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恐怕難以忘記這樣的鏡頭:30英尺高的巨浪如憤怒的野獸奔騰上岸,汽車、船只乃至整幢房屋在混濁的泥水中翻滾。日本地震造成的災難讓世界為之動容,而災后重建成本也是一個大難題,粗略估計所需數千億美元的重建費用將成為第二波巨浪,打向原已處于窘境的日本財政。
逆境能否讓這個國家煥發出勇氣?面對大災的拷問,日本決策層的選擇或許將成為日本財政重生的關鍵。
繼續發債能否可行?
根據日本財務省2月10日發布的統計數據,截至2010年12月底,日本政府債務余額已高達919萬億日元,人均債務負擔已增至721萬日元;同時預計在今年4月1日開始的財年中,政府債務還將增長5.8%,達到創紀錄的997.7萬億日元,占GDP的比例達到226%。
國債過重的潛在風險揮之不去,大災當前,再一次考驗著日本政府應對危機的能力。
地震之后,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近日預測,日本公共債務相對于GDP的比例到2012年和2016年將分別達到232%和277%,日本將成為發達國家歷史上財政狀況最惡化的國家。
國債對GDP的比例超兩倍,乃發達國中最高,更為駭人的是日本政府已連續三年發債集資額度超過稅收。業內分析人士指出,只要略有加息,日本所有稅收將要全部耗用于付息。
此外,人口老化令財政壓力上升,一方面福利開支上升,另一方面稅收及儲蓄減少,這無疑成為日本以及歐洲發達國家目前面臨的最頭疼的問題。災前,債臺高筑的日本已遭主權信用評級下調,政府相應推出了減債方案,其中包括削減基建開支等項目。但在災后,即使重建不增債負,亦絕無可能如災前實行減負計劃。這表示財政失衡將日甚而無法解救,令爆發財政危機的機率上升。既然日本政府無法依靠繼續發債融資,那么調整財政支出結構、縮減政府開支恐怕勢在必行。然而就在本月5日,日本國家戰略大臣玄葉光一郎發言稱,如果支出削減規模不夠大,國家將仍考慮發債為追加預算融資。
選擇加稅或可考慮
由于日本國債負擔及財政赤字過高,因此重發國債的空間不多,業內分析人士及學者們更看好通過加稅等開源節流措施來為重建籌措必要資金。日本政府早在災前即有加稅計劃,特別是提高目前僅為5%的銷售稅率,還有很大上升空間,消費稅每提高一個點,日本政府有望多拿到2.5萬億稅收。但之前一直因為民間反對,加稅方案遲遲未能推進。現因重建所需或有轉機,近期日本民意調查中也顯示逾六成人民同意以加稅來資助重建。以加稅代發債既有助減輕重建的國債負擔,且又有收緊作用,可對沖災情帶來的漲價壓力。
以加稅資助重建構思不錯,明顯是較優的選擇,但目前還未能確定要花多少財政開支于重建,也不確定稅負上升對家庭財務的影響。明治大學國際合作政策研究所所長關山健最近指出,日本災區的各種稅收會被減免,從而導致財政惡化,并在中期拉高國債利率和通脹率。關山健認為,作為緊急救災重建對策,今年日本政府動用財政和金融手段,在可控范圍內,發行一定數量的赤字國債仍是可以的。但考慮到必須遏制財政赤字規模并為社會減負,日本政府應該從明年開始研究引入“復興稅”,為災區重建籌集資金。
鋌而走險靠印鈔
從傳統意義上講,遭遇自然災害的國家通常有三種辦法為復蘇提供資金:削減其它支出、增加財政收入、或者擴大印鈔數量。部分業內分析人士指出,日本政府在懸崖上走鋼絲,正鋌而走險地采取第三種辦法。
英國《金融時報》評論員近日聯合撰寫的短評中指出,由于基準隔夜利率幾乎為零,日本央行(BOJ)無法像新西蘭在2月份基督城地震發生后所做的那樣降息。相反,日本央行正提供充足的流動性,以維持這一利率:截止到3月9日,日本央行共注入約21.8萬億日元(合2650億美元),相當于其資產負債規模的11%。在貸款損失數額確定之前,這應該能夠保證企業和銀行的交易。此外,日本央行正將其資產購買計劃的規模擴大一倍至10萬億日元,以抑制中長期利率。
隨著要求日本央行通過印鈔來為賑災和災后重建提供資金的呼聲越來越高,促使日本央行進一步放寬貨幣政策的主因可能來自政治,而非市場。據英國路透社3月31日電,日本央行總裁白川方明幾乎每天都被招至議會,被議員們質問在日本遭受史上最嚴重的一場災難之時,央行為何拒絕直接承購公債。
日本經濟新聞4月5日披露一份政府擬定的立法草案,也使壓力增大。草案中有關使用特別債券幫助為重建融資的設想,可能為日本央行通過購買這些債券將債務貨幣化鋪平道路。
予此同時,日本政府宣布追加約10萬億日元的中央財政預算,償還國債的預算支出與日本央行釋放的資金總量是如此接近,盡管這只是一個巧合,但它或許證實了評論員們的猜測:日本將通過赤字貨幣化走出當前的困境。
動用外匯儲備另謀出路
原本已入不敷出的日本財政難以依靠繼續發債來緩解重建壓力,那么日本究竟應該怎么辦呢?值得慶幸的是,日本手頭擁有流動性資產這樣的“戰時基金”:多年來日本政府一直在小心地累積以美國國債為主的外匯儲備。研究人員統計,目前這部分資產總價值已逾1萬億美元,接近日本GDP的20%。在接下來的重建過程中,政府動用一部分外匯儲備,似乎合情合理。
然而,這樣的做法也同樣面臨著矛盾。因為政府累積流動性資產,一方面是為了應對不可預測的緊急事件,比如此次日本地震;但另一方面,更有可能的原因是,央行購買美元是為了遏制本幣升值。如果日本的確基于擔心日元升值的考慮,而大量擴充外匯儲備,那么日本政府可能也會出于同樣的原因,而對出售外匯儲備而感到擔憂。
美國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高級研究員卡門·萊因哈特和美國企業研究所(AmerieanEnterprise Institute)常駐學者文森特·萊因哈特最近在其一項研究報告中提出,考慮到通過擴大政府赤字或預算外重建機構的方式為災后財政支出融資存在較大的危險性,日本應該盡快出售部分外匯儲備。
報告還建議,鑒于日本脆弱的財務狀況以及經濟萎縮的風險,出售流動性外匯儲備是促進復蘇的一種明智之舉。重建將提振支出,這能夠抵消潛在的日元升值影響。減少對債務的依賴,亦將消除日本家庭和全球投資者的疑慮。日本明智地累積了外匯儲備,以備不時之需,而現在這一時刻已經到來,日本政府應迅速采取行動做出回應。
無論日本政府選擇何種方式為災后重建籌得必要的資金,面對震后第一周內就已憑空蒸發了6100億美元的日本股市,當前首當其沖的或許是通過各種途徑穩定反應過度的市場。日本經濟財政大臣與謝野馨(Kaoru Yosano)表示,由于重建支出會為產出提供支撐,此次地震和海嘯對日本經濟增長不會有太大影響,日本經濟增速甚至有可能高于預期水平。同時,日本首相菅直人(Naoto Kan)表示,將雙管齊下,在為重建提供充足資金的同時,保證財政狀況盡可能穩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