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專利資助政策是政府運用公共財政資源鼓勵自主創新和促進專利事業發展的重要舉措。本文以2007年中國30個省區數據為樣本,采用灰色關聯法對專利資助政策功能進行了定量分析。結果表明,專利資助政策對研發投入熱情、社會文明發展、專利申請數量和專利質量均具有比較顯著的影響。基于此,提出完善專利資助政策的政策建議。
〔關鍵詞〕專利資助政策;功能分析;灰色關聯法;實證研究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1.07.005
〔中圖分類號〕D63-3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0821(2011)07-0020-07
Empirical Research on the Functions of Patent Subsidy Policy
——Based on the Grey Correlation Analysis on 30 provinces in China(2007)Yao Jiejing1,2 Peng Hui3
(1.Department of Law,Shanghai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Shanghai 201701,China;
2.Mobile Post-doctoral Station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Fudan University,Shanghai 200433,China;
3.Institute of Law,Shanghai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Shanghai 200020,China)
〔Abstract〕The patent subsidy policy is an important government measure to encourage self-innovation and promote the industry development with public finance.The paper collected the data of 30 provinces in China in 2007 and applied the grey correlation analysis to make quantitative analysis on the functions of patent subsidy policy.The outcome showed that patent subsidy policy has significant effects on the RD incentive,social civilization level,the number of patent applications and patent quality.On the basis of the outcome the advice was put forward.
〔Keywords〕patent subsidy policy;function analysis;grey correlation analysis;empirical research
自從1999年上海市頒布《上海市專利申請費、代理費資助辦法》首開專利資助政策之先河,作為一項公共財政補貼措施,該政策在全國各省、市地方政府得到了廣泛實施,這對鼓勵發明創造、促進專利申請和授權起到了積極作用,但由于該政策也存在導向不明確、政策監督不力、公共資源浪費嚴重等問題。為此,如何充分發揮資助政策的積極功能、提升制度績效,是管理者、決策者和學者們共同的呼聲。基于此,本文采用灰色關聯分析方法對2007年中國30個省區的專利資助政策功能進行定量分析,以便為我國專利事業發展提供相應的數據參考。1 研究綜述
1.1 樂觀論
