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物價飛漲的今天,重談民生問題,無形中平添了幾許現實意義,盡管這個話題已不再新鮮。
實際上,為民而“生”的寧夏鄉鎮民生服務中心已經“悄然”運行一年多了’其突然的熱度大增源于全國“兩會”期間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李克強同志的高度贊賞。
的確,寧夏的這一民生“發明”有著多重的現實意義。—方面為鄉鎮財政體制改革開辟了新途徑;另—方面也為行政體制改革開創了新模式。當然,所有的目標都指向一個一民生。最重要的現實意義則是:寧夏,讓高層再三強調的和紅頭文件聚焦的民生有了落地的專門載體。
和許多地方集中辦公、民政主導、設立專員等象征意義較大的民生服務中心不同,寧夏做的是傷筋動骨型的大手術,目的不僅是治標,更要治本。
在縱向上,建立民生資金的直通車,避免資金截留,加快流通速度;在橫向上,整合鄉鎮職能機構,優化重組,全力集中于民生。可以說,寧夏模式是一次全方位、立體化的改革。從某種意義上,也可以說是一次鄉鎮政治、財政、民生的大革命。
自己的財政所 率先拆了,演變為民生服務的主導者和服務者。
其它系統的七站八所 隨后撤了'轉化成履行民生業務的服務者。
部門間的分化組合,權力問的轉讓承接,難免會觸及一些部門和一些人的切身利益,這在任何改革中都在所難免。
當然,作為尚在襁褓中的新生事物,寧夏開創的民生服務中心從一開始就面臨挑戰,其成長和成熟還有很多路要走,還有很困難和障礙需要克服,但前途無疑是光明的。
因為,“民為貴”的使命不會改變,為民服務的信念不會改變,為政府機構改革和職能轉變探路的決心不會改變。
這,也正是當初寧夏執政理財者設計鄉鎮民生服務中心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