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沈從文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一位重要的作家,有人說他是一位不問政事的民主主義作家,但是在他的作品中,時刻滲透著對國家、對民族、對人民的關照,他用水一般的文字寫出了自己的家國意識。本文就從重視自然本性,批判都市文明;堅守獨立人格,關照社稷民生;儒道思想兼備,彰顯家國意識三個方面來論述沈從文的赤子之心。
關鍵詞:沈從文;家國意識;自然本性
他被魯迅先生評為“新文學運動開始以來所出現的最好的作家之一”[1];美國的沈從文研究者,用飽含溫度的筆墨寫道:“先生的代表作品是世界上好多文學者永遠要看,而且要給子女看的。”[2]他是一個“鄉下人”,從遙遠偏僻的湘西走到北京,用自己飽蘸生命的筆調書寫著對社會、對人生、對自然的真切感悟,沒有做作,沒有驕傲,只有一顆平常之心。在政治與文學的關系方面,他強調文學寫作“必須通過個人的高度勞動,來慢慢完成,不宜依賴其他方法”,始終在嘲諷把文學作為政治宣傳工具,尤其反對政治對文學的干涉與制約。但是,在他那優美如水的文字中始終滲透著自己獨有的家國意識。
一、重視自然本性,批判都市文明
在《水云》中,他這樣說道:“我是一個鄉下人,走到任何一處照例都帶一把尺,一把秤,和普通社會總是不合,一切來到我命運中的事事物物,我有我自己的尺寸和分量,來證實生命的價值和意義。”在眾多作品中,他用“鄉下人”的視角,對都市文明進行著含蓄而又強烈的批判。
(一) 對都市庸俗生活的厭惡
沈從文創作開始,就感受到了都市新思想的沖擊波。他從純美的湘西世界走到了五光十色的都市,面對自己陌生的生活環境,顯得有些目眩神迷,沒有歸宿感,情感上也無法融入,于是更加懷念原始形態的湘西世界,也表現出對庸俗的都市生活的厭惡。
在《紳士的太太》中,沈從文用嘲諷的語氣批判了紳士階級家庭生活中那些“紳士淑女”們糜爛的生活;在《八駿圖》中,用無情的筆調批判了知識階級空虛的生活……而與這些相對的是對鄉村世界的懷念與贊揚,《邊城》中那如詩如樂般淳樸的生活,讓我們如醉如癡;《龍朱》《菜園》中那熱情、真摯的人生形式,讓生命活力的激情滿溢在字里行間……
都市生活的形形色色與鄉村生活的原始自然構成了沈從文文學世界的兩極,這讓我們可以看到了中國社會在這種對立中的急劇變遷,更看到沈從文對二者的“價值估量”[3]讓家、國都熔鑄在一張一弛、一抑一揚中。
(二)對人性扭曲的無情鞭撻
生命是沈從文人生觀中的價值估量的一個重要尺度。“我是個對一切無信仰的人,卻只信仰‘生命’。”[4]美在生命——這是沈從文的美學觀。“生命的本質。首先表現為金錢、權勢。符合人的自然本性,文學藝術的美,首先產生于對這種自然人性的表現。”[5]人性是沈從文生命中的一個關鍵詞。他曾經說:“我要表現的是本是一種‘人生的形式’,一種是‘優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6]
在《大小阮》中,大阮大罵小阮“糊涂”,對自己以“穩健”自詡,但在這“穩健”之下,隱藏著庸俗與卑鄙……沈從文意識到都市生活中的“紳士階級”們言行不一、表里不一,在穩健中見無恥,在自大中見膽怯,在大度中見自私……而與之相反,在《邊城》等描寫湘西世界的作品中,充分展現了健康、優美的自然本性,贊揚了純樸自然的人性。
沈從文拋棄階級本性,而以“鄉下人”的視角,從人性扭曲的角度批判了都市生活的病態,從而否定了舊中國的一些黑暗現實。家國天下,溢于言表。
二、堅守獨立人格,關照社稷民生
沈從文強調文學的獨立性,他的政治立場也一直是民主主義,堅守著人格的獨立和生命的自在。有人認為他是反對文藝表現政治,其實他是反對文藝成為政治的附庸與工具,用他的話說,就是“文藝與政治結緣”,因為那樣,“藝術不可避免成為科學名詞的堆積物”[7],沈從文認為這不符合文學藝術的規律。但從他的作品表現中,我們看到了一個憂國憂民的沈從文,看到了一個對清政府、軍閥和國民黨腐朽統治的批判者形象。
