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民國是一個多災多難的時期,處于社會低層的農戶經常受到戰爭、自然災害、瘟疫等因素的沖擊,面臨著頻繁的生活風險。在民國時期,包括現代社會保障和商業保險在內的正規機制風險應對機制在農戶應對風險過程中所發揮的作用極為有限,農戶應對風險的主要方式是社會網絡內的風險統籌和跨時期消費平滑機制中的民間高利息貸款。依賴社會網絡和民間借貸市場來應對風險有很大的局限性。親友網絡的規模是有限的,這決定了其在應對風險方面作用的有限性;民間高利率貸款則是一種高成本的風險應對方式。所以,民國時期農戶的風險應對能力總體非常低下。在這種情況下,頻繁的風險沖擊使農戶經常處于生存的邊緣。
關鍵詞:民國;農戶風險;社會網絡;借貸市場
中圖分類號:F323.8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07(2011)03-0121-05
引言
由于面臨著自然、市場、健康等多重風險,與其他經濟主體相比,農戶面臨著較高的生活風險,在收入低下的情況下,這些風險可能迫使農戶降低營養水平、放棄人力資本投資、推遲疾病治療,導致其福利水平的嚴重降低。在實際生活中,農戶也并非被動地承受風險,在長期的生產生活實踐中,農戶自發形成了一些風險應對機制,政府和市場也提供了一些正規機制來幫助農戶應對風險。農戶的風險應對機制包括非正規風險應對機制和正規風險應對機制兩類。正規風險應對機制是指現代社會中專門用于風險應對的正式制度安排,主要是指現代社會保障制度和商業保險制度。非正規風險應對機制是指人們自發形成的應對風險的制度安排,通常包括社會網絡內風險統籌機制和跨時期消費平滑機制。
民國時期是一個多災多難的時期。處于社會底層的農戶的生活水平非常低下,并且經常受到戰爭、自然災害、瘟疫等因素的沖擊。在20世紀20年代后期到30年代前期,由于自然災害、經濟危機的頻繁沖擊,中國農村經濟更是呈現出嚴重的困境。大多數農戶入不敷出、負債累累。根據徐暢的研究,當時的浙江、江西、湖北等地的農戶入不敷出者至少在50%以上。由斯科特所引用的托尼的名言:“農戶處于水深及頸的狀態,稍有細波微瀾就可能使其遭受滅頂之災”,正是對民國時期中國農戶生存狀態的描述。在這種背景下,各種風險因素的沖擊給農戶家庭帶來了深重災難。在這一過程中,實踐中形成了一系列正規和非正規風險應對機制來幫助農戶抵御風險,本文計劃對這些風險應對機制的狀態和效果進行歷史考察。
一、民國時期的社會網絡內風險統籌機制
1、社會網絡的構成盡管許多研究強調在中國大家庭的重要性,然而,許多實際考察說明,中國傳統社會的家庭規模并不大,平均4—6人,與當代農村家庭規模并無顯著差別。但是,值得指出的是,在中國的傳統家庭中,父母與子女的關系比夫妻之間的關系更為重要,父母在家庭中往往具有很高的權威。家庭中的兒子成年結婚后,擴大的家庭內部就會產生幾個核心家庭,激勵問題就會變得嚴重,擴大的家庭就會分為幾個核心家庭。但是,即使在家庭成員分家之后,仍然在一定程度上保留著原來的社會關系。正如費孝通在《江村經濟》中所描述的:“已經分開的家庭,相互之間又不完全分離。經濟上,他們變成獨立了,這就是說他們各有一份財產,各有一個爐灶。但是各種社會義務仍然將他們聯系在一起。開始時,他們住在相鄰的房屋里,有時共用一間大的堂屋。他們互相幫助,在日常生活中關系比較密切。”進一步,五代以內同一個祖宗的父系及其后代還形成了一個“宗族”。宗族的主要功能包括:(1)提供公共產品的功能,是指宗族利用族產的經濟收入開展宗族內部的公共活動的功能,同時在族人內部形成社會保障的功能;(2)協調功能,是一種以宗族權威為主體、以族規祖訓和鄉規民約為基礎,協調宗族內部關系、調解族內糾紛的功能。由母系血緣而形成的親屬關系也是農戶親屬關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其范圍要比父系血緣親屬關系小,通常交往的主要對象是母親的兄弟姐妹。由于地緣而形成“鄰里”關系也是農戶社會網絡的重要組成部分,他們之間在生產活動、娛樂活動、應對風險方面存在多重互動,互相之間承擔著一定的社會義務。
