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韋莊編選的《又玄集》是唐代晚期重要的唐詩選本。《又玄集》體現了韋莊具有明確的編輯思想,以“清詞麗句”作為選取對象,所選詩歌符合其詩學主張。韋莊在選詩的過程中注重不斷創新,有意識地通選整個唐代詩作。詩集的縞選也體現了韋莊具有較強的傳播意識。
關鍵詞:韋莊;《又玄集》;清詞麗句;創新;傳播意識
中圖分類號:I20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07(2011)03-0137-04
韋莊,字端己,杜陵(今陜西省西安市東南)人,唐末著名詩人和詞人。在儒家傳統思想和良好的家學淵源影響下,韋莊有著積極的治國平天下的人世思想。如他的詩歌《關河道中》“平生志業匡堯舜”表達出自己的志向與抱負。盡管身處唐末亂世的顛沛流離中,又在科舉之途上屢受挫折,但詩人始終沒有動搖過自己的堅定信念。唐昭宗乾寧元年(894),韋莊終于在59歲時登進士第,釋褐校書郎,從此才算是登上仕途。他的《放榜日作詩》“鄒陽暖艷催花發,太嗥春光簇馬歸”表達了自己喜悅的心情。據《全唐文》889卷《又玄集序》末:“光化三年七月二日,前左補闕韋莊述”可知《又玄集》是韋莊于光化三年(900)編選的,自序稱選“才子一百五十人,名詩三百首。”實收唐代詩人一百四十六人,詩二百九十九首。《又玄集》是唐代晚期重要的唐詩選本,體現了韋莊的選詩標準和審美意識,也表明了韋莊作為編選者的編輯思想及特點。
一、具有明確的編輯思想
韋莊《又玄集序》里說到:“自國朝大手名人,以至今之作者,或百篇之內,時記一章;或全集之中,微征數首。但掇其清詞麗句,錄在西齋。莫窮其巨派洪瀾。任歸東海。可見韋莊在編選詩文時,其編輯思想是很明確的,這也體現出韋莊的詩學主張是提倡“清麗”的。晚唐的文學思潮可謂是多元競進、風格各異:李商隱提出創作“以自然為祖,元氣為根”(《唐容州經略使元結文集后序》),杜牧主張“凡為文以意為主,氣為輔,以辭彩章句為之兵衛”(《答莊充書》),司空圖倡導“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詩學旨趣。韋莊大力提倡“清麗”,很有些別具一格的味道。韋莊對“清麗”詩學主張的崇尚也貫穿于自己詩歌創作的全過程,不論是田園風光詩,還是傷情閑適詩,無不具有清新淡遠的特點。因此,在編選詩集的過程中,韋莊對當時流傳的詩歌進行了認真整理和選擇,將符合自己審美情趣的作品挑選出來結為詩集。
唐詩的選本很多,每一選本都體現著編選者的編輯思想。比如:孫季良《正聲集》以初唐詩為選擇對象,提出了“興寄”這一概念;高仲武《中興間氣集》以“體狀風雅,理致清新”為選取標準,反映出至德、大歷時期詩壇的大致面貌;殷璠《河岳英靈集》選錄開元、天寶時詩歌,倡導“文質半取,風騷兩挾”,反映了盛唐詩歌的面貌;韋毅《才調集》選錄溫庭筠、韋莊、杜牧、李商隱等人詩,以“韻高而桂魄爭光,詞麗而春色斗美”為選取標準;姚合《極玄集》編于元和、長慶年間,他在《極玄集》自序中認為“此皆詩家射雕手也。合于眾集中更選其極玄者,庶免后來之非。凡念一人,共百首。”韋莊稱其《又玄集》乃承姚合《極玄集》而作,表明他喜歡姚合清淡恬麗的文學旨趣,同時又有自己的審美追求。韋莊認為“謝玄暉文集盈編,止誦澄江之句;曹子建詩名冠古,唯吟清夜之篇。是知美稼千箱,兩岐綦少,繁弦九變,大濩殊稀。入華林而珠樹非多,閱眾籟而紫簫惟一。所以擷芳林下。拾翠巖邊,沙之汰之,始辨辟寒之寶;載雕載琢,方成瑚璉之珍。故知頷下采珠,難求十斛;管中窺豹,但取一斑。”故而。韋莊對于詩文的選擇是非常嚴格的。面對唐代風格各異、流派繁多的詩歌海洋,韋莊以“清詞麗句”作為選取對象,對唐詩進行整理和編排。“清麗”指的是詩歌的審美特質,這反映了韋莊輕功利、重審美的文學思想傾向。韋莊選詩著重于詩歌表現出的藝術性,并不特別看重其社會意義和價值,所選絕大多數為日常寫景抒情之作,注重體現詩歌的審美特質。
