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社區“文化養老”是一種體現中國傳統文化與當代人文關懷的養老方式。社區文化養老使老人重新掌握因忙碌而失之交臂的知識和技能,重新就業,發揮自己的一技之長;同時使老人精神世界“吐故納新”,享受人際交往的情感滋潤。因此我們應抓住文化這個有利的武器,大力搞好新型社區的建設工作,從而為社區文化養老提供有效載體。社區文化養老方式的實施,應努力抓好三個層面的工作。政府和社會組織層面,應加大政策扶植和資金投入的力度;社區層面,應以各種社區服務資源為載體,大力推進社區文化養老支持網絡建立和完善服務主體層面,首先促進老人自身養老觀念的轉變,實現“老有所樂”,其次,老年I作者要提高自身素質,發揮推動和引導作用,從而促進社區文化養老朝著健康有效的方向發展。
關鍵詞:農業社會化服務;能力;評價;區劃
中圖分類號:C91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07(2011)03-0063-04
一、社區文化養老方式的現代意義
英國文化人類學創始人泰勒把文化歸納為整個生活方式的總和。他指出:“文化或文明,就其廣泛的民族學意義來說,乃是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習俗和任何人作為一名社會成員所獲得的能力和習慣在內的復雜整體。”這個定義,至今仍為人類學界普遍接受。存在主義哲學家雅斯貝爾斯說:“文化是生命的一種形式;它的骨干是精神的鍛煉、思考的能力;它的領域是秩序井然的知識。”文化是歷史地凝結成的穩定的生存方式,包括生產方式、消費方式、交往方式及人的思維方式。
民政部發布的中國老人白皮書告訴人們,我國老齡人口已達到了1.44億。面對快速到來的老齡社會,應對措施的研究和探索迫在眉睫。社區養老模式既符合我國國情,又符合老人心態、習慣和需求,而社區養老——文化先行,養老應該以養心、養德為基礎,從而使老人獲得精神慰籍。
社區“文化養老”就是一種體現中國傳統文化與當代人文關懷的養老方式。在滿足老年人保障性養老的基礎上,強調追求精神生活的滿意度,政府、企事業單位、涉老機構、街道社區要加強引導,使老年人建立一種積極的養老理念,樂觀面對自己的晚年生活,提高晚年的生活質量,為老年人創造條件,使他們走出自己封閉的空間,走向社會,融入社會,搭建老年人進行情感交流、養生健體、學習娛樂、文化休閑的活動平臺,以達到使老年人心態開朗平衡,精神世界充實,實現自我追求,享受快樂生活,強身健體延年益壽的目的。
1、社區文化養老使老人重新掌握因忙碌而失之交臂的知識和技能,重新就業,發揮自己的一技之長。我們對老年人普遍存在著一個認識上的誤區,認為人到老年就會思想和認知都完全停頓下來,事實上,“老年期仍然是老年人的成長期和發展期,老年人不希望變老,而希望成長”。
社會活動可以說是人類生活的基礎,對各年齡段的人口來說都是如此。我們每個人都要從社會的互動中找到生命與生活的意義。當人們失去了某些角色或失去從事某些活動的機會時,一個明顯的調適方法便是尋求新的角色或活動來替代失去的角色和活動。老年人同樣有活動的愿望,只是活動的速度和節奏放慢而已。所以,人們如果要順利進入老年過程,就必須保持足夠程度的社會活動。老年期原有角色的轉換與新角色的拓展,有利于實施老年人與社會的互動,滿足老年人特別渴求的精神慰藉,進而提高養老保障的質量。總而言之,維持積極的活動量和一定的活動范圍能有效地保障老年人順利渡過人生的最后階段。
社區文化養老服務就是一種維持老年人社會生活參與度的養老方式,它能保證老年人與家庭成員,與鄰里親朋之間良好互動,并持續角色扮演,有效防止老年人產生被兒女、社區、社會所拋棄的沒落感和失落感,并且通過參加文娛活動,使老人心情愉悅從而順利渡過人生的最后階段。