民國時期中國農村社會網絡的主要特點,正如費孝通所指出,是一種“差序格局”。費孝通在《鄉土中國》對此進行了說明。他指出,與西方社會的“團體格局”不同,“我們的格局……好像把一塊石頭丟在水面上所發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紋。每個人都是他社會影響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以‘己’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別人所聯系的社會關系……像水的波紋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遠,愈推愈薄。”“差序格局”是費先生對中國傳統社會網絡特征的生動表述,在闡述中他結合了自己所觀察的大量社會現象和人際交往中的親身感受,是從他人生的實際體驗中得出的觀點。這種“差序格局”的環境和背景是中國封閉的、人口流動很少的、經濟上自給自足的傳統鄉土社會。
2、社會網絡的風險統籌功能。家庭本身具有保險功能。“在所有已知的人類社會之中,幾乎每個人都卷入了家庭權利和義務的網絡之中”。在民國社會中,“家”而非個人是家庭財產的所有者,“家庭的消費由公共財源開支”,“每人每月有一些零花錢可以自由處理”,“食物、衣服和其他開銷由家長控制”。為了避免家庭內部的沖突,家庭消費品按照平均主義和按需分配相結合的原則進行分配,這就避免了個別家庭成員由于個人所受到的沖擊而陷于困境。還應當注意到中同傳統的家庭農地繼承制度在農戶應對風險中的作用。趙岡的研究指出,自從秦朝以來,中國的家庭農地繼承制度的基本原則是:諸子均分,不分嫡庶。例如《大清律例》的繼承法規定:“其分析家財田產,不問妻、妾、婢生,止以子數均分”。民國時期的農地繼承延續了上述原則。這種制度特別強調平均分配之原則,其主要目的是保證諸子均擁有基本的生活保障,有應對風險方面的考慮。
但是,家庭的規模是有限的,兇而家庭的保險功能是有限的。應對嚴重的沖擊需要依靠宗族、其他親屬和鄰里的幫助。宗族在農戶應對風險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宗族可以通過兩種途徑幫助農戶應對風險。一種途徑是通過族產(主要是族田)所獲收入為遭遇風險者提供資助。族田所獲收入除了用于祭祀和提供其他公共產品外,主要用于救濟族內貧民。另一種途徑是族人之間的相互援助。族規通常要求族人之間互相幫助。當族人內部家庭出現變故,族人內部會相互扶助;父母雙亡的孤兒,族人會收留這個小孩,把他撫養成人。
但是,宗族通過無償援助所提供的幫助通常是有限的。在更大的范圍和更大程度上實現風險統籌要通過借款的形式來進行。費孝通描述了江村社會網絡內的無息借款的情況:“物品、勞動和少量的錢可以不付利息,短期地向親戚朋友借貸。這種辦法主要用于有暫時性虧空時,債權人相信借款人有能力在短期內還債。此類貸款町能延續數個月。這種相對長期的信貸在分家后的兄弟之間常見。他們雖然有各自的房子和財產,但仍然有社會紐帶把他們聯系起來,照顧彼此的福利。為少量的借款,向兄弟要利息,被認為是不可能的。”地處內陸地區的祿村的情況大體相同:“即使周轉不靈,數目很少,可以在朋友處挪借,我們在村里時,常看見親戚鄰居間相互借米,借豆糠,借勞力及借錢的事。這一類挪借,全靠面子,既沒有利息,又不說定還期,互相在于人方便,即是在方便自己的原則下,保證這種小項信用活動。”這類借貸的特征是:第一,以感情、關系和互惠為基礎,具有明顯的互助性質;第二,借貸的對象中現金所占比例較小,實物占了較大比例;第三,一般不收取利息;第四,具有狀態依存特征,還款時問取決于雙方的經濟狀況。可見,這種借貸是較為典型的社會網絡內的風險統籌。
當出現較大和較長時間的經濟困難時,親友之間的無息借款就不能滿足需要,為了獲得更為穩固的援助渠道,民國時期很多地方出現了以親友網絡為基礎的民間互助組織——“合會”。合會在中國有悠久的歷史,明清以后,合會在中國的農村非常流行。民國時期合會的名稱千差萬別,如合會、錢會、賒會、集會、聚會、請會等,但其運行機制基本相同,大體上都有經過邀會、圓會、轉會、得會、滿會五個步驟。合會具有以下重要特征:第一,合會不是單純的借貸關系,而是互助合作性質的金融組織;第二,合會的成員為鄉鄰和親友,具有明顯的血緣和地緣關系;第三,合會會金分配具有不公平性,這種不公平長期存在的原因在于合會本身的互助性質。以上特點表明,合會本質上是一種以社會網絡為基礎的風險統籌組織。
二、民國農戶的跨時期消費平滑機制