晚唐時期詩壇審美趣味的形成,源于當時特殊時代所造成的特殊心理狀態。從唐敬宗和唐文宗時期以后,唐王朝危機進一步加深,出現明顯的衰敗傾覆之勢。士人生存狀態及創作心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他們生存在戰亂紛起、壯志難酬的衰敗末世,看不到希望的光芒。這種心理狀態反映到文學思想上,便是描寫現實政治和社會生活題材的詩歌比重下降。士人的關注點從面向社會轉向歷史變遷,追求官能感受,描寫懷古詠史、愛情閨閣、日常生活的詩歌大量增加,并且熱心于對藝術形式技巧的探索。明代高榛的《唐詩品匯·五言古詩敘目》說“唐詩之變,漸矣!隋氏以還,一變而為初唐,貞觀、垂拱之詩是也;再變而為盛唐,開元、天寶之詩是也;三變而為中唐,大歷、貞元之詩是也;四變而為晚唐,元和以后之詩是也。”在這種社會狀況下,韋莊編選《又玄集》就顯得尤為可貴。所謂“詩言志”,韋莊的詩歌與他的詞所表現的境界就有著很大不同,他的詩歌充滿真摯的情感,義寧清新自然。韋莊正是用編選詩集這種方式表明自己的文學追求和編輯思想。
二、選詩注重創新
唐詩發展至晚唐,已經從它輝煌的頂峰漸入尾聲。晚唐人當然最有資格回首反思整個唐詩的歷程,對它進行一個全面的觀照。就選詩而言,人們常把這一時期稱為唐人選唐詩的總結期。晚唐人在選詩的體例上突破前代選唐詩以斷代為主,在選本中開始有意識地通選整個唐代詩作,綜觀整個唐詩發展的歷程。
《又玄集》一個最為突出的特點就是不局限于一朝一派之詩歌。選詩跨越了唐代初、盛、中、晚四個時期,每個時期都有代表詩人的代表作品。韋莊有意識地選取了不同詩人、詩派、詩體、詩風的作品,既有盛唐時的邊塞、山水、田園詩派,又有中唐時的大歷十才子、元白、韓孟詩派。從詩歌風格看,既有李白的飄逸豪放,又有札甫的沉郁頓挫、元白的輕俗流利。《又玄集》選詩范圍之廣,還體現在其所選的詩歌在詩體上具有一定的廣泛性和代表性。韋莊既選近體律絕,又選古體樂府、歌行雜言,而以近體律絕為人選大宗。《又玄集》所收詩人的成份組成上也具有復雜多樣性,作者既有文學才士、達官顯宦,又有貧寒士子,甚至于一些僧道和女子。而唐代編選的其他詩集,相比較則收錄范同較為狹窄,如《翰林學士集》僅收錄太宗朝的君臣唱和詩;《珠英集》收武后時諸學士的作品;《河岳英靈集》所收為開元、天寶時人的作品;《國秀集》主要是初、盛唐人詩;《篋中集》所選七人皆是元結之親友;《中興間氣集》所選皆唐肅宗、代宗兩朝詩歌。
《又玄集》選詩中的一個創新是選取了杜甫七首詩。并且置于首位。這是目前完整存世的幾種唐人選唐詩中首次選取杜甫的詩集。這一編排特點體現了韋莊的尊杜意識。由于種種原因,唐人選唐詩眾多選本都沒有選錄杜甫的詩歌,而《又玄集》中杜甫是選錄作品最多的詩人。在所選的七首杜詩中,《西郊》居于首位,是杜甫寓居成都草堂時所作,選取這首詩作為杜甫的代表作充分體現了韋莊對“清詞麗句”的審美追求。《遣興》、《南鄰》、《送韓卜四江東省覲》也是杜甫這一時期的作品。最能表現杜甫憂國傷時情懷和詩歌風格的作品選取了《春望》。杜甫的文學思想對韋莊的詩歌創作產生了深刻的影響。韋莊經歷過唐末黃巢大起義,在戰火紛飛中感受過時局動亂和人生災難,其詩歌有很多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生活狀況。韋莊的崇杜情結,其弟韋藹在《浣花集序》記載:“(韋莊)辛酉春,應聘為西蜀書記。明年,浣花溪尋得杜工部舊址,雖蕪沒已久,而柱砒猶存。因命荃夷,結茅為室。蓋欲思其人而成其處。非敢廣其基構耳。”為了表示對杜甫的崇敬,韋莊還把自己的詩集命為《浣花集》,取自杜陵所居之義也。