小說《七個野人和最后一個迎春節》以及《從文自傳》等憤怒地鞭撻了清政府和軍閥勢力對黎民百姓,尤其是湘西苗民的血腥鎮壓;小說《新與舊》《菜園》等強烈地控訴了1927年大革命失敗后國民黨對群眾百姓的大肆殺戮;小說《長河》等犀利地嘲諷了國民黨自導自演的“新生活運動”;散文《湘西·苗民問題》無情地批判了國民黨對苗族等少數民族采取的壓迫、歧視等不平等政策;而在小說《早上——一堆土一個兵》《黑夜》《過嶺者》《大小阮》等中,沈從文生動地描述了共產黨的革命活動以及革命戰爭。在這其中,沈從文懷著“無法言說的溫愛”,通過對鄉村生活與都市生活的對比,歌頌了鄉村生活的淳樸與自然,表達了對下層黎民蒼生的同情,同時也對共產黨尤其是那些為國為民舍生忘死的共產黨員表達了敬重。
沈從文堅持自我人格的獨立,既不委曲求全,也不沖動盲目,只是默默地觀察著世態萬千,用自己的筆寫出了對黎民百姓、國家政治的關照,對國民黨和軍閥提出了批判,對共產黨的解放事業表達了尊敬與支持。
三、儒道思想兼備,彰顯家國意識
五四時期的知識分子都受到了儒家思想的感染,尤其是從未踏出國門的沈從文。他出生在書香世家,又進私塾學習四書五經,這讓他的家國意識也不自覺地帶有儒家的思想觀念,但是對此,他卻充滿了矛盾心理。
一方面,沈從文認為儒家思想壓抑了人性。他在《中國人的病》這篇文章中深刻地剖析了中國人的劣根性與愚昧性的根源,指出儒家的人生哲學建立在“大公”的基礎上,統治了中國幾千年,語言優美又富有哲思,這種思想看上去很大公無私,但其實違背了基本的人性,只是一味地提倡人應該履行其義務,而忽略了人的權利。沈從文認為:“一切義務仿佛皆是必需的,權利則完全出于帝王以及上天神佛的恩惠。中國讀書人,就在承認這個法則,接受這種觀念。其結果是國民雖易統治,同時就失去了它的創造性和獨立性。”因此,他提倡“真的愛國救國不是‘盲目復古’,而是‘善于學新’。目前所需要的國民,已不是搬大磚筑長城那種國民,卻是知獨立自尊,懂拼命學好也會拼命學好的國民”,認為“這才是救國家同時救自己的簡要藥方”。[8]
另一方面,沈從文又對儒家思想提倡的進取精神表示贊同。他說:“談起中國偉大,實建筑在儒墨道諸家思想熏陶啟迪上。中國人有儒家的嚴肅,墨家的樸實,道家的瀟灑,表現人生態度或‘有所為’或‘滿不在乎’,所以民族永遠不會滅亡。……”
對于儒家思想,沈從文一方面認為儒家的倫理道德使生命失去了原始的自然本性,失去人性健康、美好、優美的原始形式,使人性趨于異化,另一方面又覺得儒家積極向上的入世精神以及人格追求表示向往,對自己的人格形成也產生了影響。
沈從文在《斷虹·引言》中說:“自然永遠是‘無為而無不為’,人卻只像‘無不為而無為’。”他一直追求一種原始的生命形態,渴望生命以及人性與大自然契合。在他那里,最符合人性、最原始的生命形式是 “無為”的表現,而“一種由自然品性升華而成的生命境界,是一種美的極致,是生命境界的極致”[9]。
在物質追求與精神發展不平衡的時代,現代的經典作品在這個娛樂與游戲的世界中,更多地被妖魔化、被陌生化,名家那些感悟心靈、陶冶情操的作品成為了無人問津的紙張,人們記住了網絡,忽略了文本;人們記住了明星名人,忽略了思想的雕塑師。我們呼吁,走進大家,感悟生命。
沈從文是一位戰士,一位用水一般的文字書寫著自己心中赤子之情的戰士。他擁有著水樣般的人生,性情宛如潺潺流動的河水,無風無浪,無喧無嘩,即使見識過那許多世事的好壞,他依然可以從容地黏合卑微人生的平凡哀樂,并始終保持一顆赤子之心。貫串沈從文作品的一條主線是關于人性的獨立而又深邃的思考。他那充滿戲劇性的經歷,讓他有更多的機會來觀察和接觸不同的人生形式與生命形式,有更多的空間來拷問人性的真善美。沈從文批判都市靈魂的腐朽的同時,也寄予了對美好人性的向往與追求。在這種呼喚與批判中,抒發了自己的愛國主義與民族情感。
注釋:
[1] [美]尼姆·威爾士:《魯迅與斯諾的一次談話·現代中國文學運動》,《新文學史料》1978年第1期。
[2] 金介甫:《給沈從文的一封信》,《花城》1980年第5期。
[3][5] 凌宇:《從邊城走向世界》,岳麓書社2006年版,第189頁、第138頁。
[4] 沈從文:《水云》,《沈從文全集》(第12卷),北岳文藝出版社2002年版,第91頁。
[6] 沈從文:《習作選集代序》,《沈從文全集》(第9卷),北岳文藝出版社2002年版,第1頁。
[7] 沈從文:《新廢底存郵》,《沈從文全集》(第17卷),北岳文藝出版社2002年版,第373頁。
[8] 沈從文:《中國人的病》,《沈從文全集》(第14卷),北岳文藝出版社2002年版,第86頁。
[9] 吳投文:《沈從文的生命詩學》,東方出版社2007年版,第80頁。
(作者單位:西南大學新聞傳媒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