除了少數地主通過購買地產、積蓄金銀等方式積累資產外,民國時期的大多數農戶僅能維持最低的生活水平,難以通過資產積累來實現跨時期消費平滑。對他們來說,跨時期消費平滑的主要形式是借貸。
1、民國時期的借貸市場。借貸市場在民國時期農戶風險應對中起著重要的作用。民國時期的借貸主要是非正式借貸,其活動形式非常復雜。根據徐暢研究,可以將民國時期的非正式借貸劃分為單純借貸、押當借貸、商業借貸三種類型。單純借貸是指債主以現金或實物借給告貸者,并以現金、實物或者人工收回本息的信貸,主要包括現金借貸和實物借貸兩類。押當借貸是指抵押或典當動產、不動產乃至人身而付出高昂利息獲得借款,可以根據典押物品分為動產典押借貸、不動產典押借貸和人身典押借貸。商業資本借貸是指通過賒買和預買的形式所形成的借貸關系。
這些借貸的共同特征是利率較高(高利貸)。根據土地委員會的調查,全國年息在20%(月息1.67分以下)以下的借貸占10.09%,年息20%-24.9%(月息1.67—2分)的借貸占38.24%,年息25%-34.9%(月息2-3分)的借貸占32.72%。總體來看,民國時期2-3分的利息是主體,4分以上的利率較為少見。人們印象中的民國時期高利貸的4分5分,乃至10分的利率,只是極端的例子。民國時期放貸者已經意識到,過高的放貸利率對自己并不有利。例如,河南西北部的專門作放債的債主就有“三分利飽煞人,五分利惡煞人”之說,意思是說過高的利率往往導致農戶賴賬,得不償失,而三分利大多能本利收回而獲利。高利貸是非正式的制度。民國法律規定,年利率超過20%者,債權人對超過部分之利率無請求權。所以,契約的實施必須依賴法律以外的手段,其中重要的手段之一就是暴力。在費孝通在調查中發現了一個實例,“借債人死的時候,債權人便搶走了死者的女兒,帶到城里作他的奴婢”。“借債人通常無知,不懂得尋求法律的保護,社區也不支援他”。
民國時期現代金融業主要在城市,但是也開始逐步向鄉村發展,在農村借貸市場上占有一定地位。到了民國后期,已經形成了“三個層次五類機構所構成的垂直網絡體系”。第一層次為銀行,包括專業農民銀行、商業銀行以及省地方銀行;第二層次為農民借貸所、合作金庫;第三層次為合作社、農業倉庫。這些現代金融機構進入農村,給農民提供了新的借貸渠道。但是,由于交易成本高、缺乏抵押等原因,這些現代金融機構在農村發放的貸款數量非常有限。據統計,1930年全國農業銀行(包括農工銀行)放款總額2億余元,即便加上國家銀行、商業銀行的貸款,也不過3億元,但當時全國農民負債約為23億元。在西北地區,僅在陜西有現代金融機構向農戶提供借款,所提供的借款僅占到農戶全部借款的1.8%。并且,這些數量有限的貸款往往由中農以上階層取得,轉而以高利貸的形式借給普通農戶,所以普通農戶從中受益很小。
2、民國時期借貸市場在農戶風險應對中的作用。民國時期農戶高利貸借款主要目的是應對各種風險。民國的農戶大多數僅能維持生存,面對自然災害、戰爭、賦稅等因素的沖擊,經濟地位極不穩定,一個極小的意外就可能使其陷于極其悲慘的境地。大量事實表明,農戶市場借款大多為生活性借貸,其主要目的是維持正常消費。根據民國政府對16省163縣的調查,農戶借款用于農業投資的僅占到4.34%,用于應付各種生活困難的比例高達95.64%,其中,直接和風險相關的部分(用于應對自然災害、疾病等)所占比例為32.63%,間接和應對風險相關的部分(用于維持日常生活)的部分所占的比例為25.45%。高石鋼對西北地區高利貸的研究也發現,民國時期農戶高利借款的重要目的是為了應對災荒等因素對基本生存的威脅。總之,正如黃宗智所總結的,民國農戶的高利貸借款,“幾乎都是為了應付急需和活命,與生產投資無關”。通過高利貸來應對風險有其消極的一面,由于高利息的特征,通過高利貸來應對風險常常使農戶限于沉重的債務負擔中,可能導致農戶貧困的長期化。同時還需要指出,在資金供求失衡,現代金融落后的條件下,高利貸在幫助農戶應對風險方面的確具有積極意義,能夠幫助農戶應對所面臨的生活危機,維持家庭人口的生存。正如費孝通所指出的:“他卻又是農民急需借款的一個重要來源。可供借款的款項有限,需求又很迫切,……入獄或者失去全部蠶絲收益的后果更加勢不可擋,向高利貸借款至少到一定時候,還有一線償還的希望”。“單純地譴責土地所有者或即使是高利貸者為邪惡的人是不夠的”,“除非有一個較好的信貸系統可供農民借貸,否則地主和高利貸是自然會產生的。如果沒有他們,情況可能更壞。”
