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巴洛克時期的音樂強調情感的表現與充滿戲劇性的對比,在細節上注重裝飾性,具有大膽的藝術觀念和表現形式。巴洛克時期的音樂織體風格以復調音樂為主。復調音樂貫穿了整個巴洛克時期,并在巴洛克時期得到了最完善的發展,同時走向終結。
關鍵詞:巴洛克;音樂織體;巴洛克時期
公元17世紀到18世紀中葉在西方音樂史上被稱為“巴洛克時期”。“巴洛克”一詞來源于葡萄牙文Barroco,原意是指形狀不規則的珍珠。此詞最早出現在建筑與繪畫方面,人們用它來嘲笑一些新奇怪異的不自然的風格。被應用在音樂上是在18世紀中葉以后,但此時已不具有嘲笑的意味。
巴洛克時期的音樂強調情感的表現與充滿戲劇性的對比,在細節上注重裝飾性,具有大膽的藝術觀念和表現形式。因受16世紀人文主義思潮的影響而出現了許多新興的體裁和風格。巴洛克時期的音樂還受科學、文化與宗教的影響。在這一時期出現了莫里哀、彌爾頓、倫勃朗、貝尼尼、牛頓、笛卡爾、伽利略等偉大的文學家、藝術家和科學家。他們所創造的新的觀念和成就深刻地影響了音樂的發展。例如J.S.巴赫《創意曲集》的創作和《十二平均律鋼琴曲集》的產生都反映了科學與文化對音樂的巨大推動作用。在宗教方面,巴洛克時期是一個宗教思想盛行和繁榮的時期,新教(基督教)與舊教(天主教)之間于17世紀上半葉進行了長達30年的宗教戰爭(1618—1648),這場戰爭平息之后,新教得以確立。新教的改革家馬丁·路德信奉音樂并認為,音樂是人類情感的主人和統治者,音樂是通過耶酥之口以圣經的方式傳達給上帝的圣音,音樂在宗教儀式、學校和家庭中都應占有重要的地位,具有僅次于神學的最高榮譽。[1]馬丁·路德對音樂的這種思想極大地推動了巴洛克時期音樂藝術的發展。
巴洛克時期的音樂織體風格以復調音樂為主。復調音樂貫穿了整個巴洛克時期,并在巴洛克時期得到了最完善的發展,同時走向終結。J.S.巴赫是西方音樂史上復調音樂長期演進的終點,施威澤說:“巴赫是一個終點,一切都只是他的前導。”J.S.巴赫把百年來復調音樂的發展推向了最高峰,鑄就了后世音樂家所不可企及的輝煌頂點。巴洛克時期的復調音樂風格高貴、典雅、繁復、精細,旋律流利酣暢,節奏生動活潑,強弱對比鮮明,尤其是裝飾音的使用更使得音樂色彩更加華麗與奇異。
巴洛克時期的音樂可分為早、中、晚三個時期。1600年到1640年是早期,為巴洛克風格的形成期;1640年到1690年是中期,為巴洛克風格的定型期;1690年到1750年是晚期,也是最后一個階段,亦可稱為“巴洛克的全盛時期”。全盛時期的巴洛克音樂出現了許多偉大的音樂家,如J.S.巴赫、亨德爾、斯卡拉蒂等,也出現了許多音樂體裁,如歌劇、清唱劇、康塔塔等,同時聲樂與器樂的發展在此時發生了巨大變化,器樂從對聲樂作品的依賴中徹底解放出來,作曲家開始為特定的樂器寫作且出現了大量的新曲目。奏鳴曲、賦格曲、前奏曲、幻想曲、托卡塔、舞曲等一些器樂體裁在此時得到了進一步發展,三重奏鳴曲、古組曲、大協奏曲、獨奏協奏曲及其他多種獨奏或重奏體裁得到了空前的繁榮。與此同時,還出現了大批優秀的器樂作曲家和演奏家,如J.S.巴赫、蒙特威爾第、呂利、科雷利、斯卡拉蒂、維瓦爾第等。在巴洛克時期鍵盤樂器有兩種:一種是管風琴,一種是古鋼琴。管風琴是德國音樂家最為喜歡的樂器,如J.S.巴赫就在一生中創作了大量的管風琴樂曲,在巴赫協會出版的四十六卷《巴赫全集》中,就有四卷是管風琴音樂作品。管風琴的構造在巴洛克時期有了突破性的進展,加入了變音音栓,大大提升了音樂的表現力,使音色變得豐富多樣,同時音域也得到了最大程度的擴展。古鋼琴有兩種:一種是撥弦古鋼琴(大鍵琴或羽管鍵琴),一種是擊弦古鋼琴(楔槌鍵琴)。撥弦古鋼琴外形與現代三角鋼琴相似,由羽管或皮制的弦子撥弦發聲,它音色較硬,音值較短,長音不能保持,力度范圍是p-f,音域根據琴的大小而定,一般的有三到五個八度。擊弦古鋼琴是一種小型的鍵盤樂器,靠琴鍵操縱楔槌擊弦發聲,音域為五個八度,力度范圍是pp-mp,音色柔和,音量較小,通過觸鍵可以使音色細微變化,這件樂器深得性格內向的德國人喜歡,J.S.巴赫也非常喜歡這件樂器,他認為這件樂器體現了演奏者手與鍵、耳與心之間最完美的結合。
總之,巴洛克時期的音樂強調情感的表現與充滿戲劇性的對比,音樂織體風格以復調音樂為主,在細節上注重裝飾性,具有大膽的藝術觀念和表現形式。它的影響力是不可估量的,也是作為音樂學習者值得繼承和研究的寶貴精神財富。
注釋:
[1] 參見余志剛《音樂的大海——巴赫》,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8-130頁。
(作者單位:保定學院團委華北電力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