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營業稅的改革廣為關注,隨著增值稅全面轉型,一部分利益群體要求營業稅稅制改革的呼聲加大。對于營業稅改革的方向,理論界主要有三種觀點:較為極端的觀點是取消營業稅,對原有營業稅納稅人征收增值稅;中庸的觀點是,縮小營業稅征收范圍,同時擴大增值稅的征收范圍,對大多數第三產業中的行業改征增值稅;還有一種當下即可實施的改革是,降低營業稅稅率,減輕第三產業企業負擔。
為此,站在地方稅務部門的角度,從營業稅稅制現狀、現行征管和有利于地方經濟稅源等角度談一點我們的看法。
作用重要
現行營業稅稅制是國家根據1994年實施的分稅制財稅管理體制的要求,結合我國當時的社會、經濟發展狀況,對舊的營業稅稅制進行修改的基礎上制定的。新的營業稅稅制運行15年來,在聚集地方及中央財政資金、調控經濟和引導資源優化配置等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同時也保障了我國分稅制財稅管理體制改革的順利實施,總體上說是成功的。
這里,德陽地稅有一組統計數據有很強的說服力。(見下表)
這充分說明了營業稅在我國稅制結構和分稅制管理體制中占據重要的位置已成為不爭的事實,同時也是構成我國目前的稅制結構和現行分稅制財稅管理體制必不可少的重要組成內容。
從營業稅征收管理的現狀來看。一是以全額征稅的行業征管情況較好。金融保險業、郵電通信業由于行業本身自律性高,且征收政策界限明確,核算清楚,賬目健全,所以征管情況較好。對房地產銷售、土地使用權轉讓、建筑安裝工程和勞務公司等情形,從2003年1月1日起實行差額確定營業額的計稅辦法,在征管工作中很多扣除額要主管稅務機關來確認,具體征管過程中標準很難統一,難免造成新的稅負不公。而娛樂業和服務業中的絕大部份行業(如飲食和住宿等),大多帳務核算不健全,還是以發票管稅和定期定額相結合的方式進行征收管理和稅源控制。
二是稅率級距過大,與征管實際脫節。現行營業稅稅率設置3%、5%和20%三檔稅率,目的是體現營業稅對國民經濟的調控作用。但筆者認為,營業稅要真正發揮調控國民經濟應有的作用,既要在稅率的設計上體現對不同行業、不同行為的稅率高低差別,同時又要在征管上確保政策的貫徹實施。也即是說,稅率差別過小,不能體現稅收杠桿作用,反之,稅率差別過大,容易造成稅制與征管操作脫節,也會抑制稅收調控經濟的作用。比如從目前實行20%高稅率的娛樂業的征管情況來看,營業稅對娛樂業的抑制作用并不明顯。
緩改增值稅
將目前屬于營業稅征收范圍的行業轉為增值稅的改革,我們認為暫不可行。
一是對營業稅應稅勞務(或商品)實行差額征稅的條件并不成熟。營業稅由“全額征稅”向“差額征稅”的政策轉變,使營業稅喪失其固有的“征稅簡便且高效”的屬性,不僅難以實現避免重復征稅而合理稅負的稅改意圖,弱化了營業稅和地方稅的地位,而且將增加稅務機關管理難度、加大稅收成本。相對增值稅就增值額征稅而言,營業稅的基本屬性是對勞務(或商品)流轉全額征稅,征稅簡便、高效,且征收成本低。
財稅[2003]16號文第三點規定,對房地產銷售、土地使用權轉讓、建筑安裝工程等情形,從2003年1月1日起實行差額確定營業額的計稅辦法。盡管差額確定營業額可避免對同一勞務(或商品)重復征稅而達到合理稅負的目的,但以目前征管的條件,對營業稅應稅勞務(或商品)實行差額征稅的條件并不成熟。
