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是農業的命脈,興水利、除水害歷來是治國安邦的大事。但長期以來,小型農田水利設施建設滯后、帶病運行、工程不配套等問題十分突出,農田水利“最后一公里”問題已成為制約農業生產發展的關鍵瓶頸。為從根本上改變小型農田水利落后面貌,全面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山東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農田水利設施建設,持續加大投入力度,不斷健全完善管理機制,特別是2009年財政部、水利部啟動實施小型農田水利重點縣建設以來,全省各級財政、水利部門緊緊抓住這一重要契機,通力協作,重點縣建設進展順利,成果斐然。
多措并舉聚合力
以縣為單位集中支持開展小型農田水利設施建設,是山東省農田水利建設的投入方式的重大改革,既抓住了當前制約農業生產發展的關鍵瓶頸,又有效解決了以往資金投入少、項目零打碎敲的突出問題,實現了由分散投入向集中投入轉變、由面上建設向重點建設轉變、由單項突破向整體推進轉變、由重建輕管向建管并重轉變,對于提高農業抗御自然災害的能力,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具有重要意義。
為全面加強對重點縣建設的組織、領導和管理,山東省群策群力,財政、水利、發改、國土、農業綜合開發、扶貧等部門參與的重點縣建設工作領導小組,專門負責項目建設的領導、組織和協調工作。成立了重點縣建設技術專家指導委員會,具體負責項目建設的技術指導、咨詢論證和效益評價。
各有關市、縣也都按照省里部署要求,層層建立了工作協調機制,并將小型農田水利建設納入政府工作的重要議事日程,形成了主要領導親自抓、分管領導靠上抓、各相關部門齊抓共管的良好工作格局。
集中財力辦大事
充足的資金投入是重點縣建設取得實效的根本保證。山東省努力克服財政收支矛盾突出的困難局面,著力優化支出結構,千方百計籌措資金,逐年加大投入力度,全力保障重點縣建設資金需要。2009年,全省21個重點縣共投入建設資金7.015億元,其中中央財政投入1.69億元,省財政分兩次籌集2.745億元,帶動市,縣財政投入1.69億元,農民投資投勞8900萬元:
2010年,48個重點縣共投入建設資金13.72億元,其中中央財政投入3.9億元,省財政按照與中央投入規模1:1的比例,多方籌集資金3.9億元,全部與中央資金捆綁使用,集中用于重點縣建設,帶動市縣財政投入4.23億元,農民投資投勞1.69億元;201 1年,中央財政已安排3_84億元,省財政年初預算安排5.36億元,資金規模較以往又有大幅增加。
為進一步做大重點縣投入“盤子”,在加大資金投入力度的同時,山東省以重點縣建設為平臺,積極開拓思路,強化資金橫向聯合,努力形成政策和資金合力。從省級層面來看,—方面,對農業綜合開發土地治理項目資金中用于重點縣的部分,由重點縣按照“統一規劃、捆綁使用、集中投入、各司其職、各記其功”的原則,統籌用于重點縣建設,兩年共涉及資金5.37億元;另—方面,充分利用2010年中央調整現代農業生產發展資金使用方向的契機,將現代農業生產發展資金小麥產業相關資金全部用于小型農田水利設施建設,并與重點縣建設通盤考慮,實行立項程序、建設內容、投入標準和管理模式“四統一”。
從市縣層面來看,積極引導各地圍繞縣級農田水利建設規劃,統籌安排各類“涉水”資金,切實加強與糧食高產創建、農村土地綜合整治、千億斤糧食增產計劃等重大項目的有機銜接,進一步形成資金和政策合力,實現了集中財力辦大事。48個重點縣兩年共整合資金16.4億元,達到重點縣建設財政投入的90%,資金規模效益十分顯著。
創新機制促活力
為充分調動基層政府和農民群眾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山東省堅持依靠機制創新激發內在動力,嚴格把好項目事前、事中、事后關口,探索建立了“競爭立項+績效考評+項目驗收+動態管理”的“四位一體”推動機制。
一是嚴格按照‘縣級申報、專家評審、公開陳述、現場打分、當場亮分、全省公示”的程序,公開擇優確定重點縣。二是研究制定了重點縣省級績效考評和項目驗收工作方案,進一步細化評驗要求、程序和打分標準,明確各環節、各部位的工作職責。三是切實加大重點縣建設日常督查力度,實現了對項目和資金的全程動態監管。為最大限度地發揮重點縣建設效益,山東省打破“一評定乾坤”的傳統項目管理模式,將重點縣績效考評和項目驗收結果與重點縣資格、資金分配掛鉤,實行動態管理,做到項目一年一考評,資格一年一確定,資金一年一調整,獎懲一年一落實,有效解決干好干壞一個樣的問題。
這種“四位一體”推動機制的建立,充分調動了各地開展好項目建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增強了工作壓力和動力,也大大提高了省級管理效率,確保了項目實施成效。
“小農水”建出“大效益”
隨著重點縣建設的深入推進,一大批工程設施相繼建成并投入使用,項目區農業綜合生產能力、防災減災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大幅提升,取得了農業得發展、農民獲收益、政府贏民心的顯著效果。重點縣數量占全省農業縣總數的37.8%;耕地面積達到294萬公頃,占全省的49.8%;糧食總產量達到2372萬噸,占全省的65.6%,充分體現了重點縣建設“穩糧、增收、強基礎、重民生”的總體目標要求,為成功應對去年九月以來全省秋冬春三季連旱、切實保障糧食生產安全做出了突出貢獻。
小型農田水利設施明顯改善。兩年多來,全省重點縣項目區共新建、改造渠系建筑物4.82萬座,機井、塘壩及小型集雨工程1.03萬處,鋪設輸水管道1.17萬公里,新增恢復改善灌溉面積434萬畝,增加蓄提引水能力4.2億立方米,農業生產灌溉條件得到明顯改善,農田水利基礎設施水平大幅提高,許多昔日靠天吃飯的“望天田”一舉變成旱澇保收的高產穩產田,項目區面貌煥然一新,農田水利建設真正駛入了高層次跨越、高標準發展的“快車道”。
去年9月份以來,山東省降水明顯減少,農田失墑嚴重,旱情持續發展,農業生產和農民生活受到嚴重影響,而在48個重點縣項目區,由于設施完善、管網健全、灌排通暢,農田全部澆上了“及時水”、“救命水”,春季農業生產幾乎未受影響。
“開源與節流并重”,通過大力推行節水技術及配套設施,改變了以往大水漫灌的粗放式用水模式,減少了灌溉水深層滲漏,控制了區域地下水的無序開采,使有限的水資源得到充分利用,對于抗旱保苗和農業生產意義十分重大。
農田灌溉成本也明顯降低。通過開展小農水重點縣建設,項目區農民實現了“省水、省電、省錢、省心”的良好效果,生產投入大幅減少,勞動效率大大提高,有效調動了農民搶農時、保春灌的積極性。
兩年的時間里,山東“小農水”建設已經取得了顯著效果。山東省不僅集中財力成就了“小農水”,更是建設出了山東農業的“大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