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等職業教育是高等教育重要的組成部分,對推動社會發展有極為重要的作用。近些年來陜西省高等職業教育發展迅速,院校體制、規模、師資力量、專業設置、辦學條件等都得到很大提高,取得了顯著成績,但也存在著布局不均衡、同質化現象嚴重、適應性不強、投資力度不夠等問題。針對高等職業教育的這種現狀,進行了分析和探討,并且提出了加快高等職業教育發展的有關對策。
關鍵詞:陜西;高等職業教育;教育機制
中圖分類號:G649.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07(2011)03-0073-04
高等職業教育是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對高素質技能型人才迫切需要的背景下發展起來的一種新的教育形式。社會發展實踐證明,職業技術教育水平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勞動者的素質水平。我國市場經濟的發展與逐步完善要求人才多樣化,不僅需要大量的學術型、工程型人才,也需要大量的技術應用型人才。《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更是明確指出,發展職業教育是推動經濟發展、促進就業、改善民生、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途徑,是緩解勞動力供求結構矛盾的關鍵環節,必須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職業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會,著力培養學生的職業道德、職業技能和就業創業能力。
陜西省高等職業教育始于20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末已形成一定辦學規模和自有品牌。進入新世紀以來,國家和省上先后出臺一系列法規、政策和措施,規范、引導和支持高等職業教育發展,充分體現了各級政府對高職教育的重視,極大調動了高職院校的辦學積極性。隨著發展環境的改善,全省高等職業教育進入了發展的快車道。
一、陜西省高等職業教育現狀
(一)高等職業教育辦學體制呈現多元化
近年來,陜西省高等職業教育蓬勃發展,呈現出多元化的高職教育辦學體制。目前,陜西有高職教育的高等院校有82所,其中獨立設置的職業技術學院和高等專科學校28所,有高職教育的本科高校29所、成人高校13所,民辦13所。全省高等職業教育已經形成獨立設置的職業技術學院、高等專科學校、成人高校以及普通本科院校二級學院和民辦高校共同競爭、良性發展的新格局,為陜西省經濟社會發展培養了大批急需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
(二)高等職業教育院校數量增加
隨著陜西省經濟發展、產業結構調整和高等教育辦學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高職高專院校的數量快速增長。如圖1所示,2000年陜西省普通高職高專院校只有11所,到2008年已增加到39所。其中,有國家示范性高職院校3所,省級示范性院校3所。



(三)高等職業教育辦學規模快速增長
在國家大力發展高職教育和高校擴招政策的推動下,陜西省高職高專院校抓住這一機遇,積極應對,主動出擊,充分挖掘自身潛力,不斷擴大招生規模,努力實現規模效益和質量效益并重,以規模效益促進質量效益的穩步提高,如圖2、圖3、圖4所示,2000—2008年,陜西省普通高職高專院校招生人數由21032名增加到139840名,年均增長率為73.88%,在普通高等教育招生中的比重從21.64%提高到了50.60%;在校生人數由38530名增加到361950名,年均增長率為104.38%,在普通高等院校在校生中的比重從15.74%提高到了43.11%;畢業生人數由6102名增加到112564名,年均增長率為204.97%。在普通高等院校畢業生中的比重從16.68%提高到了51.80%。其中39所獨立設置的高職院校在校生149073人,校均規模3822人/校。陜西省整個高職高專教育辦學規模增長勢頭強勁。