《又玄集》選詩中的另一個創新是收錄了女性詩人作品。《又玄集》是較早收錄大量女性詩人作品的一部唐詩選集,韋莊選取了22位女詩人的31首詩作。這體現了韋莊在選詩和編排上的創意,他不僅選取唐代各個時期的名家名作,而且注意到了唐代女性詩人的創作情況。唐代詩歌是中國文化精神和時代精神相結合的產物,整個社會的開放包容以及對于詩歌的熱愛,使詩歌不斷發展和繁榮。到了中晚唐時期,女性詩人已經表現出她們在詩歌創作方面的才能。韋莊在遍覽群詩后,將符合自己編輯思想的女性詩人作品選人《又玄集》,既體現了他的詩歌主張和審美意識,又表現出韋莊對女性創作的關注和認可。詩集中有像宋若昭、宋若茵這樣的宮廷女詩人,也有像李季蘭、魚玄機、元淳這樣的女冠詩人。薛濤的詩即初見于此書。由于她們所處環境和社會身份不同,作品內容也就豐富多彩,反映出女性在封建社會生活中的境遇。
三、體現了較強的傳播意識
唐王朝自上而下均極為重視文學的傳播。杜甫《偶題》有“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作者皆殊列,名聲豈浪垂。騷人嗟不見,漢道盛于斯。前輩飛騰人,馀波綺麗為。”可見唐人以詩文廣為傳誦作為衡量好詩的標準。詩歌代表著唐代文學發展的高峰,故而詩歌選集也非常多。每部選集既表明了編者的編選特點,也體現了編者的傳播意識。如元結編《篋中集》代表了當時五言古詩的精萃,其編選目的在于“且欲傳之親故,冀其不忘于今。”白居易是唐代非常重視文學傳播的詩人,他為了自己的詩文能傳于后世而煞費苦心。白居易在《蘇州南禪院白氏文集記》中云:“故其集家藏之外,別錄三本,一本真于東都圣善寺缽塔院律庫中,一本真于廬山東林寺經藏中,一本真于蘇州南禪院千佛堂內。”將自己的詩文多處存放以期能流傳久遠。這些都反映出唐人對于詩文傳播有著極強的意識。
韋莊自小受儒家傳統思想的熏陶,儒家提倡“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左傳·襄公二十四年》)立德、立功、立言這“三不朽”也是儒家最高的人生理想。在兼濟天下、建功立業之志無法實現的前提下,編輯當時的優秀詩文并使之流傳就成為最好的選擇。韋莊《又玄集序》說到:
昔姚合撰《極玄集》一卷,傳于當代,已盡精微。今更采其玄者勒成《又玄集》三卷。記方流而目眩,閱麗水而神疲,魚兔雖存,筌蹄是棄。所以金盤飲露,唯采沆瀣之精;花界食珍,但享醍醐之味。非獨資于短見,亦可貽于后昆。采實去華,俟諸來者。
這說明韋莊對于編選《又玄集》的目的和傳播情況有著清醒的認識。他希望通過不斷傳播使這些優秀的詩歌被后人傳誦和喜愛。由此看來,韋莊編成《又玄集》不僅是對唐代詩歌的回顧和總結,而且也體現其獨有的傳播意識。據胡應麟《詩藪·雜編》中記載五代時劉吉有《續又玄集》十卷、陳康圖有《擬又玄集》十卷,可見韋莊《又玄集》在五代時已經非常流行。由于受到當時人們的喜愛和重視,因此才會出現續擬之作。
綜上所述,韋莊在編選《又玄集》時重視選詩的廣闊性和多樣性,以“清詞麗句”作為選取對象。韋莊有意識地通選整個唐代詩作,并具有一定的創新性,首次選取杜甫的七首詩歌入卷,樹立了尊杜崇杜的典范。《又玄集》將方外與女性詩人收入同一卷之內,且將兩者相繼置于卷末而使其成為全集的壓軸之作,對后世唐詩選本編排體例產生了積極的影響。《又玄集》回顧和總結了唐代詩歌的發展歷程,是流傳至今的唐人選唐詩中保存較好的詩集。這不但體現了韋莊具有較強的傳播意識,而且其詩集對于研究唐代文學及唐代詩人創作心態有著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董誥,全唐文[M],北京:中華書局,1983.
[2]張學松,《又玄集·序》“清詞麗句”義辨[J],北京大學學報,2000,37(4):230—234.
[3]高棅,唐詩品匯[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51.
[4]許連軍,庸后期唐詩選本與唐詩觀念的流變[J],湖南文理學院學報,2004,29(6):87—89.
[5]仇兆鰲注,杜詩詳注[M],北京:中華書局,1979:1541.
[6]庸人選唐詩十種[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