姚軍(2002)[1]提出我國企業專利申請少的主要原因是專利費問題,尤其是一些中小企業由于考慮專利費的支出困難而放棄發明創造的專利保護,而專利資助則有助于鼓勵企業申請專利。王峰(2003)[2]認為專利資助能夠有效降低當地居民申請和維持專利的成本,提高專利意識和專利申請量。朱平芳、徐偉民(2003)[3]研究了上海市科技撥款和稅收減免兩種激勵政策對大中型工業企業RD投入及其專利產出的影響,認為這些政策能夠顯著地提升企業的研發投入水平。程華、趙祥(2007)[4]以全國大中型企業為研究樣本,同樣表明專利資助對企業的RD產出具有明顯的促進作用。
1.2 懷疑論
馬忠法(2008)[5]認為目前的專利資助政策導致大量的垃圾專利和專利泡沫現象,給技術轉化帶來了人為障礙。文家春、朱雪忠(2008)[6]發現專利資助政策會直接影響創新者的專利申請行為,可能會間接地降低社會福利水平。駱建文等(2009)[7]通過專利申請人成本收益函數分析了2005年上海市專利資助政策效果,指出現行專利資助政策是造成垃圾專利盛行的重要原因。袁真富(2006)[8]主張應該廢止專利資助政策,認為專利資助不僅會導致不公平的市場競爭,加劇專利結構失衡,而且還會降低專利質量,從而阻礙技術創新。
1.3 折中論
張欽紅、駱建文(2009)[9]以上海市專利資助政策為研究對象,發現資助政策對發明專利和實用新型專利申請數量具有明顯的提升作用,而對外觀設計專利申請量的提升并無統計意義上的作用,同時該資助政策對專利質量卻存在著一定的消極影響。郭俊華、楊曉穎(2010)[10]通過現場訪談、問卷調查、統計分析等方式,也對上海市專利資助政策績效進行了評估,結果表明,該政策整體功能尚好,但存在專利申請質量難以保證、重復資助難以預防、專項資助設定有失公平、對申請國外發明專利的資助力度不足、專項資助初審質量不高、政策的易理解性和便利性不足等問題。
盡管上述研究成果對專利資助政策功能進行了深入闡釋,但有3點不足:①相關數據采集的時間略顯陳舊,無法體現學界在近年來的整體發展趨勢;②各種研究所選擇的方法、數據及其基期不同,導致結論的解釋力和可信度有所降低;③現有研究的重點集中于定性的描述性研究,缺乏定量研究的細致闡釋。本文在現有研究的基礎之上展開進一步實證分析。
2011年7月第31卷第7期專利資助政策功能的實證研究July,2011Vol.2 灰色關聯分析的基本思想和數學模型
灰色關聯是指事物之間不確定性關聯,或者系統因子與主行為之間的不確定性關聯?;疑P聯法作為一種系統分析方法,揭示了因素間關系的強弱,從而彌補了回歸分析、方差分析、主成分分析等數理統計方法的不足,在社會和經濟生活中得到廣泛應用。灰色關聯分析一般包括以下6個步驟:
2.1 確定分析數列
確定一個因變量因素和多個自變量因素,因變量所組成的序列成為參考序列,記為X0(K)={X0(1),X0(2),…X0(m)},自變量所組成的序列成為比較序列,標為Xi(k)={Xi(1),Xi(2),…Xi(m)}。K=1,2,…,m;i=1,2,…,n。
2.2 對變量數列進行無量綱化
由于系統中各因素的綱量不一定相同,這樣數據就很難進行直接比較,且它們幾何曲線的比例也不同。因此對原始數據需要消除量綱,轉換為可比較的數據數列。一般采用初值化法處理。
初值化變化是指分別用同一個序列的第一個數據去除后面的各個原始數據,得到新的倍數數列,即為初值化序列。初值化處理公式為:
2.3 求差序列、最大差、最小差
計算參考序列與比較序列對應值的絕對差值,形成如下絕對差值矩陣:
絕對差值矩陣中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即為最大差和最小差:
兩級最小差:
兩級最大差:
2.4 計算灰色關聯系數
灰色關聯系數:
于提高灰色關聯系數之間的差異顯著性,取值在(0,1)范圍內,一般取θ=0.5。
2.5 計算關聯度
比較序列Xi與參考序列X0的關聯程度是通過n個關聯度來反映的,關聯度即是每一個關聯系數序列的平均值,求關聯度ri的公式如下:
ri=1m∑mk=1ξi(k)(i=1,2,…,n)(7)
2.6 結果分析
根據各個數據列所計算出來的關聯度,即各因素與比較變量的關聯大小,評價與比較變量關系最密切的變量,并對每個因素與比較變量的關系進行排序,找出因變量變化的主要和次要因素。
3 專利資助政策功能的灰色關聯分析
3.1 數據和變量的獲取
