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儒家大同思想孕育出歷代思想家對空想性質的農業平均主義的無限遐想,毛澤東深受農業平均主義思想的影響,并在民主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不同時期努力進行著農業平均主義的實踐嘗試,前者成就了其輝煌偉業,而后者鑄成了其重大失誤。汲取農村集體化運動失敗的教訓,今天我們應切實保護農民“小”與“私”的天性,真正賦予農民土地持有產權的主體地位,并繼續穩定農民家庭“小”生產經營方式,從而最大限度地激發農民投身農業生產的積極性,推動市場經濟條件下土地生產率與農業勞動生產率的不斷提高。
關鍵詞:儒家大同思想;農業平均主義;農民私有天性;土地持有產權主體地位;家庭經營
中圖分類號:F33.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07(2011)03-059-04
毛澤東的一生有功也有過,作為有功之人,他帶領泥腿子們浴血奮戰,改寫近代中國屈辱的百年史,驅逐列強,書寫建國大業;作為有過之人,他發動了農村集體化運動,采用階級斗爭的方式,造成社會主義建設的嚴重挫折。回顧其大是大非、榮辱與共的一生,“農業平均主義思想”始終是貫穿其一生并影響其行為和決策的一個極其重要的思想根源。
一、農業平均主義思想的歷史淵源
中國自古以農立國,農業平均主義思想古已有之,儒家大同思想從春秋延續至近代,承載著歷代思想家對財產公有之上的農業平均主義思想的無限遐想。
《禮記#8226;禮運》比較集中而系統地反映了中國古代社會對“天下為公”的大同思想的構想:“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天平天國領袖洪秀全在《原道醒世訓》中引用了《禮運》對大同社會的論述,希望建立“天下一家,共享太平”的新世界。所頒布的《天朝田畝制度》在土地所有制上主張取消土地私有而實行土地的“上帝所有制”即公有制,所謂“人人不受私,物物歸上主”;在土地分配、消費品分配上實行“天下大家處處平均,人人保暖”的絕對平均主義。戊戌維新的領袖康有為則把孔子的大同理想與公羊三世說和西方傳人的空想社會主義結合起來,為未來構造了一個大同社會。他借用《春秋公羊傳》中的三世說,提出人類進化分為據亂世、升平世和太平世三個階段,生平世即以私有制為基礎的現實社會小康社會,太平世即大同社會。他所構想的大同社會是一個公有社會,無私有財產,無貴賤之分,無貧富之等,無人種之殊,無男女之異,人人如一,人人皆公,人人皆平。大同思想對中國近現代革命產生過重大影響。孫中山把中國古代大同思想、西方的空想社會主義和馬克思的社會主義糅合起來,提出了“天下為公”的理想社會,他在講話、文章中多次談到大同理想,他說:“人類進化之目的為何?孔子所謂大道之行,天下為公”。孫中山也反復申明:“我們國民黨的民生主義,目的就是要把社會上的財源弄到平均,所以民生主義就是社會主義。”
中國傳統知識界長期習慣于商品經濟不發達社會的“靜止”思維,以“大同”理想社會為追求,就是把整個社會置于靜態發展之中,是一種具有濃厚空想平均主義色彩的社會理想,其空想性已被中國幾千年的社會發展和歷代革命者、改革家的實踐所證明。
二、毛澤東農業平均主義思想的實踐
中國古典農業平均主義思想,對從小就深受中國傳統文化熏陶的毛澤東其影響是不言而喻的,這種影響伴隨他的一生。
(一)戰時平均主義
戰時軍事體制是農業平均主義思想在戰爭環境中的演練。對此,毛澤東指出,“一切的條件都服務于革命戰爭”,“農村軍事化”。土地革命后,為發展生產,保障軍需供給和人民基本需求,軍民互助合作成為貧窮和戰爭環境下實現自救,贏取抗戰勝利的重要法寶。軍民攜手,不計得失,有效地調劑了農村有限的勞力、耕畜和農具,使農村勞動生產率和生產量得到空前提高。1941年至1944年,八路軍120師359旅在王震率領下屯墾南泥灣。他們靠一把鋤頭、一支槍,與南泥灣人民攜手并進,將昔日荒無人煙的南泥灣變成了“陜北好江南”,為粉碎國民黨對陜甘寧邊區的軍事包圍和經濟封鎖做出了巨大貢獻。戰時軍事體制為我們贏取全國戰爭的勝利奠定了非常堅實的經濟、軍事和政治基礎,這不能不說是農業平均主義思想在民主革命中的成功實踐。