二是難以實現避免重復征稅而合理稅負的立法意圖。要實行差額征稅,納稅人會計核算以及稅務管理上必須具備一定條件。以增值稅為例,實行抵扣進項稅額繳稅的納稅人必須是賬冊健全、核算規范且生產經營必須達到一定規模、經主管稅務機關審核符合條件的才能批準成為一般納稅人。此外,稅務管理上還必須建立一整套規范的制度與之配套來維持其運行。而事實上,由于會計核算及稅務管理不夠完善等原因,目前稅務管理上對小規模納稅人還是采取按貨物流轉全額征收增值稅的辦法。
因此,以目前的稅收征管條件,即使營業稅稅制設計上實行差額征稅,但實際征管中恐怕也難真正做到差額征稅,難以實現避免重復征稅而合理稅負的稅制立法意圖。對個體經營或帳務核算不健全的企業,其營業稅征管絕大部分只能實行定期定額管理。就此而言,改為增值稅后也就是增加幾個增值稅稅率而已。
按現行營業稅的九大行業(按稅目)分類,我們認為除交通運輸業(因有“公路內河貨物運輸發票稅控系統”作支持)外,其余大多數行業都暫不適宜增值稅擴圍。
由于我國目前的金融體制不夠完善、現金交易過多、假發票泛濫等不利因素的影響,勢必加大征管難度。服務業、娛樂業和文化體育業等行業不能準確計算每個環節的增值額。與此同時,在增值稅的發票管理中這些行業中的大多數企業都不具備一般納稅人條件,使用增值稅專用發票的風險較大。以餐飲行業為例,企業采購蔬菜、水產和調料等不是每一筆業務都會取得農副產品發票的,如何計算抵扣額?而國家限制發展的酒吧、網吧、卡拉0K等娛樂場所不能通過提高稅率的手段加以限制,勢必還要配套消費稅的改革。所以,若急于全面擴圍改革,目前沒有多大的優勢而言。
地方稅源影響
改革營業稅為增值稅,可能對地方經濟稅源造成的不利影響。
首先從結構上看,四川“5.12”特大地震使德陽的工業企業遭受重創,隨著企業財產損失和災后重建稅收優惠政策的逐步落實,企業所得稅和個人所得稅兩個稅種的收入明顯下降,而營業稅占地稅收入的比重將顯著提高。2007年營業稅占地方各稅收入比例為25.55%,2008年為33.59%,2009年1至7月為36.32%。隨著災后重建進度的加快、房地產市場的逐步回暖、寬松的貨幣政策得以繼續執行等利好政策的推動,必將使建筑業營業稅、銷售不動產營業稅和金融保險營業稅等成為地方稅收入的主要增長因素,若營業稅轉型勢必影響地方稅稅源的發展。
其次從總量上看,德陽全市2007年營業稅入庫為74938萬元;在遭受特大地震災害的2008年仍保持了增長,全年入庫76123萬元,同比增長1.58%;2009年營業稅收入則有更大幅的增加,截止7月底,共入庫69795萬元,同比增長43.76%。營業稅項目中的建筑業、交通運輸業、金融保險業、服務業和銷售不動產等行業均全面快速增長,其中因災后恢復重建的投資拉動為先導,使建筑業營業稅增長幅度最大,共入庫23451萬元,同比增長112.13%,其次是銷售不動產營業稅入庫15815萬元,同比增長31.67%。如果營業稅轉型,將使地方稅稅源每年直接減少10億元以上。營業稅作為三大流傳稅之一,其改革必然還要涉及公共政策的理論和實踐,大則涉及到地方政府的財權與事權匹配,小則涉及國稅和地稅機關的機構協調問題等。
同時,增值稅轉型(生產型改消費型)在今年才全面完成,也由于上述分析中存在的具體原因和問題,若急于把營業稅全部納入增值稅的擴圍范疇,時機尚不夠成熟。我們比較贊同漸進式地改革,逐步縮小營業稅征收范圍,同時擴大增值稅的征收范圍。也可以先在部分省市試點,成熟后再逐步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