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詩就是一串溢彩的珍珠,綻放著奪人的魅力。其形象、語言、技法就像一壺陳年老酒,需要我們慢品,越品味越香;其永恒的生命力更在于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思想火花的碰撞。這些都凝聚成了詩歌美的流動與永恒。
曹操抒偉大抱負
《觀滄海》全詩重在寫景,其中并無直抒胸臆的感慨之詞,但是誦讀全詩,仍能令人感到詩中所寄托的非凡情懷。
開頭兩句“東臨碣石,以觀滄海”,寫詩人于揮師北伐之際登上碣石山,俯視大海,只見一望無垠的大海波濤洶涌,海中的島嶼高高矗立。這是多么遼闊、多么壯觀的景象啊!詩人站在昔日秦皇漢武所到之處,居高臨下,望著水天相連的蒼茫大海和海中高聳的島嶼,想到中原已經平定,北伐烏桓也已取得決定性的勝利,北方統一大業即將實現,他的心情該是何等的激奮!這時,詩人的目光注視著海上的島嶼,樹木百草,生長繁茂,一陣蕭瑟的秋風吹過,海面上涌起滾滾的波濤。盡管蕭瑟的秋風給人以悲涼之感,但是疾風勁草,方顯其英雄本色;洪波洶涌,愈見其生命不息!這是對自然環境的真實描繪,也是詩人主觀感受的具體寫照:自己的雄圖偉業猶如這樹木一樣,生機勃發,亦如這洪波涌起的大海,充滿生命的活力。
而這還不足以表達詩人心中的抱負,詩人又展開其豐富的想象:“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日月的運行好像出沒于大海的懷抱之中,燦爛的銀河群星好像包孕于大海的母腹之內。這就是大海的氣魄,大海的胸懷。
我們從詩中仿佛看到了詩人奮發進取、立志統一國家的偉大抱負,觸摸到了作為一個詩人、政治家和軍事家的曹操,在一種典型環境中思想感情的流動。詩中后四句,詩人馳騁想象,描繪了另一幅海景:繞天運行的太陽和月亮,好像是從大海的胸懷中升起的;夜空中橫亙蒼穹的銀河也好像從大海發源,大海包容萬物,真是宏偉無比,博大無比。詩人這里采用浪漫主義的表現方法,描繪出了大海的“精神世界”,使讀者通過這虛擬的壯麗景色感受到海的博大奇偉,奇偉,同時也感受到作為一個偉大政治家的詩人胸懷的博大和奇偉。
王灣妙語絕千古
《次北固山下》首聯描繪青山綠水,交代詩人行蹤。“客路”一詞,雖為實寫,卻已寓鄉愁于其中。與尾聯之“鄉書”“歸雁”遙相呼應,詩人遣詞造句之功力可見一斑。
頷聯寫景寓理,耐人尋味:“潮平”當因“兩岸闊”,“風正”方能“一帆懸”也。“風正”一詞極有講究,用“風順”,不足以保證“一帆懸”,順而疾,則帆就會被鼓成弧形了;用“風和”,撇開對仗不說,倘為逆風,即使“風和”,亦無法“一帆懸”。
頸聯歷來膾炙人口,“海日生(于)殘夜,江春入(之)舊年”,這不僅是時序的交替,而且飽含哲理。“日”與“春”乃新生美好事物的象征,詩人用擬人的修辭手法賦予它們以人的意志和情感,表現出具有普遍意義的生活真理,令人鼓舞。較之張若虛之“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若從予人以樂觀、積極、向上的感染力等層面玩味,似略勝一籌。無怪乎與詩人同時代的“燕許大手筆”——燕國公張說將此聯“手題政事堂”,明代胡應麟譽其“形容景物,妙絕千古”呢!
白居易高超技法顯神通
“孤山寺北賈亭西”,孤山在西湖的后湖與外湖之間,峰巒聳立,上有孤山寺,是湖中登覽勝地,也是全湖一個突出的標志,賈亭在當時也是西湖名勝。第二句的“水面”指的是西湖湖面。秋冬水落,春水新漲,在水色天光中,天空里舒卷起重重疊疊的白云,和湖面上蕩漾的波瀾連成了一片,故曰“云腳低”。“水面初平云腳低”一句勾勒出湖上早春的輪廓。接下兩句,從鶯鶯燕燕的動態中,把春的活力生動地描繪出來。鶯是歌手,它歌唱著江南的旖旎春光;燕是候鳥,它又從北國飛來。它們富于季節的敏感,成為春天的象征。在這里,詩人對周遭事物的選擇是典型的,而他的觀察,則是細致入微的。說“幾處”,可見不是“處處”,說“誰家”,可見不是“家家”。因為這還是初春季節。這樣,“早鶯”的“早”和“新燕”的“新”就在意義上互相生發,把兩者連成一幅完整的畫面。因為是“早鶯”,所以搶著向陽的暖樹,來試它清脆的歌喉;因為是“新燕”,所以當它啄泥銜草,營建新巢的時候,就會引起人們一種乍見的喜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