如圖5所示,全省普通高職高專院校專任教師總數由2000年的2150人增加到2008年的12549人,增長了5.84倍,高級職稱以上的教師達到了3213人。幾年來,陜西省在高職院校中共建成省級重點專業122個,國家級精品課程15門,省級精品課程105門;29個重點實訓基地獲得中央財政支持,26個重點實訓基地獲得省級財政支持;獲得同家級教學成果獎6項,省級教學成果獎41項;省級教學名師18名;國家級教學團隊3個,省級教學團隊27個。
(五)高等職業教育專業設置的分布情況
截至2007年底,全省共開設高職專業306種,專業點數為1553個,覆蓋高職高專指導性專業目錄所涉及的全部19個專業門類(見表1),其中工科特色和優勢明顯,機械制造類、電子信息類、商務旅游類、財經類等專業具有較強的實力,但能源化工類院校數量和專業數量相對較少。


(六)高等職業教育的辦學條件大為改觀
近幾年來,陜西高職教育經費投入總量有較大增長,各高等職業院校也積極籌措資金,加快基礎設施、實驗實訓條件建設,辦學條件改善顯著。全省高職院校校園面積由2000年的527.8公頃發展到1198.2公頃,增長了227.30%;校舍面積由2000年的356萬平方米增加到640萬平方米,增長了180.49%;新增圖書3253萬冊,增長131%;新增儀器設備值6.58億元,增長376%。
二、陜西省高等職業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一)高等職業院校布局不均衡
目前,陜西高職院校主要集中在西安、咸陽等關中地區,陜南、陜北地區發展明顯滯后,這對人才的培養是不利的,與經濟的發展也不相適應。
(二)高等職業教育同質化現象嚴重
高職院校不同程度地存在著重理論輕實踐、重學術性輕實用性的弊端,尚未真正建立健全高等職業技術人才培養機制。對大多數高職院校而言,在教育目標上難以體現面向社會、面向市場辦學,緊密結合生產服務一線培養人才的要求。相當多的高職院校,尤其是一部分由中專升格而來的院校,至今仍然沿用或照搬普通教育模式,職業教育的轉型力度有待加強。多數高職院校,除了學科領域、規模大小等硬性指標上有所區別外,在教學理念、教學方法、就業模式與管理方式上并無大的差異,甚至在招生宣傳上也大同小異,各高職院校之間難以拉開距離,形成獨特的競爭優勢,同質化傾向十分明顯。
(三)高等職業教育適應性不強
高等職業教育發展政策針對性不強,效果不佳,校企合作、職業資格取證管理等許多影響高職教育發展的“瓶頸”依然存在。專業設制與職業崗位要求脫節,適應地方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能力不強,高職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存在某種程度上的不相適應,專業結構亟待調整。
(四)高等職業教育資金投入不足
相比于普通教育,職業教育偏重于實際操作技能的培養,需要配備更多更新的實訓設備,因此往往需要更大的投入。各級政府對教育的資金主要投入到重點大學,地方教育費附加則大部分投入到基礎教育上,對高等職業教育的投入明顯不足,影響了學校與企業之間的合作和溝通,使得學生缺乏優質的實習與實訓場所,從而影響了高職質量的提高和培訓特色的發展。為了緩解經費困難,近年來,各院校雖然也采取了多種措施籌措資金,但收效甚微。辦學經費除了政府有限的財政撥款外,主要還是靠自身的辦學收入。由于政府經費投入不足,加之多渠道融資的機制尚未形成,所以,高職院校只能在建設發展巨大的資金要求與經費嚴重短缺的矛盾夾縫中艱難生存,致使辦學條件難以從根本上改變,極大地制約著學校的發展。
三、陜西省高等職業教育發展的對策
(一)合理調整高等職業教育分布,加大投資力度
政府應切實履行發展職業教育的職責,進一步營造良好的高等教育發展環境,推動職業教育的健康發展,并確保那些獲取教育資源能力弱者的職業教育權利和機會。推進職業教育公平實踐,重視社會服務能力建設,引導和支持高等職業教育院校合理布局,形成以西安為中心,關中、陜北、陜南競相發展的格局。把職業教育納入經濟社會發展和產業發展規劃,促使職業教育規模、專業設置與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相適應,健全多渠道投入機制,加大職業教育投入,形成政府主導、依靠企業、充分發揮行業作用、社會力量積極參與的多元辦學格局。
(二)樹立正確的高等職業教育觀念