我們認為,專利資助政策水平的高低取決于完善的保障體系,規范性體系越完備,制度的指引作用越明顯,保障功能越強。一般而言,立法時間越長,立法體系也就越完善。所以,可以用“立法時間”來度量一個地區立法體系的完備程度。由于立法保護不會突然達到一個完全執法狀態,而是存在一個由弱變強的漸進提高過程,目前,我國各地區中最早制訂專利資助政策的是上海市,時間是1999年,經過2001年、2003年、2005年、2007年的修改,立法規定趨于不斷完善。我們假設從1999-2011年的時間中,專利資助政策的完善程度從0均勻變化到1。另外,由于立法和司法尚不完全同步,采用立法指標所度量出的政策強度與實際強度并不一致。拙作[11]在Ginarte-Park方法基礎上,提出執法強度是影響立法強度效果的變量,專利資助強度是立法強度與執法強度之乘積。
同時,選取研發投入強度(研發投入資金/GDP總量)作為測量研發投入熱情的指標,選取專利代理人占總人口比重作為測量專利代理事業發展的指標,選取人均GDP和成人識字率作為測量社會文明發展的指標,選取專利受理量作為測量專利申請數量的指標,選取專利授權量和發明專利授權量占專利授權量的比例作為測量專利質量的指標。
3.2 原始數據收集
由于某些指標原始數據的可獲得性,本文選擇2007年30個省區(除西藏)為數據考察期。相關指標的原始數據參見表1。
代碼關聯度排序代碼關聯度排序ξ10.77692ξ50.62026ξ20.55057ξ60.71723ξ30.67485ξ70.68264ξ40.81811
關聯度越接近于1,說明關聯程度越大。當θ=0.5時,關聯度大于0.6便認為關聯性顯著[12]。由于6個指標的灰色關聯度都大于0.6,說明專利資助政策發揮積極的作用,這也從另一方面證明了所選指標的合理性和科學性。
4 專利資助政策功能關聯度的比較分析
根據本文研究可知,2007年我國30個省區的專利資助政策對研發投入熱情、社會文明發展、專利申請數量和專利質量具有比較顯著的影響,但指標間的關聯度具有一定差異。下面按照關聯度排序,對其形成原因進行歸類分析。
(1)專利資助政策與成人識字率(ξ4)和研發投入強度(ξ1)排列第一和第二。原因在于隨著專利資助政策的普及,社會公眾增加專利保護意識和能力,提升成人識字率,促進社會文明發展。同時,專利資助政策為專利權創造和運用提供了必要的物質基礎,激發創新者的創新熱情,從而增加了研發投入強度。
(2)專利資助政策與專利授權量(ξ6)和發明專利授權量占專利授權量的比例(ξ7)排列第三和第四。原因在于一個完整的政策周期包括政策制定、政策實施、政策效果、政策評估和政策修訂等五大方面。各地專利資助政策在“制定→實施→效果→評估→修訂”循環鏈條中銜接較為緊密,如上海市自1999年出臺專利資助政策以來,基本每隔兩年就會對該政策進行一次修訂,每一次修訂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與財力,這為提升專利質量奠定了堅實的法律基礎。
(3)專利資助政策與人均GDP(ξ3)和專利受理量(ξ5)排列第五和第六。原因在于專利資助政策以專利制度對技術創新資源的投入激勵功能為基礎,這降低了專利申請者和專利權人在專利申請環節中的風險和成本,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彌補專利制度激勵我國私人技術創新資源投入不足的缺陷,有助于促進專利申請,從而推動經濟社會發展。
(4)專利資助政策與專利代理人占總人口比重(ξ2)最低,僅為0.5505。即反映出考察期內專利資助政策對專利代理事業發展的影響并不顯著,而專利代理事業發展也未取決于專利資助政策的強弱。通過查閱文獻可知,這二者之間關聯度較低的原因在于,考察期內專利資助政策主要側重于對專利代理人業務能力和創新能力的評價,而非僅僅依靠專利代理人數量上的增長,對此亟待在專業隊伍的年輕化、專業化上不斷改善。
5 對策建議
5.1 明確政策資助對象
