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到最后,這位老實巴交的農民大哥也不肯在相機前面多呆一秒鐘或者多看一眼。常年的農村生活讓他在樸實中有一種對鏡頭天生的疏遠感,但就是這些隨處可見但從未露面的人們,支撐起我國巨大的糧食儲備和生活之本。正如寧夏自治區財政廳廳長王和山所說,為我們的人民,尤其是這些農民服務,天經地義。
只要方便
差不多一年前,張志武發現門口多了一塊叫鄉鎮民生服務中心的牌子。再然后,他熟悉了許多年的七站八所,就悄無聲息的消失了幾個。
“大衙門?!边@位農民大哥身上帶著那種田間地頭特有的幽默感?!耙郧澳敲炊?,哎呀,叫什么名字都說不上來了,要個錢這個費勁啊?!彼恢毕氩幻靼?,為啥本來就是自己應得的錢,還要讓自己在大太陽底下轉來轉去的。“人家有錢人有車費,我們費車?!彼f,自行車這東西雖不費油,但騎來騎去的,也夠累的。
“一天到晚,要回來十五塊錢,老婆會不給做飯的。”他大笑,卻也的確如此。以往“衙門口”多,款項也多,少則幾塊錢,多則千八百。千八百的對于一個農戶家庭來說無異于天上掉下來個大餡餅,但提到幾塊錢,張志武就開始嘬牙花子,取吧,好像也不怎么值當,不取吧,政府發了錢,幾塊錢也是錢。
最終,張志武還是蹬上自己熟悉的“大二八”,冒著腰酸腿疼和晚上沒飯吃的危險出發了。從這個角度來說,現在只需要跑一個門口,恰巧的是這門還就設在了離家不遠的地方,對張志武來說就算晚飯有著落了。
可惜,還是有點兒迷糊。
你到底發的是啥
農民最怕術語。
這句話在現在來說基本上已經成了真理。不僅農民怕術語,就算消息比較靈通的城市居民,你給他一張支付款項明細表,他也未必就能明白上面每條都是個啥意思。
記者見到張志武的時候,他正拿著自己的存折在柜臺前面問前兩天發的十五塊錢是干啥的。還有人問自治區的通知上明明寫了“一張卡”,為什么發到農民手里的卻是存折?其實這是農民們自己的要求???,小小一張,還帶什么磁的,刮不得碰不得,干農活踩一腳,就得拿到鎮上去補辦,嬌貴的很,農民不喜歡。另外卡上永遠都是一排數字,發了啥錢,不知道,發了多少,不知道,雖然當時會打印出個小紙條,但紙條上一排的英文,看著更像天書。還是存折好,啥時候發了多少錢,寫的清清楚楚。
但存折也有存折的不好。雖然寫明白發了多少錢,但這錢是哪兒來的,誰也不知道??粗嬲凵辖裉煳鍓K明天—百二,心里是滿高興的,但對照發的補貼明細表,還真有些摸不著頭腦。張志武說,能把發的是啥錢寫在存折上,是農民們現在最希望的事兒。
最好打印出來,如果寫上的話別連筆,哪怕簡寫呢,也行。張志武撓頭。
大號鄉鎮的小中心
撤鄉并鎮,一直是我國這些年改革的一道程序。以張志武所在的勝利鄉為例,家住鎮中心的倒還好說,住的比較遠的恐怕來到民生服務中心,這一來一回就要大半天時間。加之鄉鎮道路并不好走,公交車又不多,如果家里再有個孤寡老人,取錢的路對他們來說還真不是那么好走。
張志武說,好在哪個村兒都有好人,幫著送個申報表,取個錢還是沒什么大問題的。但好人再好也不是雷鋒,隔三差五麻煩人家,心里也過意不去,最近村委會說可以商量個時間大伙把表格什么的送到村委會,由村上派人統一送到民生服務中心。由于是剛聽說有這么個事兒,“說是試行,我這腿腳好的也趕不上。”他表示,他還沒去村委會送過什么資料。不過據他感覺,說是民生服務中心嘛,就應該越便捷越好?!跋窠辉捹M一樣才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