這些現象對于大學的學科建設、學術發展、人才培養產生了消極作用,不利于大學的進步和發展。
第五,取消校長任期制。校長不是行政干部,而是學術領導,是學者的帶頭人。因此,只要身體健康狀況允許,不應當有年齡和任職年限的限制,70歲人做學校主要領導也未嘗不可。國內外著名大學在其成長過程中都與著名的校長的名字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而這些校長又都有一個較長的任期。下表的數據也許可以說明,不固定的大學校長任期對于大學的發展是十分必要的。
三、教師隊伍中要有大師級教授
要辦好大學,必須根據教授治校的指導思想,依靠大師級教授組織教學和科研。沒有一流的學者以及他們之間的緊密協作,要想辦好大學是不可能的。為了建設大師級教師隊伍,作為學校主要領導應當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第一,引進人才。“文革”后期,我在學校引進了600多人,把一些“牛鬼蛇神”都引進來了,結果證明,他們中沒有一個是“草包”,沒有一個有嚴重的政治問題。后來的事實證明,他們中好的和比較好的占多數,少數是一般的,沒有一個是不行的。高水平的大約占2/5,比較高的占3/5。畢業于中國科技大學的陳應天,安徽天長人,在學校學習期間,學習成績十分優秀,尤其是在物理學方面表現出特別的天賦,畢業以后被分配到山東聊城的一個縣級機械廠,專業不對口,工作不開心。我們得知這個情況后,立即指派人事處前往山東商調此人。這位青年到校后不久,親自找到我,希望能夠給他一次出國進修的機會。我答應了他的要求,派他去英國劍橋大學著名的卡文迪許實驗室攻讀博士學位。他在學習期間,不負導師庫克教授所望,只用了一年半的時間,自己設計實驗器材和設備,解決了物理學中的一個難題,并為此獲得了博士學位。回國時,征得庫克教授的同意,將他在卡文迪許實驗室工作和自己設計的那套實驗設備全部帶回到學校。后來他離開學校到美國去工作,解決了美國激光領域的一個難題,并獲得了獎勵。
第二,立足學校、自主培養。要培養高水平教師,辦法其實很多,一個辦法就是送出去,到國外高水平大學去培養。但是從長遠的觀點看,還是要立足學校、自主培養。自主培養的方法也是多種多樣的。如采取措施,為教師提供科研工作的機會,使他們在科研實際工作中鍛煉;敢于“啃硬骨頭”,在攻關中獲得項目單位的信任,為教師提供更多的科研機會;舉辦新專業,在專業建設中鍛煉和培養高水平教師。這里以我校舉辦新專業為例來說明自主培養高水平教師的過程。
之所以要辦新專業,就是沒有人懂這個專業,我們就辦了許多新專業,如激光專業、生物力學專業、系統工程專業。激光是在1960年代發現的,在這十幾年后我校就開始辦這個專業。生物力學、系統工程也大致如此,我們的教師都經歷了從不懂到懂的過程,在舉辦這些新專業的過程中,一大批教師得到了鍛煉和提高,許多教師成為該領域的知名教授,從而提高了我們的教師水平。
在舉辦新專業的過程中,我們是按照對象的不同采取不同的辦法。如我們舉辦“激光專業”時,頭兩年不招本科生,也不招研究生。經過兩年的艱苦研究,把問題弄清楚了,我們就開始招本科生。對于“生物力學”專業,我們采取請人來講學的辦法。我們邀請了一位華裔的美國教授來學校講了兩個月,與北京的物理研究所聯合辦雜志,請那里的專家來講學。“系統工程”專業完全依靠我們自己創辦的,因為當時請不到外面的人來講學。于是我們要教師們在圖書館去查閱資料,學習研究,就這樣慢慢地把這個專業辦起來了。
第三,創辦學術刊物。學術刊物是學術成果的集中體現形式之一,通過辦刊物可以團結一大批國內外的學者。但更為重要的是,通過辦學術刊物,可以促進學術交流、了解學科的發展前沿,快速提高我校教師的科研水平。當時,學校辦了四種刊物,這些刊物的重點是物理學。通過這些刊物,我們的教師有了表達自己學術思想、展示成果的機會。很多教師因此提高了自己的學術水
責任編輯:楊繼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