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技】
文章中的誤會是作者在構思行文中有意識地安排的一種錯覺,它可使情節戲劇性地發展,到最后讓人頓悟,突然發現原來是場誤會,由此興起波瀾,增添文章的魅力。這種寫作技法在同學們的作文中也屢見不鮮,它大致分正誤、反誤、互誤、連誤四種形式,下面我們來看看它們各自的表達效果。1.巧用正誤,投石擊水。所謂正誤,即本來是好事,卻誤會為壞事,這樣往往設下懸念,投石擊水,讓人產生一種一口氣讀下去的欲望。2.妙用反誤,結尾興波。這里說的反誤,即本來是壞人壞事,卻被認為是好人好事。這種寫法往往在故事的結尾掀起波浪,讓人警醒,達到一種尺水興波的效果。3.運用互誤,波瀾迭起。互誤,即甲誤會了乙,乙誤會了甲。文章這樣寫來情節環環相扣,內容跌宕起伏,扣人心弦。4.運用連誤,蕩起漣漪。文章中的一次誤會,就可帶出感人的故事情節,激起人們心靈的浪花,如果誤會連用,那必定會精彩紛呈。
【一文】
老師不在的時候
□張雅茹
“這節課同學們先自己復習一會兒,老師有點事要辦。”數學老師說完后準備轉身離開,還沒出門,好像又有點不放心,于是回頭又交代一句:“不要說話呀,事情辦完后,我回來看見有誰在說話,小心我不客氣!班長把說話人的名字記著,到時交給我。”說完才一步三回頭地離開。
數學老師剛下樓梯,教室里便吵了起來。剛才在數學老師交代時還不住點頭的同學現在頓時變了一個模樣,一本本書、一個個紙團在空中劃出一道道完美的弧線后,準確地到達了它指定的地方。一直不擅長英語的同學也說起了“verygood”(非常好),以此來表達自己此時的開心和愉快。
大家毫不理會班長陰森的面孔,有的聊天,有的推搡,有的甚至離位瘋趕……班長再也忍無可忍,走上講臺使勁地敲了幾下講桌,大聲道:“你們再鬧,本班長就不講情面,要記名字了。”教室稍微安靜了一些,但不到兩三分鐘就再次鬧起來,而且聲音要比之前的還高兩三倍。
“老師來了!”后排靠窗戶的同學發出信號,教室頓時鴉雀無聲。樓梯口果真傳來了腳步聲“咚咚、咚咚、咚咚……”聲音越來越近,越來越響。同學們閉著嘴,端直身體,整個教室安靜極了,翻書聲、喘氣聲清晰可聞。
當那個身影出現在門口的時候,“哈哈”的一陣哄笑幾乎掀翻了樓頂。原來不是老師,而是本班一位生病的同學在醫院打完點滴回來了。她聽見我們的笑聲,窘得滿臉通紅,如丈二的和尚摸不著頭腦,還以為同學們在嘲笑她呢。
時間在吵鬧中悄然溜走,這節課很快要結束了。后面“探子”再次發出信號,這次真的是老師來了。老師走進教室,環顧了一下四周,看到我們在一本正經地寫作業,臉上寫滿笑意,并滿意地點頭。可他并不知道我們正使勁地咬著嘴唇,努力地不讓自己笑出聲來。
【一評】
本文取材真實,作者巧妙地運用“連誤”的寫作技法,把情節寫得跌宕起伏,內容妙趣橫生,讓人讀來忍俊不禁。但文章的立意稍欠高遠,就中學生學習的自覺性而言,文中同學們的行為是不可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