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詩人泰戈爾有詩曰:
如果您在黑暗中看不見腳下的路,就把您的肋骨拆下來,當做火把點燃,照著自己向前走吧!
童大林就是這樣的人。他1919年8月出生于福建廈門。15歲,就積極參加共產黨領導的地下革命活動和抗日救亡運動。家貧,1936年,去香港一家罐頭廠打工。1938年初,以上年年終工廠發放的二十多元“雙糧”作盤纏,獨自跋涉到武漢后輾轉到延安革命圣地。
1993年,中國友誼出版公司出版了童大林著的《人類新時代》一書。童大林說,關于這個概念,作為人類的空間概念,不是幾個民族、幾個地區、幾個國家所能包含的;而作為時代的時間概念,則涵蓋更久遠,不是幾年、幾十年,基礎也不是一兩個世紀的問題。它涉及的問題很多,話題很廣,非常繁雜。書中主要談一些比較迫切的關于中國的發展、繁榮,從改革開放走向“人類新時代”的全球化、現代化的發展戰略。
承認差異,尊重差異,百家爭鳴
這本書的開篇,就特別贊賞馬克思的一段名言:
“你們贊美大自然悅人心目的千變萬化和無窮無盡的豐富寶藏,你們并不要求玫瑰花和紫羅蘭散發出同樣的芳香,但你們為什么卻要求世界上最豐富的東西——精神,只能有一種存在形式呢?”(馬克思:《評普魯士最近的書報檢查令》——《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第7頁。)
“世界是豐富多彩的,有各種各樣社會制度,價值觀念,意識形態,文化背景和歷史傳統。在這個豐富多彩的世界上,用一種模式是做不到的,甚至是危險的。”
“承認差異,尊重差異”。這是人類人生哲學的精華。
在人類社會的發展過程中,思想、政治、經濟等領域,各有其自己獨特的發展規律。
由于世界多樣化,永遠處于無限變化之中,于是:
多樣化——不平衡規律出現了;
多樣化——競爭規律出現了:
多樣化——青出于藍規律出現了。
“春秋戰國的諸子‘百家爭鳴’,它是人類思想發展的一條普遍、共同的規律,是人類思想史上最大的創造。
應該重新認識‘五四’運動不僅是中國一國之事,而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后,席卷全球的民族獨立運動的先聲與前驅。這是中國‘五四’運動的世界意義所在”。
在另一篇《人類在新啟蒙中》又強調:“由于以高技術為主導的新產業革命的興起和經濟的國際化、全球化,人的智慧和個性將進一步升華高揚,使人的自由發展達到一個新的高度。科學、民主、平等、自由、自主、法治等等將成為現代人的生活方式。人類要徹底擺脫貧困愚昧,全世界要走向富裕與繁榮,現代文明。”
破傳統常規倡導市場經濟
童大林是著名的經濟學家,興趣相當廣泛。對于經濟學、科學學、教育學、人才學、美學,都有涉獵。他為人正直、寬厚、求真、務實,富于開拓創新。
恩格斯的“思維者的悟性成了衡量一切的尺度”這句話,不斷激勵他解放思想,為改革開放思與辨、鼓與呼。
改革開放初期,童大林無恐無畏,突破禁區,大膽倡導新經濟政策。1987年,由《人民日報》出版社出版的童大林著的《改革的腳步》一書沖破了“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的觀點,書中指出:“……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理論與實踐,是科學社會主義的新發展。商品經濟是人類社會一種共同的普遍的經濟規律,而非資本主義的‘專利品’。供求關系是商品經濟起決定性的因素。供求不平衡規律是一條普遍的共同規律。”
書中還提出“股份制是社會主義企業的一個新基點,是現代市場經濟的一個支撐點。”在書中他強調,“經濟體制改革必須過好‘五關’即價格、工資、稅率、利潤、匯率,并對這五個方面進行綜合調節。價格改革應與金融改革、工資改革等其他方面的改革相配套。對現代市場經濟進行宏觀調控,已不是一國之事,而是國際性,全球性的宏觀調控”。
這些經濟觀點引起強烈反應,受到一些人的批評。童大林坦然處之。勇立潮頭,不怕風浪。“文革”中的九年監禁(時任中宣部秘書長),絲毫沒有動搖自己的信念,而且更加堅定不移:要改革計劃經濟,建立市場經濟。
1992年10月,童大林出席東京“日本國際關系論壇”召開的《日本對亞洲社會主義經濟改革的反應》會議。會上,他發表了《中國改革的世界意義與中日經濟合作問題——兼論改革開放的背景·目標·不可逆轉性》的演說,“……發展市場經濟是人類社會經濟發展的一條普遍的共同的客觀規律。無論哪個國家、地區,哪個社會階級、階層,只有真正掌握、運用這條規律,才能興旺發達。反之,它就處于困難、停滯、衰退的困境。”
“現代市場經濟,實際上是世界范圍的市場經濟。現代市場經濟,在高技術興起和新產業革命條件下,其特點可大體概括為:信息化、金融化、知識產業化、全球化。……并不是說市場經濟有姓社姓資的問題。”