2、社區文化養老使老人精神世界“吐故納新”,享受人際交往的情感滋潤。通過加入合唱團、舞蹈隊、書法繪畫小組等,形成良好的老年人社會生活和文化娛樂環境,能使老年人生活在寬心舒適的氛圍中,老年人的閑暇生活越來越豐富活躍,他們的精神生活質量就會越高,真正地做到老有所樂。現今興起的“樂文化”,是同老年人的需求連在一起的。“樂文化”的盛行提出了一個社會層面精神養老的宏大話題。我們有必要把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發展到“親吾親以及人之親”的新的層面了,而且社區文化養老作為一種人性化的養老方式,可以獲得社區內的情感支持。老年人既能充分享受社區提供的服務,又不脫離溫馨的家庭環境和熟悉的社區環境,更符合老年人的心理特征,較為人性化。同時地域的特殊性決定了各地區養老需求的不同,社區公共服務能夠深入細致地了解當地老年人的需求,發展人性化的養老。同時,社區內的成員之間都是相互了解的,因此對困境中的老人的保障和救助也是十分直接和快捷的。
中國有句古話叫“落葉歸根”,反映了老人們對自己的家庭以及世代居住的社區的眷念,原因是老人們除了渴望物質生活的救助外,更希望通過參加適當的文化活動而得到精神上的慰藉,渴望享受與家人在一起的天倫之樂,與鄰居在一起的鄰里之情。另外根據對一些社會化的大型養老機構的觀察,發現在這樣的環境里,老人們的生活通常處于一種非正常的狀態,他們逐漸失去了適應社會、進行正常生活的能力。在個別養老機構中有的老人們得不到必要的隱私尊重,甚至受到非人道的遭遇。相比而言,在自己熟悉的社區里生活終老則顯得更加人性化。
二、社區文化養老方式的文化溯源
在中國的傳統中,文化和養老關系十分密切。在漫長的歷史中,中國文化總結出了“積谷防饑,養兒防老”的生活經驗,至今依然有不可忽視的重要價值,家庭養老仍是人類社會最基本、最可靠、最安全的養老方式之一。家庭養老的文化精神是孝道養老,即基于血親之愛聯結起來的撫養與贍養關系是符合人性的保障人類社會永續繼替的文化安排和生養制度。
然而,在當代社會,連接文化和養老的關系已經不僅僅是傳統的孝道養老;或者說。孝道養老已經很難應對人口普遍老齡化和重度老齡化所帶來的養老安全的挑戰。所以,我們需要在文化的層面上來思考老年人生活和養老的出路。而積極文化的凝聚力可以激發愛心、整合資源、共謀未來。
自古以來,孝敬老年人與贍養老年人就不完全是一回事。著名的一句老話是:“大孝尊親,其次弗辱,其下能養。”這充分說明在關愛和支持老年人的行為中,是存在著層次之分的。也就是說,“孝”與“養”是可能分離的。如果我們將對老年人的精神關愛、情感慰籍和道德支持看作是“孝”的本意的話,那么“養”主要展示在物質、經濟等行為層面上。“孝”的表達可以有多種方式,而正如孔子所說:“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于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意思是說,狗和馬都能被飼養,如果不從精神上尊敬和慰籍父母,那又有什么區別呢?顯然,“有孝之養”才能體現出人類的道德進步、人文關懷和文化精神,才能展現出“人”之所以為“人”的文明內涵。難怪孟子要說:“孝子之至。莫大乎尊親。”遠古時期“孝”的含義是:親老,子女養之;親病,子女侍之;親死,子女葬之。現代的孝理念,在我們看來,就是能自覺站在老年人的角度,從老年人的利益出發來理解、關心和尊重老年人的需求滿足問題。這樣,孝的涵義就超越了老時贍養、病時服侍、死時送終的框架了,包括了郁悶時是否有人關心、再婚時子女能否理解、決策時能否被人尊重等方面的內容。其實最大、最高的孝就是在符合法律和倫理的前提下使自己的行為給父母帶來最大的精神滿足,讓父母老年的需求得到充分的滿足,并提升其人生的境界,這才是天地為之動容的大孝。
