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百年前,牛頓發現,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其實他少發現了一點,不僅實際中存在的力,就是現實事物的一點改變,都需要付出其“成本力”。《孫子兵法》中說行軍無非天時地利人和,三者具備,則立于不敗之地。這就是打仗的“成本力”。而對于鄉鎮民生服務中心來說,改革成功的成本力,指的是在“人和”先導中的人權、事權、財權三權變更中的巧妙設計。
具體如何,請待我慢慢道來。
機構整合力
許多財政人最好奇寧夏鄉鎮民生服務中心的一點是,他們是如何把如此之多的機構整合到一起的。
其實很簡單。和以往的一些所謂“民生服務站”一這個名稱并不重要,許多省份雷同甚至相同的名稱背后都是完全不同的設計一不同的是,寧夏的鄉鎮民生服務中心涉及的職能明顯是一個“大支付所”。它統合的部門包括財政、農經、民政、社保、統計五大方面,暫且不論在寧夏的特殊地理環境中沒有發現林業所,在剩下的這些鄉鎮派駐機構中,寧夏選擇的都是“純支付”型站所。這就避免了一些除了支付能力還存在相對管理能力的一些機構的反對。
所以,一開始定位的重要性就逐漸體現出來。鄉鎮民生服務中心并沒有實際意義上的任何管理權限,不會,也不可能對鄉鎮其他站所及鄉鎮政府一級的管理能力造成任何損害,這也是寧夏自治區財政廳廳長王和山在與記者的談話中一再強調的一點。鄉鎮服務中心現在和以后都不會涉及任何管理層面的工作,它只是,也只能是一個鄉鎮統合型支付機構。加上財政部門在工作中的首先表態一首先將財政所合并至民生服務中心中,才得到各個系統的大力支持。
人力分散法則
那么,即使涉及的站所不多,也是實實在在的讓這些站所“傷筋動骨”了一把。這些撤兵下來的人員將何去何從,這是一個問題。
這是一個大問題!
寧夏建立鄉鎮民生服務中心的初衷雖然很好,但也無可避免的遇到了人事變更的這一道坎兒。將原有人員并至服務中心顯然不可能,第一,在建立鄉鎮民生服務中心之初,條例中就規定了每個鄉鎮民生服務中心配備人員都極其有限,不可能對所有被合并站所實行完全包容,人力不允許尚且不論,據了解,在鄉鎮各站所派駐的基層干部一般年齡都偏大,也無法適應合并以后的高度電子化辦公。第二,如果可以將原有站所的人員并入鄉鎮民生服務中心,也會面臨原有人員各自為戰的局面,不符合服務中心“—人一崗,—人多能”的職務要求。
那么怎么解決?寧夏開出的藥方是:全部撤換,由“大學生村官”擔當一線服務人員,由鄉鎮政府“一把手”來兼任管理人員。不偏不向所帶來的好處當然是讓幾乎所有的工作人員都掌握了其應有的技能,而且符合現有公務員條例中“新公務員需要有基層鍛煉經驗”的說法。再說,這些大學生村官基本上都具備電子化辦公能力,即使與現有工作稍有差距,也可以通過培訓來彌補。
但被撤并的人員,寧夏還是基本上都按照以往的“慣例”讓他們分散到各級相應機構中去了。這就存在一個問題。我們知道無論哪一級機構,都是“一個蘿卜一個坑”,雖然鄉鎮七站八所人員不多,但分散出來難免會有超編現象。但這也是不得已而為之,為了鄉鎮民生服務中心今后更好的發展,會盡力顧及到各方面的利益平衡,在現階段制約下還真的沒有更多更好的方法。
把支付做到最好
在建立鄉鎮民生服務中心的第一步,自治區政府就決定,統一開發鄉鎮民生服務軟件系統。綜合反映農戶數、人口結構、農民收入、糧食種植面積、低保社保人數、農資綜合補貼等一系列民生數據,實現各部門(現在已經沒有“各”部門一說了)信息共享。這一決定在初期辦公中起到了相當大的作用。辦公的核心就是數據庫,交出數據庫約等于交出了辦公室的鑰匙。
那么鄉鎮民生服務中心是否就是對其他部門“奪權”的行為?經過實地考察,記者發現并非如此。
鄉鎮民生服務中心的全部職能有兩個:申報職能和支付職能。我們發現,雖然中心的職能包括了支付,但它并沒有對支付款項的任何審批和審查權利。這些權利依然集中在縣一級相對應的辦公機構中,而且今后也不會對這些權利有所涉及。它的管理體制,也是實行鄉鎮人民政府和縣(市、區)財政部門雙重領導和管理為主。至于以財政部門為主導,也是看到了財政部門對支付工作的多年經驗。另外,所有支付款項都由國庫集中支付,也是財政部門無法脫離民生服務中心工作的原因之一。
財權遠沒下放
據了解,為了避免鄉鎮民生服務中心對其他部門職能的侵入,現有的財務流程是縣市一級財政先將款項撥付到縣級各機構局,然后各機構局再根據鄉鎮民生服務中心的申報材料進行審查,審查通過后各機構局將款項撥付到鄉鎮民生服務中心,再由鄉鎮民生服務中心通過統一支付平臺一他們叫做“一張卡”,即通過一個賬戶統一所有民生支付款項一來發放到農民手中。
但這就存在一個問題,在這種操作中,鄉鎮民生服務中心雖然沒有財權之說,但資金卻在各局之間空轉了一圈。而且由于審查機制的問題,截留資金的情況也存在。寧夏也在探討,是否可以通過國庫,直接向鄉鎮民生服務中心撥付一筆以往應當撥付給各局的款項,然后各局審查能力不變,直接將審查結果提供給鄉鎮民生服務中心,鄉鎮民生服務中心接到農民申報后,就可以及時向申報者支付款項。在最理想的模型設計中,可以達到立刻支付的程度。但鄉鎮民生服務中心依然沒有財權,財權仍舊把握在上一級手中。
機構專業化
最近很流行一個詞叫外包。作為服務性第三產業,外包行業的規模正在逐年加大。作為鄉鎮民生服務中心,似乎也可以視為縣一級機構在支付職能上的“外包”舉措。
自古以來專業為王,專則精。鄉鎮民生服務中心的核心思想在于把民生支付中的農村民生支付能力做到極致。以現在來看,已經初具雛形。鑒于以往歷次鄉鎮機構改革的經驗與教訓,寧夏發現,貪多嚼不爛是顛撲不破的教訓。寧夏自治區財政廳廳長王和山也表示,所謂鄉鎮民生服務中心,它不會代替任何現有機構的管理職能,它所做的僅僅是把現在鄉鎮中只有支付職能的一些機構整合而已。至于其他機構,他們擁有自己的管理權限,“我們從未想過也不可能去干涉他們的管理權利”。
“我們所做的,只是把支付這個最簡單的事情做到最好”。
止于至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