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3月27日早,中央電視臺關注西部學生“小餐桌”的一條新聞,觸動了國人的良知,更讓公眾反思現有的體制和政策。
記者從相關人士處了解到,財政部部長謝旭人在看過新聞報道后非常震驚,與教科文司司長趙路及相關處室工作人員對此次“被”擺上桌面的“一補”問題展開了重點討論。謝旭人要求教科文司立即展開調研,迅速徹查資金落實情況與目前存在的阻礙。“究竟是資金不足,還是結構存在問題?”謝旭人拋出了懸在所有與他同時收看這條新聞的中國百姓們心中那個大大的問號。
財政部為此展開了一次緊急行動。
真相究竟如何?資金是否存在缺口?落實的阻礙到底在哪?財政部門是否會在近期醞釀出臺新政策?“被”擺上桌面的“一補”是否會進一步改革完善?記者與此同時探訪了多位管理層人士。
“一補”≠“營養餐”
據業內人士介紹,中央自2001年便已開始逐步實行“兩免一補”政策,由中央財政負責免除教科書經費,地方財政負責免除雜費,而其中的“一補”政策是指為寄宿生提供的生活補助,由中央與地方共同負責。目前現行標準為小學生每人每天3塊錢,一年總合為750塊錢,初巾生每人每天4塊錢,一年總合為1000塊錢。
“這個標準是在去年剛剛提升過的。”一位業內人士對記者說,語氣中流露出對“一補”標準的肯定之意,“‘一補’資金是按照東部發達省份由地方全額負責,中西部欠發達地區按照中央拿50%,地方拿50%的比例分擔。”
該人士對記者反復重申,財政部并沒有針對中小學生小餐桌單獨設立任何專項資金,而與此最相關的一項補助就是“一補”政策。除此之外,個別省份近年來也有開展“營養餐”工程,但資金來源于地方,中央并未設立專項補助。至于現有的“一補”資金,中央并沒有明確規定,其中有多少要用于改善學生飲食水平,也沒有特別聲明這筆資金的使用范圍。
“‘兩免一補’政策已實行多年,我認為是近些年來在教育領域里取得最大成果的一項政策,保證了沒有一個孩子失學,這也是‘兩免一補’政策的初衷,可以說,方向是正確的,效果也是明顯的。”該人士明確表示。
“餐桌”問題出在哪
“根據中國現有水平,中西部欠發達地區的小學生每年拿到750塊錢的生活補助,從當地物價和人均消費水平整體衡量,是一個比較合理的標準,如果資金能夠真正落實到改善學生生活水平上,應該說資金的量是足夠的。”不少業內人士均十分肯定地對記者說。
由于目前中央與西部省份按照1:1的比例承擔“一補”經費,中央資金直接劃撥到省級,再由省依照不同標準逐級補貼到地方。財力匱乏的縣鄉政府能否拿出相應的資金?這又是否會重演“普九”中債務悲劇?對此,業內人士對記者表示,之前的多次調研顯示,“一補”經費絕大部分是由中央和省級承擔的,而分攤到縣鄉級的比例很少,因此不會加重地方財政負擔。
一位業內人士也坦言道:“中小學生營養餐供應上的確在近幾年出現了一些問題,例如之前出現了供應過期牛奶,又例如出現扁豆沒有炒熟,引起食物中毒等等。這屬于個別現象,不能一概而論否定了‘一補’政策,更不能不明真相就認為資金一定存在缺口。從財政的角度出發,我認為,第一,現行的補助標準是合理的,資金投入量應該是足夠的;第二,目前‘一補’主要由中央和省級財政提供補助,加重縣鄉負擔的說法恐怕很難成立。至于為什么會出現‘頓頓黃豆拌飯’、‘干饃饃’的問題,關鍵是要看目前的標準是否最終在學生的生活質量上體現出來,這也是最難管理和監督的一個環節。因為各個省份情況不同,省以下各市縣鄉情況也不同,再到不同的學校和家庭,情況太過復雜了,信息難以收集和統計。”
據記者多方了解,由于受地方現實情況制約,“一補”的具體實施辦法多種多樣。有些地區是直接將資金打到學校,由學校統一支配,有些是打給食堂由食堂為學生提供免費的伙食或印發飯票,還有些地區是打到卡里然后發給學生或學生家庭,而“一補”資金中多少用于伙食補助,多少用于學生寄宿水平提高(如宿舍床榻、被褥),國家沒有明確劃分,各地區、各學校存在很大差異。
業內人士為此強調道,目前“一補”經費是否能夠充分足額地體現在學生生活水平上是問題的核心,而這不僅僅是財政資金單方面的問題。社會普遍缺乏對兒童營養重要性的認知,補助資金即便是落實到困難學生家庭中,也很難確保家長們不會將資金挪去他用,至于最終有多少花到了學生的“飯盒”里,恐怕不是財政能說了算的。
“一補”政策如何完善
“我們需要掌握問題出在了哪里,是制度的問題,還是執行的問題,要了解問題存在的廣泛程度,是普遍問題還是特殊現象。”一位業內人士對記者說。而據記者了解,目前財政部教科文司司長趙路已親自帶隊趕往湖南進行實地調研,但由于調研工作剛剛展開,具體的政策完善情況尚無定論。
有學者表示,中國政府目前越來越重視在教育上的投入,對于中小學生飲食營養的問題也開始逐漸關注,但中國的社會福利制度不能由國家大包大攬“養人’,財力條件也不允許這樣,應通過國家財政、社會群體組織、個人和家庭多方面來承擔。
針對“一補”資金撥付流程和落實問題,一位業內人士表示,目前現行的專項資金逐級撥付方式,不會因為出現個別地區的個別問題而改變整套體系,盡管在國外一些國家實行由中央政府直接將資金撥給受益群體,但這樣的方式并不符合我國現有國情。“在我們之前走訪過的一些貧困地區,有些學校就十幾個人,隨便找間廢棄的房屋,插個旗子就是一所學校了別說銀行卡沒有,連銀行都沒有,如何直接將資金打給他們?而且即便是中央將資金直接打給學校,如何能保證學校不克扣?直接打給家長,又如何能保證家長不挪用?所以,說到底還是一個監管的問題,哪里出問題,哪里負責,追究責任,而不能一出現問題,就歸咎到政策上,政策改革和完善也很難在短期內實現。”該人士稱。
據悉,目前“一補”政策最大的問題是缺乏系統化的監督體系,也沒有完善的績效考核機制,財政部門難以有效監管這筆資金的使用范圍和效果,導致在地方在執行上未能達到預計的成效。在采訪過程中,記者了解到財政部門暫時不會考慮對現行“兩免一補”政策進行修改,但待全面的調研結果出爐后,可能會出臺相應的績效考核制度和獎懲措施,針對政策落實合格的地方給予獎勵,反之則予以懲罰。但具體獎懲辦法,還正在制定中,業內人士表示,目前尚處于初步構想和討論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