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的主要區別在于:各自的培養目標不同,側重點不同。要真正建立起正確的對職業高等教育的認識,必須打破傳統的學科教育模式。高職院校在參照國內外職業教育最新理論與實踐、國家政策導向、區域經濟發展規劃以及對社會人才市場進行充分調研的基礎上,冷靜處理長期效益與短期效益的關系,結合自身特點,探索符合自身發展需要的、獨具特色的發展戰略,并據此制定辦學規模、專業設置、培養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式、招生就業等一系列政策。高職教育專業課程設置應遵循課程決策分權化、課程目標綜合化和具體化、課程理論適度化、課程設計動態化和課程結構模塊化等基本原則,結合自身實際及目標要求,設置出真正適合自身的一整套合理的專業課程體系,為學生專業知識技能的提高奠定基礎,為當地社會經濟的發展培養合格人才,逐步擴大學校的知名度和影響力,打造屬于自己的教育品牌。
(三)完善高等職業教育機制
高等職業教育應切實改變以學校和課堂為中心的傳統人才培養模式,把工學結合、訂單培養作為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創新的切入點,加強實踐教學作為核心的教學內容,改革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建立產學研結合的培養機制。高職院校應積極主動出擊,實現專業發展與產業發展的結合,人才培養與企業需求結合,學校資源與社會資源的結合,學校教師與行業企業工程人才、管理人才的結合,堅持學校教育與職業培訓并舉,適應企業的需要,同時企業應當完善與產學合作相關的各項制度,建立完備規范的交流機制。只有建立科學有效的辦學機制,充分發揮學校和企業的各自優勢,才能促進校企間人才、資本、技術和文化的雙向流轉,推進校地、校企結合,使“產業、行業、企業、職業、實踐”要素融入辦學育人的全過程之中,真正做到“雙贏”。
(四)提高高等職業教育師資隊伍的職業素質
教師的數量和質量是決定高職教育質量的關鍵因素,教師是教學環節的主導者,教師隊伍的強弱將直接影響著教學環節的成敗。應用技術型人才的培養離不開既懂理論技術知識,又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師資隊伍。職業教育院校應加強“雙師型”教師隊伍和實訓基地建設,提升職業教育基礎能力。針對當前高等職業教育教師的現狀,師資隊伍的建設可具體從三個方面著手:一是對現有師資進行培訓,并通過嚴格規范的考核確定其上崗資格。二是聘請兼職教師,面向企業等用人單位的專家、資深技術員等,以解決現有師資實際經驗不足的問題。三是積極引進教學水平高,實踐能力強的職業教育教師人才。四是要積極提高教師待遇與福利,在教師內部形成良好的競爭機制,促進教師進行內部競爭,從而推動教師自身理論知識與科研知識的提升。
參考文獻:
[1]呂鑫祥,高等職業技術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 998:5-8.
[2]張志剛,平璇,我國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運城學院學報,2010(8):39-42.
[3]陜西省教育廳,陜西省支持高等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情況報告[R],2009:1-3.
[4]陜西省教育廳,陜西教育年鑒[z],2009:197—199.
[5]李延平,論職業教育公平[J],教育研究,2009(11):16-19.
[5]奚麗萍,教育同質化現象論[J],教育研究與實驗,2009(5):20-23.
[7]蔡其勇,高等職業教育課程體系構建探討[J],教育探索,2006(6):17-18.
[8]楊明剛,淺淡高等職業教育課程設置的模式、依據與原則[J],化工高等教育,1999(6):59—65.
[9]姜大源,高等職業教育的定位[J],職業技術教育,2008(9):5—8.
[10]鄭國強,高職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縱論[J],職教論壇,2005(16):20—23.
[11]楊光輝,高職院校加強“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的實踐和思考[J],中國建設教育,2009(9);33—36.
[12]楊艷玲,教師信念及其對教師專業成長的意義[J],四川理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2):96—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