民國時期的現代金融機構對農戶應對風險的作用非常有限。如前所述,民國時期的現代金融機構向農村地區所發放的貸款數量非常有限,并且往往為地主、富農等階層獲得。更為重要的是,現代農貸特別強調借貸必須用于生產經營,事實上大多數也確實用于生產經營。如中國農工銀行杭州分行1931—1933年的合作社放款,用于生產經營者達90%。中國農民銀行1935—1936年的合作社貸款,用于生產經營者達92.8%。這就進一步制約了農戶用正規農貸來應對風險的可能性。但是,也應當注意到,現代農貸增加了農村資金的供給,使高利貸放款利率降低,從而間接地幫助了農戶通過借貸市場應對風險。
三、民國時期的正規風險應對機制
民國時期,在現代工業部門和少數大城市中,已經出現了現代意義的社會保險。但是,這種社會保險和農戶完全無關,和農民相關的主要是救災救濟方面的制度。北洋政府和國民政府都以民主政府相標榜,在行政管理事務方面仿效西方國家體制,由內務部主管救災救濟,并且已經逐步形成了一些救災救濟事務的管理制度。1928年,國民政府頒布了《勘報災歉條例》,提出了報災、勘災的期限和具體辦法,規定對于超過期限者嚴加懲罰,并按照受災情況的輕重規定了減免稅收的具體比例和年限。該年,國民政府還頒布了《救濟院規則》,規定各地要為無自救能力的老、幼、病、殘疾人和貧民設立救濟院。1943年,國民政府頒布了《救濟法》,這是中國有史以來第一次關于社會救濟工作的全面的專門立法。北洋政府和國民政府所采取的救災救濟政策和措施,的確在一定程度和一定范圍內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由于戰爭頻繁、政治腐敗,軍政開支龐大,政府財政經常處于入不敷出,債臺高筑的狀態,用于救災救濟的資金非常有限,用于農村的部分則更是微乎其微。
民國時期已經出現了發展現代商業保險的嘗試。最早的農業保險試驗是在1934年由金陵農學院等機構所開展的耕牛互助合作保險。但是這次試驗只持續了一年半就停辦了,原因是保費負擔過高,投保的牛太少,協會基金不足,缺乏賠償能力。1939年,政府組織農民建立家畜保險社,但最后也失敗了。1944年,國民政府創辦了中國農業特種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但是該公司的實際影響范圍很小。1945年,由著名保險學專家郭曉航教授創辦的泰安保險公司在四川部分地區開展了農業保險的試驗,但也以失敗告終。可見,民國時期的商業保險多為試驗性質,都沒有能夠實現持續經營,在農村沒有產生實際影響。
四、小結
總之,在民國時期,包括現代社會保障和商業保險在內的正規機制風險應對機制在農戶應對風險過程中所發揮的作用極為有限,農戶應對風險的主要方式是社會網絡內的風險統籌和跨時期的消費平滑機制中的民間高利息貸款。依賴社會網絡和民間借貸市場來應對風險有很大的局限性。親友網絡的規模是有限的,這決定了其在應對風險方面作用的有限性;民間高利率貸款則是一種高成本的風險應對方式。所以,民國時期農戶的風險應對能力總體非常低下。
在這種情況下,農戶卻不斷受到戰爭、自然災害、經濟危機等風險因素的沖擊。頻繁的風險沖擊。逼迫農戶降低消費水平。許多研究表明,當災難到來時,農戶不得不緊縮其食品消費,靠草根、樹皮等來維持生存,甚至發生“人相食”的悲劇。在這種背景下,面臨生存的威脅的農戶大量背井離鄉,淪為苦工、乞丐、匪徒、娼妓。這是當時社會動蕩的重要原因。
參考文獻:
[1]徐暢,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華中農村地區農村金融研究[M],濟南:齊魯書社,2005:202.
[2]詹姆斯·C·斯科特,農民的道義經濟學:東南亞的反叛與生存[M],程立顯,劉建,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01.
[3]王躍生,民國年間冀南農村家庭形態研究[J],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2003:10—28.
[4]費孝通,江村經濟[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61.
[5]楊環,左停,中國鄉村治理中宗族功能的變遷[J],湖北民族學院學報,2007(2):38—41.
[6]費孝通,鄉土中國[M],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