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2010年8月6日,上海的一家報紙發表了《紅色密碼之父曾希圣傳奇》(以下簡稱“傳奇”),作者頌揚曾希圣在革命戰爭年代和建國時期所作的貢獻,文中列舉他在戰爭年代擔任情報局長時,令人吃驚的破譯敵人密碼的能力、獻計幫助紅軍長征擺脫困境,戰勝敵人等等,令人敬佩。但“傳奇”中講到曾在建國后的和平年代里,幾十年里在各條戰線積極開展工作,特別對于“責任田”的推行,傾注了他的智慧和熱情。包產到隊定產到田,先后在安徽省宿縣和合肥郊區試點,從1958年“大躍進”開始,到1961年底逐漸擴大范圍,“責任田”從60%擴大到90.11%,那年安徽整個糧食產量超產5000億斤等。如果真是這樣,1960年前后安徽為什么會餓死那么多人,成為我國重災區?這是眾所周知的事,是無法向世人隱瞞的。
二
上世紀50年代初,我在共青團安徽省委工作,后調來上海,因為我是皖北人,和家鄉一直有些聯系,故土難舍,對于安徽的一些情況特別注意。
講幾件事:第一、1952年全國開展“三反五反”運動,主要是在各機關里進行,聲勢浩大,氣氛緊張,安徽也不例外。我也曾擔任過“打虎隊”隊長,但“真老虎”不多,打的“假老虎”不少。當時《安徽日報》兩位主要負責人——夫妻兩人都被打成“大老虎”,因為他們“拒不認罪”、“對抗組織”被逮捕入獄。過了一段時間,案情沒有進展,省委就派團省委書記項南(以后任華東團委書記、團中央書記、福建省委書記等),到監獄進行勸說。項南同他們是多年戰友,又是非常要好的朋友。他們當然知道項的來意,項還沒開口他們就說:我們是好朋友,作為朋友你來看我們非常感謝,請坐下來談。如果你受組織上委派,來勸說我們“認罪”的,請你立刻回去,我們沒有話可談。這時項南無話可說,只好作為個人來看看他們,坐下來交談幾句就走了。后來安徽省委上報華東局要判這兩同志死刑。華東局有關領導發現這個案件疑點很多,進行核查,結果查明是一大錯案。他們被無罪釋放后,調來上海工作。這兩位老同志現在都還健在。作為省委第一書記曾希圣,在這種人命關天的大事上,不能說沒有責任吧!
第二、1957年“反右派”運動,安徽省在擴大化方面也是夠嚴重的。在干部和群眾中口碑很好的李世農,戰爭年代出生入死,和平年代艱苦奮斗,他是省委書記處書記,就因為不同意省委對反“右傾”運動的結論說是“成績是主要的”,于1958年1月,他與省委組織部、省檢察部門的一些領導成員被打成“右派”、“反黨集團”,一直到“文革”后才徹底平反。“反右”擴大化,把省委書記擴大進去,在全國恐怕也是很少的。作為第一書記的曾希圣不是沒有責任吧。
第三,在1958年“大躍進”、大煉鋼鐵、成立人民公社等過程中,刮共產風、浮夸風、吃飯不要錢等等,安徽也不落后,過去曾在上海龍華監獄同柔石、殷夫、胡也頻等一起坐牢的張愷帆,曾寫下“龍華千古仰高風,壯士身亡老未窮。墻外桃花墻里血,一般鮮艷一般紅”的詩句,在敵人屠刀面前堅貞不屈,賦詩明志。解放后在安徽工作,這時任安徽省委書記兼副省長。“大躍進”中他到無為縣去調研,發現很多問題,特別是公社食堂,浪費嚴重,群眾意見很大,他下令解散食堂,讓社員回家燒飯吃,允許農民在自留地里干活,到水塘捉魚抓蝦,小市場也熱鬧起來,這本來都是些大好事。可是有些人把這些整理成材料密報給省委、省委轉給當時正在廬山開會的曾希圣,曾立即上報給毛主席,毛主席批示稱張愷帆是彭德懷和高、饒余黨,可能是黨內階級異己分子,傳達到全國各地。張被作為反黨反社會主義分子,逮捕囚禁、關押200多天,流放到基層改造,這事和曾希圣有直接關系。
三