專利資助資金的發放對象主要有兩種選擇:申請人本人和幫助申請人的代理機構。目前,由于專利資助資金主要來自當地財政,因此其資助對象一般都限定為本地域的單位或個人,但在具體限定范圍上各地又有一定差別:一是僅資助單位,不資助個人(如河南)。二是不僅資助單位,而且資助個人,但也存在不少限制條件。就單位而言,有的規定受資助單位注冊地在本地(如重慶、河北、四川);有的要求受資助企業在本地或通訊地址在本地(如山東、福建)。就個人而言,有的要求具有本市戶籍和固定居所(如天津、上海、北京);有的要求只有通過當地專利代辦處遞交專利申請文件(如遼寧、廣西)等。由此可見,專利資助對象各有不同,這充分反映了各地專利資助政策的調控與引導方向,通過政府政策間接影響市場,從而提高專利創造熱情,但也產生了政出多門的弊病。我們建議將代理機構作為資助資金的主要發放對象,因為以申請人為發放對象存在分散性過大、難于監督等缺陷,同時專利申請的專業性很強,如果自行申請,不僅會導致專利審查周期延長,更會導致授權專利質量偏低。通過代理機構的參與有利于調整專利產出結構,提高發明專利的申請比例與質量。
5.2 細化資助專利類型
目前,我國專利資助政策類型呈現多樣化趨勢:一是將實用新型、外觀設計與發明3種專利都進行資助(如上海、北京)。二是資助其中數項,如江蘇省規定“重大發明專利、向國外申請的專利以及蘇北地區獲得授權的實用新型專利”可獲得資助。三是僅資助發明專利的地方越來越多(如河北、山東、河南、浙江)。由于我國長時間以來全社會的技術創新意識普遍較低、科技創新能力弱,因此目前的專利資助政策十分必要,但如果采用3種專利全部予以資助,則會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專利制度門檻。因而有必要針對不同專利類型,給予不同強度的資助,尤其應該向技術含量高、創新程度高的發明專利進行傾斜。
5.3 遴選恰當發放時機
學界關于專利資助資金的發放主要有四種不同的方案:一是申請后立即發放。申請人憑申請文件的受理證明和身份、收入證明材料,就可以提出申請。該方案有利于申請人及時獲得資助資金,但缺點在于無法保證專利申請的質量,可能出現騙取資助的現象。二是專利申請公開后即發放。該方案有利于增加社會總體技術信息,提升公共領域的技術水平,但缺點是沒有對公開的技術內容進行實質性審核,容易造成利用同一申請變換多種形式提出虛假申請的局面,不利于社會技術水平的實質提高。三是專利審查結案后發放。由于審查授權周期較長,申請人可能會出現經費緊張、負擔較重的問題。四是根據審查進程分階段發放。即根據申請的審查進展,對發明專利按照公開和結案兩個階段發放資助金。我們建議綜合方案二和四的做法,對實用新型和外觀設計專利采用公開后發放,對發明專利采用分階段發放,這樣既不會因為經費問題影響申請人的積極性,也不會對援助資金完全失去控制。
參考文獻
[1]姚軍.企業專利申請少的癥結及對策[J].杭州科技,2002,(3):14.
[2]王峰.專利申請基金政府作用的體現[J].河南科技,2003,(3):10-12.
[3]朱平芳,徐偉民.政府的科技激勵政策對大中型工業企業RD投入及其專利產出的影響——上海市的實證研究[J].經濟研究,2003,(6):45-53.
[4]葉偉巍,鄭錦宜.激發高技術企業自主創新的政府采購制度研究[J].科學學研究,2007,25(6):101-105.
[5]馬忠法.專利申請或授權資助政策對專利技術轉化之影響[J].電子知識產權,2008,(12):36-39.
[6]文家春,朱雪忠.政府資助專利費用及其對社會福利的影響分析[J].科研管理,2009,30(3):89-95.
[7]駱建文,張欽紅.基于專利質量的兩階段專利資助政策研究[J].上海交通大學學報,2009,(9):1417-1421.
[8]袁真富.中國專利競賽:理性指引與策略調整[J].電子知識產權,2006,(11):23-26.
[9]張欽紅,駱建文.上海市專利資助政策對專利申請量的影響作用分析[J].科學學研究,2009,27(5):682-685.
[10]郭俊華,楊曉穎.專利資助政策的評估及改進策略研究——以上海市為例[J].科學學研究,2010,28(1):17-25.
[11]彭輝,姚頡靖.版權保護指標體系構建及強度測定[J].圖書情報知識,2010,(3):72-83.
[12]鄧聚龍.灰理論基礎[M].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02.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公式、注解等請以PDF格式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