同年12月,童大林(時任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副會長兼總干事、顧問,中國世界觀察研究所所長)應邀出席由世界五大研究所(美國布魯金斯研究所、德國IFO經濟研究所、法國法蘭西國際關系研究所、英國皇家國際問題研究所、日本野村綜合研究所)聯合召開的“’93東京論壇”,討論:“市場經濟新世界圖景。”他發表演說,以古詩:“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說明中國共產黨第十四次代表大會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新體制,恰似許多梨花一齊開放。他預言:市場經濟一定會成為推動中國經濟發展的強大動力。
開拓區域經濟奔向“現代絲綢之路”
童大林認為:當代的歷史潮流——全球合作。
通過地區化和全球化的合作,來促進各國、各地區之間的共同發展、共同繁榮,這是新時代的要求。
“中國自古以來,就出現過相當發達的國際間、地區間的貿易關系,如古代的絲綢之路。近代以來,長期處于閉關自守和被封鎖的狀態,尤其是20世紀中期之際,中國同世界范圍的現代化進程嚴重脫節了。改革開放,決定建立經濟特區和經濟技術開發區,開放沿海城市和一批地帶,實行全方位開放。”這是一個大戰略、大政策、大轉變。
1990年8月,他向有關部門提出了《在現代絲綢之路上飛奔》的建議。把我國全方位開放的區域布局分為五個區域。
第一個區域——東南沿海經濟區域。它包括:福建、廣東、海南、臺灣、香港、澳門。這個地域應該逐步形成一個經濟合作區,或稱經濟共同體,或稱共同市場、聯合市場。
第二個區域——以上海為龍頭的長江流域經濟區。
第三個區域——隴海、蘭新經濟區域,它應該同黃河流域交織起來。
第四個區域——東北亞經濟區域,它是一種跨國界的國際經濟合作區域。這個區域包括我國東北三省、內蒙古東部、環渤海圈以及蘇聯遠東地區,蒙古、朝鮮半島和日本。
第五個區域——大西南。
由于北疆鐵路和蘇聯(俄羅斯)土西鐵路的接軌,亞歐之間第二條大陸橋即將出現。這條亞歐大陸橋,東起連云港,西至荷蘭鹿特丹(世界第一大港),橫跨亞歐兩大洲,穿越中國、蘇聯(俄羅斯)、波蘭、德國和荷蘭,輻射二三十個國家和地區,連接太平洋和大西洋,可謂“現代絲綢之路”。據測算,這條大陸橋比起橫經西伯利亞的第一條亞歐大陸橋,總距離縮短2000到2500公里,從連云港至西歐,比繞道印度洋海運,運費可節省20%以上,運期可縮短50%左右。
如果蘭新鐵路再接南疆鐵路或公路,南下巴基斯坦和印度,就把三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連接起來。這樣,歐洲和亞洲的經濟合作就會出現新的格局,新的繁榮。
發展現代市場經濟不斷沖擊人們的觀念,無論個人、企業和社會都需要吐故納新,呼吸“新鮮空氣”。觀察海內外,博采眾家之長,對照借鑒,充實自己。在他創辦的世界觀察研究所里,經常聚集了一批老革命、學者、專家,如吳象、李慎之、朱厚澤、吳明瑜、何方、王殊等,大約幾人,個把月來一次聚會,觀察世界風云,暢談國家大事。還把一些議論的重要專題,組織專人調查研究,并將研究成果報送中央,作為中央決策參考。
中國世界觀察研究所還與《環渤海經濟瞭望》雜志,聯合辦刊,組織著名學者、專家,為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走向現代化,出謀、吶喊。從1994年到1999年就有費孝通、杜潤生、于光遠、馬洪、龔育之,馮之浚、季崇威、蕭灼基、杜光、厲以寧、王殊、何方、劉吉、朱厚澤、項南等,以及日本、韓國、馬來西亞、新加坡、澳大利亞、美國的專家、學者、名人為刊物撰文:“走向跨世紀,誰領風騷”、“組織起來,加快環渤海地區國際國內經濟合作”、“中國經濟的發展的問題與市場前景”、“中西部開發十二題”、“把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聯結起來的新亞歐大陸橋”、“經濟全球化”……等等,對中國的改革開放起了啟迪和促進作用。比如,劉吉寫的“中國經濟發展的第三次浪潮”一文,就說:“80年代看廣東,90年代看浦東”,由南到北,到2000年,到21世紀,中國經濟發展的第三次浪潮,將在何處?我認為,在環渤海地區。他分析環渤海地區具有第三次浪潮的歷史的、地理的和人文的資源諸條件,認定,第三次浪潮,環渤海地區要后來居上。
如今,果然如此。環渤海地區蓬勃發展。青島、大連、錦州、葫蘆島、東營、煙臺、威海直到承德、石家莊、呼倫貝爾、滿洲里等30多個城市,近年都進入了發展快車道。比如,天津濱海新區,很大一部分土地原是荒灘。如今,高樓林立,經濟科技文化迅速發展,已初步形成航空、航天、電子信息、汽車及裝備制造等新型主導產業。現代金融、現代物流、服務外包、文化創意等新興優勢產業不斷崛起。荒灘泥沙鹽堿地變成了黃金國土。
興科學教育 擺脫貧困和愚昧
童大林認為:
“地球是富饒的,世界仍然貧困;