“文革”之前,安徽是個窮省,工作比較落后,冤獄過后張愷帆寫過一首自責詩:建國十年久,黎元尚菜糠。五風吹不盡,慚愧吃公糧。這是真實寫照。何以如此,正像人們所說: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到了三年困難期間問題就爆發了。真正原因是曾希圣主持安徽工作以來,搞一言堂,聽不得不同意見,欺上壓下,弄虛作假,終使自己垮臺。
記得1954年糧食統購統銷,一些地方虛報產量,統購過頭,群眾沒有糧食吃,叫苦不迭,差點沒餓死人。但省里并沒接受教訓,到了“大躍進”時,浮夸風、共產風盛行,民不聊生。家鄉的叔父和幾個舅舅,都是農民,1960年,家里沒糧食吃,來信向我求救。我一面把來信轉到阜陽地委,請他們調查了解,一面就把櫥內《魯迅全集》、《斯大林全集》等變賣,寄點錢給他們,但杯水車薪,無濟于事,最終他們都在饑餓中死去。
無為縣原是靠近巢湖的魚米之鄉,縣里報喜不報憂,1958年產糧7億斤,上報13億斤。當時全縣人口90余萬,平均每人一年有700多斤糧食。如果不是上報13億斤,無為縣就不會發生餓死人的慘禍。
安徽死人的問題,并不是沒有先兆。1959年張愷帆下鄉了解情況,就發現糧荒十分嚴重,反映給省委曾希圣等,而省委卻視為這是“假象”,群眾把糧食藏了起來,下命令把糧食搜出來。張愷帆趕緊回來找曾希圣匯報,曾說你的書面報告我看了,你不要匯報了。你為什么總看陰暗面,不看好的呢?好的是主流,我看你有點右,要注意。結果下面同志都講好話,問題越來越嚴重,以致不可收拾。
問題發生后,曾希圣等欺上壓下,封鎖消息。鳳陽縣群眾寫信反映饑荒嚴重、沒有糧吃、想逃荒出去、到處設立“勸阻站”、不準外出等,信件被扣壓。五河縣一公社也扣壓人民信件,不向外面透露災情,這些都是根據省委書記處秘密下達通知扣壓的。1960年,華東局柯慶施書記兩次到安徽蚌埠了解災情,省委封鎖消息,使柯什么情況都沒有了解到。中央領導董必武等到淮北視察,當地干部用欺騙手法,不讓他們看到真實情況。就在群眾挨餓,餓死數百萬人的情況下,曾希圣等卻在合肥大興土木,大建別墅,給每個省委書記蓋座小樓,花費巨大。
1962年中央召開7000人大會,曾希圣等人受到批評,安徽省委領導班子倒臺了,幾個主要領導人被調離安徽、降職、降級另行分配工作。曾希圣調離安徽后,要求重新回到安徽工作,他說在哪里跌倒就在哪里爬起來,要向安徽人民“賠罪”,應該說這種態度是好的。
四
幾十年過去了,這些陳年舊事,本可不提,但“傳奇”一文制造謊言,掩蓋事實真相,說什么從1958年到1961年,曾希圣推廣“責任田”,1961年產量超產5000億斤,只字不提餓死人嚴重事件。如果真像“傳奇”一文所說,曾希圣為什么還要回安徽、向安徽人民“賠罪”呢?曾希圣在安徽試行“責任田”是有的,那是在安徽大量餓死人之后的1961年3月試點,7月之后推廣,而不是1958年到1961年底,時間相差3年,這是有意混淆視聽。
我不是要抹殺曾希圣在安徽工作上的努力和功績,也不是把安徽發生的問題都推在他一人身上,上下左右可能都有責任,有的問題上面的責任可能更大些。我的意思是作為省的第一把手曾希圣對安徽省發生的嚴重問題,是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在這里我還要說一點:我們有些高干子女,聽慣了人們對其父母的頌揚,一聽到批評,就不高興、就反感。我勸他們心胸放寬一些。你們父母因工作失誤,給國家造成重大損失,甚至有些人家破人亡,子女都受到連累。比較起來你們是幸運的。現在人家為了弄清事實,對歷史負責,批評幾句,又不是追究責任,沒什么了不起。如果你們認為批評不對,也完全可以申辯,進行反批評。
(責任編輯 楊繼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