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聞專業是應用性、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只有在掌握基本理論知識的前提下,強化實踐訓練,在實踐中將習得的理論轉化為智識,才能不斷豐富、提高新聞能力。為此,需要通過加強實驗室的建設和開放、組織新聞實踐活動、整合校園內媒體以及密切媒體單位的聯系和合作等手段,不斷為學生的新聞實踐提供平臺,促成新聞教育從可能走向可為,實現新聞教育的目的。
關鍵詞:新聞教育;實踐;開放
做記者能否成功,不在于有沒有學士學位,而在于有沒有新聞實踐。[1]新聞專業是應用性、實踐性很強的學科,純粹課堂的新聞教育不能實現新聞的過程性這一本質特征,不能實現從可能走向可為的教育目的,也就難以培養出優秀的新聞記者。新聞專業學生唯有在掌握基本理論知識的前提下,強化實踐訓練,在實踐中讓習得的理論轉化為智識,才能不斷豐富、提高新聞專業能力。不過,根據一份對8省市12所高校及對應地區媒體從業人員的調查,發現有86.6%的人認為新聞專業畢業生缺乏采、寫、編、評的實踐經驗,不能及時上手,缺乏獨立采訪的能力;有72.4%的媒體從業人員認為,現在新聞專業畢業的學生不能滿足媒體要求,而老師、學生、媒體從業人員均有2/3以上的人認為新聞教育與媒體需求脫節。[2]這說明我國新聞教育距離真正的新聞實務教育差距甚遠。為此,需要在開放中整合校內外實踐資源,構建起立體化的新聞教育實踐平臺,讓新聞專業學生從可能走向可為,實現新聞專業培養應用型高級人才的培養目標。
一、加大新聞實驗室的開放力度,讓學生獲得實踐機會
我國的新聞學專業長期被納入到文科范疇,甚或相當一部分新聞專業隸屬文學院或者文科院系,這使得新聞教育與技術相關的特殊性沒有獲得重視,很多新聞專業沒有專業實驗室,教學模式基本上是文學模式的照搬。事實上,隨著媒介技術的發展,文理滲透、技藝結合、理性思維與操作能力并重已經成為新聞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向。為此,新聞專業院系應該跳出傳統文科院系的思維束縛,積極籌措資金,建立起與社會需要接軌的現代化專業實驗室。事實上,媒介技術的發展和變革,也使得新聞專業要與時俱進,并根據媒體的變革需要,及時更新設備,滿足學生新聞教育實踐的硬件需要。
不僅如此,新聞專業實驗室還應該加大開放力度,實行專業管理,進行全天候開放,滿足學生進行實踐練習和訓練的需要。實驗室不應該僅僅滿足于教學實驗時的開放,而應該根據學生實踐需要進行全天候、全面的開放,唯有如此,學生才能獲得更多的學習技能、提高技能的機會,實現從可能到可為的轉變。從我校歷年培養的優秀新聞學生來看,很多學生在全國、省市級的DV比賽、攝影比賽、廣告比賽、計算機比賽等屢屢斬獲大獎,而且獲獎人數占學院比重極高,這與我校新聞專業實驗室的全面開放是密不可分的,眾多優秀學生都從全面開放的實驗室獲得了實踐收益。
二、組織新聞實踐活動,在實踐中培養新聞理想和技能
優秀的新聞工作者,應該具有兩方面的素養:崇高的新聞理想和精湛的專業技能。基于此,新聞教育應該努力培養追求公正和公理以及關心社會、關懷民生的職業理想,要培養具有實現新聞理想的新聞專業技能。為了實現這兩大新聞教育目的,需要教師或者學生組織新聞實踐活動,讓活動使不諳世事的大學生走出象牙塔、走進社會、走進市民家庭和農村,理解“民生之艱難”,在接觸社會的過程中領悟生活、領悟社會,逐步樹立起關心社會現實、關注底層民眾、關懷弱勢群體的職業情感,激發他們的職業道德意識和職業使命:傳播信息、勇于承擔。不僅如此,在新聞職業理想確立的同時,新聞實踐也能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技能以及用專業技能解決問題的能力。比如我們新聞專業就多次利用暑假和寒假組織學生深入到社會進行電視專題創作;在新聞課堂上打通幾門課程的壁壘,組織學生進行新聞的采寫……這些新聞實踐活動一方面要求學生進行選題確定、任務承擔、新聞采寫、編輯評論等,鍛煉了學生的專業能力,而對每一次實踐活動的回顧反思,也有助于學生從“知識”教育轉為“智識”教育;另一方面,新聞學生對社會的深入探究,有助于把握新聞采寫的難度,形成為新聞事業奮斗的新聞理想。事實上,沒有新聞理想的學生很難成為優秀的新聞記者,而光有新聞理想卻沒有新聞技能的學生只會淪為“空想家”。
三、整合校園媒體和新媒體,構建校園實踐平臺