毛澤東的農業合作化思想產生并付諸實施于革命戰爭年代,這又是戰時平均主義思想的一個重要體現。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在比較鞏固的革命根據地,為了解決勞力不足、農具不全等生產中的嚴重困難,許多貧苦農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組織了勞動互助組、耕田隊和耕牛合作社等。抗日戰爭爆發后,毛澤東又號召把全體農民的勞動力組織起來,把部隊、機關、學校中一切有勞動力的人盡可能地動員起來,組成一支勞動大軍,用協作互助的勞動方式開展生產建設。在毛澤東的號召下,這一時期根據地廣大農村普遍組織了互助組、變工隊、扎工隊等形式的農業合作社,開展了形式多樣的勞動互助。解放戰爭時期,互助合作進一步發展。實踐使毛澤東進一步認識到組織合作社是無產階級在國家政權中領導權鞏固的條件,他強調:“為了發展農業生產,必須勸告農民在自愿原則下逐步地組織為現實經濟條件所許可的以私有制為基礎的各種生產的和消費的合作團體。”戰時農業合作化運動,使中國廣大農民群眾告別了自然經濟,走上了彼此聯系、相互支持的合作經濟的廣闊道路,不僅極大地提高了農業勞動生產率,為民主革命的勝利奠定了至關重要的物質基礎,同時合作化運動中產生的團結協作精神,也為民主革命的勝利提供了強大的凝聚力,鑄造了可貴的精神基礎。
戰時平均主義的成功實踐不僅源于其適應了資源匱乏、隨時面臨軍事圍剿的特殊戰爭環境,更為重要的是,革命領袖毛澤東始終能繞開空想的迷霧,將革命落腳于堅實的基礎上。通過數年的土地革命實踐,毛澤東深深感到,“農民是小私有者,保守私有是他們的天性,在他們未認識到只有土地社會主義化,才是他們的經濟出路以前,他們無時不在盼望著不可求得的資本主義前途。他們熱烈地來參加土地革命,其目的不僅要取得土地的使用權,主要還要取得土地的所有權”,“必須使廣大農民在革命中取得了他們惟一熱望的土地所有權,才能加強他們對土地革命和全國革命勝利的熱烈情緒,否則,難以真正調動廣大農民的積極性。”瓦窖堡會議前后,毛澤東進而明確宣布,保護封建剝削以外的私有財產,土地私有再向土地國有的轉變,必須到全國革命勝利之后,在此之前,不能輕易再談轉變。自此之后,直到全國土改完成,中國共產黨先后發布的《中國土地法大綱》、《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法》等土地法令都明確規定:分給農民的土地,歸農民私有,由政府發給土地證,農民自己有自由經營、買賣及出租、轉讓的權力。
由此可見,戰時平均主義是在尊重農民土地個人私有制基礎上的農民互助合作,它與空想性質的平均主義有著本質的區別,由于尊重和保護了農民的“小”與“私”的天性,因此它能最大限度地調動廣大農民參與革命戰爭的積極性,這為全國革命的勝利提供了源源不斷的精神動力和力量支持。
(二)人民公社運動
建國后,農業合作化運動繼續如火如荼地展開,然而隨著社會主義改造的完成,毛澤東加快了向他心目中理想社會邁進的步伐,合作化運動走向極端。1958年8月,他在冀魯豫三省視察時指出,“看來,‘人民公社’是一個好名字,包括工農兵學商,公社的特點是‘一日大,二日公’”。“大”即生產規模要大,在毛澤東的大力推動下,到1958年10月底,全國農村基本實現了公社化,原有的74萬個農業高級合作社合并為2.6萬個人民公社,一個人民公社相當于一個鄉,甚至比一個鄉的規模還大。“公”即公有化程度要高,在所有制上建立起單一的公社所有制,取消私有制,將原來經濟條件各不相同的合作社的財產以至部分個人的財產合并在一起,由公社統一核算和分配,有的地方甚至社員的房屋被拆毀,家具也被拿走,以至農民說“除了一雙筷子和一個碗歸自己所有,其他都充公了”。在分配制度上以供給制為主,帶有濃厚的平均主義色彩,如大辦公共食堂,普遍推行“吃飯不要錢”的伙食供給制,少數地方還提出實行“7包”、“10包”,甚至12包、13包,把“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學、育、婚、樂”等全包下來。
以“組織軍事化、行動戰斗化、生活集體化”為典型特征的農村人民公社化運動帶有濃厚的平均主義和軍事共產主義色彩,與戰時平均主義不同,它復制了戰時特殊軍事體制,排斥商品經濟,但又置身于非戰爭的正常經濟環境下,因此必然違背客觀經濟規律,導致了經濟發展外部驅動力的喪失。不僅如此,更為重要的是,它完全無視農民的私有天性,實行單一的公社所有制,農民的房屋、家具甚至也被充公,這極大地打擊了農民生產的積極性,致使農民對于推動經濟發展的內在驅動力喪失殆盡。人民公社運動最終歸于失敗,這也是無視農民私有天性的空想平均主義一次空前的失敗。
