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的目光盯著那些諸如汽車、電器等耗能大戶節能減排的時候,忘卻電機才是能耗的真正源頭。
“中國電機用量大,耗能高,而如果實現節能則潛力巨大,但往往被忽略且不受到重視。現在財政大力推廣高效節能電機,可以說抓住了節能的‘牛鼻子’,這將推動中國電機工業升級換代。”湘電集團董事長周建雄興奮地說。
“新的財政補貼政策的實施,將提高高效節能電機在中國電機產品市場中的比重,同時將推動高效節能電機消費的增長,改變目前以出口為主的產銷結構。”一位業內人士對記者稱。
引擎啟動
3月19日,國家財政部、發改委聯手在湖南省湘潭市宣布,從3月開始將通過大力度財政補貼等一系列扶持政策,推動高效節能電機在國內市場的應用。一直被西方詬病為“能耗大國”的中國,強有力地啟動了“十二五”節能減排的新引擎。
本次財政補貼的思路是:2011年為高效電機推廣任務是3177萬千萬,占全國國內電機銷售量的比重約30%,其中:低壓高效電機2000萬千瓦、高壓高效電機1000萬千瓦、稀土永磁電機177萬千瓦。這些推廣任務分別由湘潭電機、臥龍電氣、南陽防爆等50家電機生產企業承擔。
財政部副部長張少春在本次會議上強調,推廣高效節能電機,當前要重點抓好以下五項工作:一是加大財政補貼力度,鼓勵用戶大規模采購高效電機,并加快淘汰高耗能的老舊電機。對購買使用低壓高效電機的用戶,根據功率檔次每千瓦分別補貼58元和31元;對購買使用高壓高效電機的用戶,每千瓦時補貼26元;對購買使用稀土永磁電機的用戶,每千瓦時補貼100元。二是嚴格評審制度,新上項目必須全部使用高效電機等節能設備和產品。三是推進節能改造,中央財政采取以獎代補方式,鼓勵通過實施節能技術改造、合同能源管理等項目,推廣應用高效電機。四是加大高效節能電機技術研發和產業化示范。五是完善能效標準,繼續做好電機能效標識和節能認證工作。
對于這次財政大手筆推動高效節能電機的做法,電機行業給予充分的認同和肯定。
業內人士指出,如果我國每年新增的電機及拖動系統均采用高效節能產品,電機系統優化設計,每年可節電上億千瓦時,減排近億噸二氧化碳。“十二五”期間,隨著工業化城鎮化加快推進,消費結構加速升級,鞏固和擴大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沖擊成果一系列政策措施的落實,節能減排壓力將更大,任務將更加艱巨。大力推廣高效節能電機,推進節能減排,完成“十二五”期間單位GDP能耗下降20%的目標,保障國家能源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業界普遍認為,此次財政補貼標準高、操作性強、市場化特征叫顯,最突出之處在于很多產品財政補貼達到了售價的10%甚至更高,具有差價“填平補齊”效應,具備了撬動市場的力度,真正開啟了“十二五”節能減排的新引擎。
電機之殤
變化雖在今日顯現,其源頭卻要上溯幾十年前。中國電機行業一個長期存在的不爭事實是:高效節能電機在中國一直處于別人吃肉,自己喝湯的尷尬局面。
電機一直是困擾和阻礙中國工業發展的難題,這也是業內人士長久以來的傷痛。
我國是電機生產大國,但行業整體競爭力較弱,大部分企業規模小,技術水平低。2010年電機總產量約2.2億千瓦,總產值超過600億元,企業近2400多家,但年產值10億元以上的企業只有11家,85%以上的企業年產值小于3000萬元。大部分企業經濟效益差,特別是近年來,銅、硅鋼片等原材料價格高企,企業舉步維艱,行業發展面臨較大困難。據研究,我國中小型電機60~70%左右的成本為原材料,而國外高效節能電機的原材料只占40%左右。