筆者所呼吁的孝養觀是:“孝字當頭,輔之以養。”這種將孝與養分出上下兩個層面的觀點顯然超越了傳統的贍養觀,凸顯了對內心關愛和行為支持對立統一關系的一個認識。只有“孝養”,才可能真正保障養老質量和老年人的精神健康,提升老年人的健康價值,“孝養”觀念直接兼顧了精神慰籍和經濟供養這兩個基本方面。“社區文化養老”正是體現這種養老觀念的最好養老方式。
三、社區文化養老方式的實施路徑選擇
社區“文化養老”不僅僅是富裕老人享有的特權,它具有廣泛性共享性的特點,應該成為老年人的一種福利,政府、企事業單位、涉老機構、街道社區、家庭應結合自身實際,積極為老年人“文化養老”組織實施創造條件。抓住文化這個有利的武器,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實施文化養老:
(一)政府和社會組織層面
1、政府應加大扶植社區文化養老服務的力度。鑒于我國養老問題面臨社會養老和居家養老兩不易的困境,發展社區文化養老服務的要求日益迫切。政府除了直接增加資金投入外,在發展社區文化養老服務的過程中,政府還應該發揮其宏觀調控職能,通過相關政策指引控制其發展速度和發展方向,從而有計劃的推進社區文化養老服務事業的發展。早日創立更加符合老年人需求的社區老年文化服務中心,建立集休閑娛樂與生活照料為一體的老年之家。
2、引入市場機制,在社會組織的參與下建立不同類型的文化養老服務站,滿足老年人不同狀況的需要。社區養老模式主要是在家庭和社區養老機構之間建立聯系,老人的主要活動場所仍在社區養老機構中,只是不脫離家庭,仍與家人之間保持溝通和聯系,甚至可以采取“老年日托所”的形式,白天在養老服務站參加各種文娛活動,夜晚回家過夜。由此看來,建立必要的文化養老服務站還是十分必要的,但資金問題是制約社區文化養老服務站建立的瓶頸,因此引入市場機制建立不同類型的文化養老服務站不失為一種解決之法。一種類型是公益型養老文化服務站,主要是貫徹國家五保法規政策,但在自身管理上也要通過市場機制尋求發展;另一種類型是贏利性文化養老服務站,各種社會助老組織之間通過市場選擇,優勝劣汰,從而滿足經濟條件好的老年農民的養老保障需要;第三種類型是公益與贏利兼顧的文化養老服務站,通過微利多收的供養方式發展起來。總之,無論何種文化養老服務站都應從當地經濟條件和老年人需要出發,運用市場機制,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發展起來。
(二)社區層面
1、社區應努力促進醫療衛生服務體系的完善。使社區內的老人真正獲得就近、便利、優質的醫療保健服務,是發展社區文化養老服務事業過程中的頭等大事。在社區中建立社區衛生服務站,可以就近提供日常護理和上門服務,在平時給予健康指導,定期上門為高齡老人進行健康檢查,以便隨時掌握他們的健康狀況,為老人提供有效的醫療保健服務。
2、發揮社區內老年協會等組織的作用,組織開展各種適合老年人特點的活動。采取“以學為主,學樂結合”的教學形式,針對老年人的特長愛好,以養心、養德為基礎,緊緊圍繞著老人的精神慰籍、健康、快樂需求來設計、探索各種文化娛樂活動的形式和服務內容。引導老年人自發地組織開展太極拳、歌詠比賽、書畫攝影展等有益身心的活動,讓老年人在活動中陶冶情操、增長知識、增進感情、充實生活。通過搭建“社區大舞臺”這一展示平臺,充分發揮老年人的特長。培育和發展老年農民文化娛樂興趣,寓樂于養,逐步提升養老保障的質量。在這個提升過程中,為老年人所需要和歡迎的老年產業必然興起和發展。在娛樂和學習中養老,老年人就會更加健康。正如一位日本專家山崎史郎所說:“我要鼓勵年長者放棄原有的上了年紀的觀念。這樣,他們就可以繼續在社會上發揮健康和中心的作用。那便是長壽社會的真正含義。”
總之以各種社區服務資源為載體,大力推進社區文化養老支持網絡建立和完善,從而有效地促進社區文化養老方式的發展。
(三)服務主體層面
1、老人自身。當今老人應該樹立科學的養老觀念,解放自己。對待自己的養老問題,應該走出傳統的家庭養老,走入機構養老。認識到走進社區養老院養老并不是什么羞恥的事情,也不是無奈的選擇,而是一種“潮流”。