孟子曾云:“民有恒產,始有恒心”。戰時平均主義的成功實踐與人民公社運動的失敗充分驗證了農民“小”與“私”的天性。誠然,在現代化條件下,過分的“小”和“私”不利于現代農業的規模化經營,但在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的今天,保護農民私有天性對于推動經濟發展具有極端重要性。
三、毛澤東農業平均主義思想的現代啟示
人民公社運動的失敗使我們充分認識到,在今天土地集體所有制的既定框架下,要推動農村經濟迅速發展,就必須實現中國農民從無產者向有產者的回歸,充分保護其“小”與“私”的天性。
首先,應尊重和保護農民土地私有產權,賦予農民土地持有產權的主體地位。所謂農民土地私有產權,是指農民在一定期限內對集體所有土地依法承受、持有利用、收益分配、有限流轉的結構性關系權利。其實質是農民在集體土地所有權終極保留的基礎上,對土地資源動態利用的自主性、開放性、經營性的一種產權制度創新。《土地承包法》雖然賦予農民較長期的土地使用權與經營管理權,但農民仍不是土地持有產權的主體。這導致農民因“土地產權”主體的缺位而引發激勵與約束不足,或喪失參與市場競爭、進行“理性選擇”的權利,以及在一定范圍內作為市場主體的缺位所帶來的效率與效益的持續增量損失等。
其次,要繼續穩定和充分尊重農民家庭“小”生產的經營自主權。在中國已經延續了2000多年的農民家庭經營,也是今天和可以預見的將來的主要經營模式,穩定“小”,就是要認識到農業生產中的農民家庭經營體制是農業生產的規律決定的。“家庭經營再加上社會化服務,能夠容納不同水平的農業生產力,既適應傳統農業,也適應現代農業,不存在生產力水平提高以后就要改變家庭經營的問題”,從而確認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基本制度不動搖,政府不能以任何理由侵犯農民的經營自主權。
總之,保護農民的“小”與“私”,這是實現農民與農地資源直接結合,最大限度地達到地盡其利、人盡其才,提高市場經濟條件下土地生產率與農業勞動生產率的內在驅動力和經濟基礎。
參考文獻:
[1]許全興,毛澤東與孔夫子[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64-65.
[2]孫中山,孫中山選集[M],下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798.
[3]溫銳,毛澤東視野中的中國農民問題[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4:310.
[4]毛澤東,興國調查(1930年10月)[c]//毛澤東農村調查文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245—246.
[5]高尚斌,巴志鵬,毛澤東的農業合作化思想及其實踐意義[J],延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26(6):25—29.
[6]毛澤東選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4.
[7]毛澤東,土地問題與反富農策略(1931,2,8)[M]//第一、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土地斗爭史料選編,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492—493.
[8]徐漢明,中國農民土地持有產權制度新論[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211.
[9]溫銳,毛澤東視野中的中國農民問題[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4:334.
[10]江澤民,1998年在安徽就農業農村工作發表重要講話強調:全面推進農村改革,開創我國農業和農村工作新局面[N],安徽日報,199—09—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