業內人士指出,中國并不缺乏制造高效電機的技術,不僅不缺乏而且比較成熟,但就是因為制造高效電機的成本比普通電機高20%,從而使其在價格上失去了競爭優勢。其結果是使用者為了節省成本不愿意購買看起來比普通電機貴20%的高效電機;而生產者由于缺乏國內市場的需求,他們要么不生產,要么為國外生產。
為了改變這種局面,2006年國家標準委出臺《中小型三相異步電動機能效限定值及節能評定》,強制在電機上像普通家電一樣貼上能效標識,希望通過消費者的明智選擇提升高效電機的競爭力,意圖“高壓”之下出效率。但現在看來效果并不理想。
2010年6月,國家財政部與發改委將高效節能電機納入節能產品惠民工程,采取財政補貼方式加快推廣應用,發布了2批目錄,共52家生產企業,9497個型號納入推廣目錄。截止目前,推廣工作進展不大,推廣規模較小。導致這種結果的重要原因:一是補貼標準偏低,難以撬動市場。二是沒有形成合力。電機市場競爭十分激烈,主機制造企業一般不愿意將最終用戶信息提供給電機企業上報,對上下游成本傳到也有顧慮。生產企業因為信息收集、市場判斷等原因,對推廣工作多采用觀望態度。生產企業和應用企業推廣積極性不高,推廣工作陷入僵局。
不過有關人士也道出了財政補貼執行中確實存在的問題。“該補貼的落實仍需要國家進一步相關配套政策措施來推廣落實,國家目前在這—方面的力度不夠也是事實。一是標準實行的負責部門尚未明確,另一方面在補貼的實施細化方面也不完善,這是影響標準推廣不甚理想的主要因素。”
如此看來,高效電機在國內應用的“喝湯”局面的造成,并不是因為國內電機市場偏愛喝湯,而是因為落入政策執行力度差強人意與企業片面節省成本沖動共同編織的困境之中。
節能之變
與高效節能空調等節能產品情況類似,現階段高效電機還難以完全依靠市場機制自發推廣應用,客觀上要求發揮政府的職能作用。業內人士指出,對于高效電機的推廣兩部委在機制上積極創新,在財政補貼模式上,有諸多創新之舉,值得特別關注。
比如,這次推廣高效電機財政--補貼后,高效電機價格將基本與普通電機持平,將極大推動高效電機的普及。因為財政補貼完全彌補了高效電機相對傳統電機的成本差額,將其節能屬性免費贈送給用戶,必將引起高效電機市場井噴。
再如,在推廣高效電機上,采取制定準入門檻、公布補貼標準、明確企業兌付的方式,將補貼資金撥付到最終用戶,從而最大限度調動各方面推廣高效電機的積極性,確保今年乃至“十二五”節能減排任務完成。
通過高效電機財政補貼模式的創新,我們可以察覺到節能減排政策的微妙變化。
與“十一五”期間國家主要通過指標約束地方政府不同,“十32”期間國家將更多地直接引導企業。“十二五”期間國家將考慮重點行業、重點企業的節能減排指標,將指標分解到企業頭上去。
這其實意味著國家節能減排思路和方式發生了重大調整。這種變化主要是吸取了“十一五”節能減排的經驗教訓。
“十一五”期間的節能減排主要采取行政手段,即國家將指標分解到地方政府,地方政府再層層分解到企業頭上。這種手段將減排目標責任納入官員政績考核上,以此迫使地方政府積極減排。
長沙理工大學曹小玲教授對記者表示,“十二五”節能減排工作調整思路后,將為地方政府大大松綁。“地方政府從節能減排任務的第一責任承擔者,可能變身為企業節能減排的監管者,這也是政府職能的回歸。”
不過,這種轉變可能短期內實現比較困難。曹小玲認為,最大的障礙在于我國節能減排的市場化手段比較少,市場機制還不夠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