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飛機落地之前,寧夏的鄉鎮民生服務中心是一個什么樣的“事物”,記者在心中無法描繪。但我們很清楚的是,它改變了我們以往鄉鎮的行政和財政構成,說它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并不夸張。
至于為什么我們選擇了寧夏而不是其他地區的鄉鎮民生服務中心,倒是可以用一句話說明:在改革的深度上,寧夏的這次舉措,可謂前所未有。
那么,寧夏自治區的鄉鎮民生服務中心究竟是個什么“東西”?寧夏自治區財政廳廳長王和山曾笑談,為人民服務,是所有公務人員的最終目標和行為守則。既然如此,鄉鎮民生服務中心就是一個以貫徹這句話為最終目的的為人民服務的機構。至于它叫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能做到什么程度,讓人民滿意到什么程度。
民生“大超市”
2011年三月底,寧夏永寧縣勝利鄉。
樸素,這是見到鄉鎮民生服務中心的第一印象。銀灰色的巨大牌匾上,“勝利鄉民生服務中心”幾個紅色宋體字赫然入目。窗明幾凈的大廳里,四位辦公人員均身著正裝,身前的牌子上寫明了他們的身份和崗位。正當中午,幾位工作人員也毫無午休的意思,等待區域的椅子上也坐滿了手拿存折和各式各樣票據前來辦理業務的農民。
“基本上從早一直忙到晚。”一位工作人員表示,每天的工作就是不停的算,寫,整理,“吃飯都得抽空吃一口,倒是減肥。”工作人員都頗為幽默。
不是發現,是發明
在到達寧夏之后,我們發現,寧夏的工作,已經遠遠的超出了“發現”鄉鎮民生的范疇,而完全可以稱作“發明”。
稱為發明,自然與以往的定位不同。寧夏自治區的鄉鎮民生服務中心定位不僅僅在于單純的支付。既然叫服務中心,它就理應有它的服務職能的體現。毫不夸張的說,它的存在,填補了我國民生領域—直沒有一個專有平臺的空白。
它不僅僅是鄉鎮政務的一次簡單改良或職能調整,而是通過機構的拆分和重組,實現了鄉鎮七站八所的真正合并。
而這一“發明”的劃時代意義還不僅如此。2010年7月9日,寧夏自治區黨委副書記于革勝在中共寧夏回族自治區委員會專題會議上提出,開展鄉鎮民生服務中心規范化試點,是切實轉變鄉鎮職能,加強鄉鎮為民服務工作的創新舉措。寧夏人不僅發明了一個民生服務的載體,更為鄉鎮政務的未來指出了一條可復制之路。
那么,在技術層面,他們是怎么做的呢?
四個一的規范
在寧夏鄉鎮民生服務中心規范化建設的過程中,自治區政府提出了“四個規范”,即:規范名稱、規范標識、規范職能、規范服務;達到“四個一”,即:一個門、一個平臺、一張卡、一本手冊,形成上下貫通,左右連接的統一領導,為民、便民、惠民的全方位服務民生新體系。
四個規范大概都能了解,但“四個一”指的是什么?