同時,老人自身應該“老有所樂”,“老有所樂”是健康長壽的主要因素之一,那么如何真正實現“老有所樂”呢?學會遺忘是最好的辦法。忘掉衰老、忘掉怨恨、忘掉悲痛、忘掉名利、忘掉疾病,做到“人老心不老”,堅持參加有抵抗衰老,增進心理、身體健康的活動,積極參加適合自身特點的文化、體育活動,豐富老年人的文體活動,“老有所樂,樂出健康”,使自己幸福地安度晚年。老有所養——頤養天年;老有所樂——享受天倫之樂。注重生命、生活質量的提高,增加老有所樂的情趣,最終勾畫出一個“健康老齡化”的美好圖景。
2、老年工作者。首先,老年工作者是“文化養老”的引導者、組織者和推動者。“文化養老”需要一大批具有高度事業心和責任感,樂于學習、甘于奉獻、工作仔細、腳踏實地的老年工作者。而且不斷提升自身綜合素質,圍繞“文化養老”不斷加強業務培訓,通過學習相關專業知識,掌握書法繪畫、集郵收藏、歌詠攝影、花卉栽培等專業技能,便于與老人進行交流,增強情感溝通,幫助他們培養“文化養老”興趣,陶冶情操,實現服務的“零距離”,讓他們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不斷使精神生活得到升華。同時,老年工作者還要牢固樹立“文化養老”新理念,自覺轉變服務觀念,從小事做起,從細微處人手,不斷深化服務內涵。積極組織老同志開展適合自身特點的各類興趣小組等文娛活動,增強活動的知識性和趣味性,拓寬“文化養老”的渠道與載體。其次,老年服務志愿者是“文化養老”的補充力量。組織志愿者為老年人服務,這樣不僅為老年人,也為中青年人提供了養老保障的支撐點,同時也豐富了養老保障的內容,增進了人與人之間的友愛情感。可以采取“時間儲蓄”的方式促進互濟互助,即“以今天的勞動賺取明天的服務”,組織社區中的中青年人,或低齡老年人為一些高齡老人和有特殊需要的老年人提供必要的服務,這種服務所花費的勞動以時間為單位記入個人服務儲備賬戶,等到自己年老需要接受他人服務時,就可以從自己的服務時間儲備賬戶中支取等值的服務時間。這種“時間儲蓄”的方式既可以在人們之間形成友愛互助的良好氛圍,而且可以使被照顧老人不脫離原有的人際關系和生活環境,促進老人身心的全面健康。
四、小結
隨著年齡的增長和身體的衰老,老年人對社區文化服務的需求正逐漸增加,對社區的依附性越來越強。加強社區義化養老服務,是適應人口老齡化發展的客觀要求,是建立完善的社會養老保障體系的必要因素之一,是提高老年人生活質量和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現實需要。
社區文化養老方式,既是居家養老功能的延伸,也是社會養老的一種變通,它能夠彌補居家養老的不足,并充分發揮居家養老與社會養老二者的長處;既節約了國家的資源,又方便了老人以及他們的家屬,并滿足了老人“老有所養、老有所樂”的要求。所以,社區文化養老服務將成為今后我國養老服務的主要方式之一。
參考文獻:
[1]莊錫昌,多維視野中的文化理論[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587:99-100.
[2]崔張麗,關于我國社區養老的問題與對策研究[J],管理世界,2009(7):178-181.
[3]論語#8226;為政篇[M],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96:13.
[4]趙瑞政,中同農民養老保障之路[M],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2:257.
[5]陳偉,社區居家養老模式中日間照顧中心服務體系的構建[J],河海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3):45—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