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核電余震
突如其來的日本核危機,使得中國的核電發展問題又重回到原點——核電是否安全,該不該發展核電,既定的核電計劃是否過于冒進?
3月16日,國務院常務會議作出決定,全面審查在建核電站,不符合安全標準的立即停止建設;抓緊編制核安全規劃,并要求調整完善核電發展中長期規劃;在核安全規劃批準前,暫停審批核電項目,包括已開展前期工作的項目。
記者采訪發現,除了28個在建核電工程仍在追趕進度外,席卷全國的“核電躍進”并未駐足。
在多重背景之下,中國核電政策從“適度利用”轉變為“積極發展”,再轉變為“高效發展”。多位分析人士強調,雖然接下來發展核電的態度會更加謹慎,但從中長期看,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加快發展核電仍是決策者的上佳選擇。
鐵路體制改革下一步
最近,隨著劉志軍因為腐敗問題接受調查,關于鐵路體制改革的話題再次升溫。一些評論人士認為,劉志軍就任部長之后擱置了鐵路改革議程,劉志軍的去職應該是鐵路改革的新契機。不過,如果對鐵路改革的復雜性缺乏應有認識、對鐵路改革的思路缺乏深入討論、對鐵路改革的推進缺乏堅強魄力,鐵道部的人事更迭并不一定導致鐵路體制的實質性改革。
最重要的是,不管哪種模式,都必須遵循一些共同的原則:政企分開,引入競爭,開放投資,放松管制。
改革進程就會按照自己的邏輯和自身規律進行下去。政府需要做的是在基本監管上下功夫,如保障互聯互通,保障運輸安全,管制壟斷性價格,等等。
電價超收之謎
記者對諸多用戶進行了抽樣采訪,兼顧了不同經濟發展水平的多個地區。結果顯示,工商企業,特別是中小型商業企業,用電的實際價格普遍高于國家發改委及地方發改委公布的目錄電價。
造成上述局面的原因,首先與中國的電價制度有關。中國電價制度分為兩大類一一單一制電價和兩部制電價。盡管各省銷售電價均由國家發改委核準后公布,但目錄電價中,各地電價情況仍千差萬別。除了用電類型不盡相同,有些省份直接公布了峰谷分時電價,有些省市則只公布了平段電價。
在很多電力業內人士看來,關鍵在于目前中國的電網企業仍然在依靠傳統的“吃差價”來獲得盈利。差價指的是需求側銷售電價和上網電價之間的差值。
科級腐敗加劇
根據公開資料,南方周末記者發現,自2001年始,10年里出現在媒體視野中涉案上千萬的貪腐案例,科級(及以下)官員至少有17個,6個涉案金額近億元或上億元。這顯然不是全部,最高人民法院一位負責職務犯罪的法官說,“很多案件沒公開”。
值得注意的動向是,官方比以往更重視“小官巨貪”現象,科級腐敗成為重點打擊目標。中國最小的官員正在最近因為“拒腐”或“貪腐”而受到遠超其官位的關注。
反腐敗專家、中央黨校教授林吉吉認為,科級官員最接近基層,而大批的項目投資最后都落實到基層,他們是直接的經手人和掌管人,“由于這個級別的官員人數眾多,(貪腐)一旦擴展開來將危害極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