大腦智慧無窮,人們處于愚昧之中。
自古迄今,人類社會一直存在著一個最‘老大難’的問題,就是貧困和愚昧。”
“要使人類擺脫貧困與愚昧,是一個極其困難、極其復雜的歷史過程,僅僅依靠科學技術是遠遠不夠的,還必須包括經濟的發展,社會的改造,人類自身的覺醒。
——在未來的年代,不同社會制度和國家,誰優誰劣,誰勝誰敗,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育和科學。”
他把世界與中國、政治與經濟、科學與藝術、歷史與現實結合起來,從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上,闡明了一套現代教育學的觀點。強調建設一個現代化的、高度民主的、高度文明的社會主義強國,要有一代又一代的社會主義新人。“要一代勝過一代”,教育應當成為促進社會、經濟、科技發展的基本任務。1960年春,他同北京師范大學和中宣部機關黨委的同志一起倡辦北京景山學校。把它作為中小學進行教學改革的試驗學校。二十多年來,這所學校取得了不少教學改革的成功經驗。
1983年,國慶前夕,鄧小平同志特意為景山學校題詞:
“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
這個重要題詞為我國教育事業和各項社會主義建設事業,指明了戰略方向。
童大林認為,“現代教育就是用新的科學與技術培養出新型的現代知識勞動者及其優秀的人才。可以說,現代教育是新的生產力的標志。推進教育、科學和經濟的互相結合、互相促進、共同發展,是擺脫貧困與愚昧的關鍵。”
在此之前,1977年,童大林先后擔任科學院辦公室主任、副秘書長、黨組成員,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副主任、黨組副書記的時候,就強調:
“人腦+電腦:人類發展和社會進步的動力”;
人腦+電腦=現代化。
他強調教育是提高人類能力的基本,是新產業革命的一個主要內容。新的歷史時期,教育將成為各國在世界上生存、發展以至爭雄的第一位戰略產業。他對我國教育和科學技術政策、知識分子與人才問題提出了許多重要的建設性意見。他大力推動科學技術和教育管理體制的改革,堅持在科學和教育中實行對外開放。并多次率團出國訪問,商討雙邊科技合作,推進中國科技體制的改革和科學教育的發展戰略。
童大林曾任國家經濟體制改革委員會副主任、黨組成員。他積極組織、領導擬定全國體制改革的總體設計方案,研究、籌劃和指導全國經濟體制改革的工作;撰寫并出版有關我國體制改革、區域經濟、社會主義商品經濟、全球發展戰略方面的出色文章和書籍,為指導和促進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確立和發展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做出了重要的貢獻。但仍未盡他意。他認為,改革開放,還要解放思想,開放思想,自由爭鳴,加強科學的調查研究,切實解決現實中的問題,解決權貴集團與腐敗的問題。
與吳明瑜、劉吉合著《當代資本主義問題引論》一書中說道:“有人統計,當今世界有53種社會主義。有真社會主義,也有假社會主義;有這樣規范的社會主義,也有那種模式的社會主義。……社會主義只有創造出比資本主義更高的生產力,并通過公平分配、共同富裕,實現比資本主義更好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才成其為社會主義。”
“經濟基礎變革必然要求上層建筑相應變革。因此,隨著經濟體制變成現代市場經濟,必然要進行與之相應的政治體制、文化體制等一系列改革。否則,經濟改革不可能完成。”(見《人類新時代》第158頁)。
上世紀80年代中期,鄧小平曾多次強調要推進政治改革。三十年后的今天,政治體制改革仍然面臨老問題的困擾。不進行政治改革,中國就沒有未來。
“以人為鑒,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鑒,可以知興亡。”童大林晚年不斷反思我國近百年來的歷史進程,不斷從中總結經驗教訓。他贊賞中宣部原部長朱厚澤在《炎黃春秋》創刊15周年紀念會上的講話:“我要講兩句話。一句叫保持記憶,一句叫留存信史。一個失去記憶的人,是無法理喻的人;一個忘記了歷史的民族,是無法預期它的未來的。一個失去記憶的民族,是一個愚蠢的民族;一個忘記了歷史的組織,只能是一個愚蠢的組織;一個有意磨滅歷史記憶的政權,是一個非常可疑的政權;一個有計劃地自下而上地迫使人們忘記的國家,不能不是一個令人心存恐懼的國家”。
童大林同志于2010年6月22日辭世。享年91歲。他的思想情操和理想永垂人間,激勵人民鼓起智慧思維、戰略思維的翅膀飛向新時代。
責任編輯:楊繼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