現代媒體特別是新媒體的發展,為學生多方面進行新聞實踐提供了平臺可能。校園里的廣播、電視、報紙等傳統媒體以及網絡、手機等新媒體的存在,為學生實踐提供了很好的媒介支持。為此,新聞專業學生應該整合甚或自辦一些校園媒體,為培訓和提升自己搭建實踐平臺:一方面,要充分利用新聞院系的媒體資源。各新聞院系往往都辦有自己的報紙、雜志,有的院系還承辦了學校的廣播電視節目,這些媒體資源有助于讓新聞專業學生獲得接觸社會的通道,是幫助學生形成基本職業技能的寶貴財富。另一方面,應該充分利用校園媒體,包括校報、各學院院報、各社團報刊以及校電臺、電視臺。這些校園平臺也有助于提高學生的新聞實踐能力,使新聞專業學生具有更開闊的視野,擁有更多地提高新聞專業技能的實踐鍛煉機會。
雖然我國與國外的國情不同,但是國外成熟地運用或者整合校園媒體的教育行為或許能夠給我們在開放中進行新聞實踐教學提供一些借鑒。比如美國新聞教育院系往往辦有社會化的報刊、電臺、電視臺等校園媒體,一般由專業教師或專職媒體人員擔任負責人,這樣能使學生獲得與社會媒體幾乎同樣的實踐環境,從而最大限度地發揮校園媒體作為錘煉學生專業技能的平臺作用。[3]再如法國,斯特拉斯堡大學新聞教育中心幾乎每個班級都有報紙、雜志、廣電節目和網上出版物等。出版物由學生單獨主辦,或與外界新聞媒體合辦,報紙和雜志通過預訂和零售發行。巴黎新聞實驗學院的學生以國內《視點》《事件》《當代》《快訊》等知名雜志為范本,通過與有關負責人的合作,主辦三本校內雜志。
應該說,在校園媒體的實戰性練習,有助于學生快速提高業務能力,同時也能夠及時體悟和培養職業所需的團隊觀念、責任意識和批判精神,樹立起崇高的新聞理想。
四、密切與新聞媒體的聯系或合作,建立學生實訓基地
密切與新聞媒體的聯系和合作,不僅能夠讓媒體的資深記者走進課堂傳授經驗,讓學生獲得感性的認知,還應該讓學生走進媒體,讓外面的新聞媒體成為學生實踐訓練的基地。一方面,可以讓學生或者組織學生為某個媒介、某個欄目或者板塊寫稿,甚或成為供稿基地,也可以跟媒介聯合辦報或者辦臺;另一方面,還可以有組織有計劃地組織學生進行新聞專業見習和實習,搭建實踐實訓平臺。
在我國,到新聞單位見習、實習已經成為新聞教育實踐的常態。但是,新聞專業的見習和實習大多還停留在“走過場”這一層面上:一是學校沒有選派優秀教師加強對學生的管理;二是實習單位也沒有把學生的實習當成一回事,很多學生根本不能獲得實踐操作的機會。這需要學校和媒體單位密切聯系和合作,真正讓實習成為學生走向工作崗位的“實戰訓練課”,能夠讓學生真正將課堂所學在實習中展現出來,并不斷反思和反芻,實現真正的新聞訓練。比如,在新聞教育發達的美國,高校與媒體交流合作極為頻繁,新聞專業學生到媒體實習甚或頂崗工作已經成為新聞實踐的常態。
值得注意的是,很多新聞院系建有完整發達的計算機信息網絡、攝錄編采設備、先進齊全的專業實驗室以及規模宏大的演播室等,這也能吸引媒體與學校的合作,從而使學生獲得更多的鍛煉甚或工作的機會。
應該說,利用校園媒體,有助于新聞專業學生的實踐教育培養,有助于他們真正融入社會,實現新聞理想。事實上,與新聞媒體的深度合作,有助于學生真正走進社會,并通過對社會現實問題的剖析,培養學生的新聞敏感和思維能力,實現思考的深度、廣度和與現實生活的契合度。為此,新聞院系有必要通過各種方式來凝聚新聞教育的社會資源,改變過去突擊實習的做法,保持與新聞媒體的常年合作,使學生在媒體的實踐教育活動中水長流,不斷線。
綜上,新聞教育有必要借鑒國外新聞實踐教育的培養模式,在校內建設一體化的新聞實踐平臺,把實踐訓練納入課程管理,同時加大與新聞媒體單位的聯系、合作,實現新聞實踐資源整合效果的最大化,唯有如此,才能使課堂上的教學可能成為可為。不過,雖然說新聞專業是實踐性、應用型很強的學科,但也離不開多種理論的掌握。很多學生在大學期間,過于重視實踐教育,甚至不惜逃課去進行新聞實踐,以致學生的基礎知識薄弱,知識結構單一,面對一些小新聞尚能應付,面對復雜多面的新聞,則往往顯得力不從心,這是因為理論基礎不夠扎實的緣故。有過工作經驗的人都知道:沒有扎實的人文社科知識、開闊的視野以及創新思維能力,新聞業務水平也很難提升。因此,我們在強調進行新聞教育實踐開放性的同時,也不能忽視多種理論的學習。唯有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用實踐豐富理論,用理論指導實踐,才能更好地將新聞知識轉化為新聞“智識”,學好新聞專業,成為優秀的新聞工作者。
注釋:
※本論文為2009年度揚州大學教改課題《在開放中實施教學:廣電新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研究與實踐》的研究成果之一。
[1] 參見Stewart,G.H.:, Journalism Quarterly,1968,45(l):110.
[2] 參見陳勇、王遠舟、吳曉川《高校新聞教育與媒體接軌狀況調查》,《新聞界》2008年第1期。
[3] 參見羅自文《關于美國新聞教育中專業技能培養的思考》,《國際新聞界》2007年第7期。
(作者單位:揚州大學新聞與傳媒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