自治區財政廳農財局局長劉學軍解釋道,一個門,是最終要確立以鄉鎮民生服務中心為統一服務窗口,理論上不應當再出現可以讓農民去其他部門辦事的基礎。鄉鎮民生服務中心的職能定位總的原則是以強化財政資金監管為主線,以保障民生政策落實為目的。其職責應當包括財政、民政、人社、農經、統計等方面,而且不限于這些方面。而在實際操作中各中心電根據自己的個性化要求,結合當地的實際豐富了它們的服務職能。
一個平臺,是在鄉鎮民生服務中心的職能中統合了幾乎所有的辦事終端,在它的職能范圍之下,應當整合所有民生需要的資料和原有的辦事平臺,達到高度資源整合。它包括兩個方面:第一方面是通過統一鄉鎮民生服務中心辦公軟件系統,將所有業務整合在一個平臺內,實現所有統計數據的信息共享。二是實現縣鄉信息網絡的互聯,將鄉鎮民生服務中心的網絡化納入市縣區的政務網絡建設中來。確保和市縣區相關部門以及政務服務中心的聯網。據劉學軍介紹,現在這一步還沒有做到位,雖然雙方網絡達到了互通,但還沒有一個整體辦公軟件的出臺,相關部門正在加緊制作,預計在不久的將來就可以達到預定的要求。
至于一張卡,即對鄉鎮民生服務中心支付能力的要求。《寧夏自治區人民政府關于開展鄉鎮民生服務中心規范化建設的指導意見》指出,要加大目前向農民發放錢物卡或折的整合力度,實現凡是向農民發放的各類補貼資金通過“一張卡”來完成。同時,要將所有對農民的各類補貼資金項目名稱通過銀行“一張卡”反映出來,讓每一筆打人農民銀行存折的款項清晰明了,方便農民查詢,讓農民明白各類補貼資金的性質,發揮補貼資金的作用,接受農民的監督。據記者了解,為了體現出支付的便捷性,自治區政府最終確定由黃河農村商業銀行作為“一張卡”的發放點,黃河農村商業銀行原為寧夏自治區農村信用社,在設點和群眾基礎上擁有其他銀行不具備的優勢。劉學軍也表示,這是他們能想到的“讓老百姓最便捷的取錢方式”。
至于一本手冊,則是以上這些改變對于農民的集中說明。為了讓農民對以往未出現過的這一新興事物有所了解,自治區政府組織專人編寫了說明手冊,并建立了民生政策公示系統,在所有鄉鎮民生服務中心統一配備了電子公示屏和電子觸摸查詢機,將各類直補資金、強農惠農政策以及涉及農民切身利益的政策信息全部公開,方便群眾查詢了解,接受群眾監督。農民如果在查詢后依舊有疑問,可以直接向工作人員咨詢,并可以拿走幾乎所有惠農政策法規的印刷品。畢竟有些農民還是用不慣觸摸系統,記者在現場目測到的宣傳單就已經超過了五種,這也是鄉鎮民生服務中心服務標準中“高效、便捷、規范、廉潔”的一點體現。
2010年,按照先行試點,逐步推進的要求,自治區確定了五個縣區為試點。王和山廳長表示,“這五個試點確定的時候,我們心里也很緊張,因為在任何方面都不允許我們失敗。”但就在沒有任何借鑒的情況下,在寧夏自治區政府的大力推動下,其結果“可謂非常好”。
鄉鎮的未來
記者曾問過王和山,在完全沒有前車之鑒的情況下,怎么保證一個“摸著石頭過河”的政策得到更大成功的可能?
他的答案非常簡單,做好服務。
這也是鄉鎮民生服務中心名稱的由來。國人自千百年前就明白“得民心者得天下”這一真理,在財帛糧草均充足的情況下,如何使一個初生的改革方案落地得更加順暢,可能很重要的一點就在于民眾對方案的支持程度。在這一角度看來,服務就是最大的力量。
財政部長謝旭人曾經指出,兩基建設是財政工作中的一個重點。但如何建設兩基,寧夏的做法可能給我們開了一個好頭。2010年,財政部社保司孫志筠司長對寧夏做了專題調研,并表示,這是鄉鎮財政改革的一次“創舉”,讓老百姓得到了更多的實惠。寧夏自治區主席王正偉也在聽取關于開展鄉鎮民生服務中心規范化建設有關情況的匯報后親筆批示:“抓緊啟動,把工作落實到位”。
可見,在鄉鎮政府轉型的過程中,服務力始終是確定改變甚至改革成功與否的重要一環,甚至是決定性因素。寧夏也向我們證明了,單純以一個部門為基礎的“擴張型”改變并不能成功,只有從根本上對鄉鎮政府及七站八所進行民生型重組,才有可能成就鄉鎮政府的“未來式”。
而寧夏,正向我們展示著他們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