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v.+時量短語”是現代漢語中常用的語法結構。動詞的語義特征不同,整個結構所表示的內在含義也會有所差異。時量成分后面通常會跟上一個名詞,這些名詞都是虛指的。前面不能添加具體的數量詞,文章從語義重心、語義特征、信息安排原則對此進行具體分析,本文還將關注一種與之相關的語言使用現象。
關鍵詞:時量短語;動詞語義特征;虛指名詞;語言使用
一
在現代漢語中,很多動詞的后面都可以出現一種表示時段的“數量詞+時間詞(+名詞)”結構,比如“玩了一天”“看了兩小時報紙”,我們稱這類結構為“v.+時量短語”結構。
關于時量短語的功能和意義,有以下兩種觀點:
動賓觀:趙元任認為:“‘動詞+時量短語’結構中的時間詞組是時量賓語,表示動作延續的時間。”[1]如:“休息半個鐘頭”。朱德熙稱之為“準賓語”,“等了一會兒車”這個結構為雙賓語結構。[2]
動補觀:刑福義稱“動詞+時量短語”結構為動補結構,時量短語被稱為“時量補語”。時量補語指的也是動作延續的時間。
這兩種觀點反映了語法界對時量短語語法功能有不同的認識,目前尚未達成一致。
馬慶株認為,在“動詞+時量短語”結構中,由于動詞的語義特征不同,整個結構所表示的內在含義也有差異。[3]動詞有表示“完成”的類,有表示“持續”的類,也有表示“狀態”的類:
完成 持續狀態
v.1(死):+- -
v.2(等):-+ -
v.3(看):++ -
v.4(掛):++ +
v.1類動詞是非延續性動詞,它構成的時量短語表達的是一種“經歷”,比如“死了三天了”就表示從死這一瞬間動作開始計算,到說話時已經是三天的時間了;“v.2類動詞+時間詞”表示的是某種動作的持續時間,如“等三天”是說在三天的時間里,等這個動作一直在持續,并且有可能繼續下去;而v.3、v.4類動詞構成的時量短語既可以表示“經歷”,也可以表示一種“持續”,不同的是v.3表示的是動作的持續,而v.4則是狀態的持續。我們發現,與v.1不同的是,后三類動詞都可以表示持續的情狀,這種動詞語義特征的差異也可以用有界與無界的理論來說明。沈家煊指出:“有界動作在內部是異質的,具有可重復性,在時間軸上有一個起始點和一個終止點;無界動作的內部是同質的,沒有可重復性,沒有起始點和終止點,或只有起始點而沒有終止點。”[4]持續動詞是無界的,非持續性動詞是有界的,我們可以說“一直等著”“一直看著”“一直掛著”,卻不能說“一直死著”。當然有界與無界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在具體分析中要依賴認知環境。
在這里還有一個問題,既然v.3、v.4類動詞構成的時量短語都可以表示一種“經歷”和“持續”,那么,在特定的使用格式中必然會出現歧義的現象,比如下面例子就可以有兩種理解:
(1)這本書我讀了一個月了。(還沒讀完)
(2)這本書我讀了一個月了。(對于其中具體的情節已經有些淡忘了)
對于這類v.3類動詞,消除歧義的方法是去掉時量短語末尾的“了”,“這本書我讀了一個月”只能表示讀書動作的持續,而無表示經歷的意思了。
那么這種方法是否也可以用在v.4類動詞上呢?我們先來看兩個例子:
(1)貼了兩年了。(兩種理解:①兩年前貼的,②“貼在某個地方”這個狀態持續了兩年)
(2)知道兩天了。(兩種理解:①兩天前知道的②“知道”這個狀態持續了兩天)
我們不妨把末尾的“了”字去掉,就變成了“貼了兩年”“知道兩天”,仍然有以上兩種理解。可見,這種方法不能用在v.4這類動詞上,既然如此,那么,怎樣才能消除歧義呢?我們可以在動詞前面添加一些時間副詞,如“已”“已經”“剛”“剛剛”:
(1)已經貼了兩年了或剛貼了兩年。
(2)已知道兩天了或剛知道兩天。
加上時間副詞后“已經貼了兩年了或剛貼了兩年”,“已知道兩天了或剛知道兩天”就只能表達動作的完成了。
事實上,對于任何短語或者句子的理解,我們都不能孤立地去看,而應該放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理解和分析,請看下面的例子:
(1)這個日歷掛了幾個月了,該換了。
(2)這個日歷掛了幾個月了,所以上面沾滿了灰。
(3)這個郵件我寫了一星期了,還沒發出去。
(4)這個郵件我寫了一星期了,還沒寫完。
在特定的語言環境中,同樣的時量短語,例(1)和例(3)中“掛了幾個月或寫了一星期了”是在“換或發出去”之前就完成的動作,是有界的,只表示動作完成到說話時的時間,是一種完成義,而例(2)和例(4)中表達的是一直持續的狀態或動作,是無界的。
李臨定在《現代漢語動詞》也曾指出有些活動動詞,如吃、說、看、種、刮、買、喂、檢討等在不同語境中有不同的含義,并舉例:
(1)a.吃了兩個小時。b.(剛)吃了兩個小時,又餓了。
(2)a.種小麥種了四天。b.種了半個月,芽兒就出來了。
二
時量成分后面通常會跟上一個名詞,比如“釣了兩天魚”“整理了一下午圖書”。我們注意到這些名詞都是虛指的,前面不能添加具體的數量詞。如“釣了兩天魚”不能說成“釣了兩天一條魚”“整理了一下午圖書”也不能說成“整理了一下午兩本圖書”。對于這個問題很多學者都有過論述。沈家煊認為:“無終止點的延續動作和有固定終止點的定時動作都排斥數量詞。”秦洪武的觀點是:“‘動詞+時量短語+真賓語(內論元)’結構中,如果真賓語前面加上數量詞構成相對有界的名詞,那么兩個有界的賓語就會相互排斥。”因此,“他整理了一下午兩本圖書”是不可接受的說法。本文將以“看了一下午書”為例,從語義特征和功能語法中的信息安排原則兩個角度談談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語義重心
在不同的語言環境下,“看了一下午書”的語義重心會轉移到不同的語言成分上,比如“你看了多長時間的書?——我看了一下午的書。(語義重心在‘一下午’)”“你一下午都干了什么?——我看了一下午書。(語義重心在‘看’)”如果在中性語境中,單從句法重音角度來分析“看了一下午書”這個短語,我們一般會把語義重心放在表示時間的“一下午”上。生成語法中的格位理論指出,“一個動詞(格位指派語)只能指派一個格位給其中的一個名詞性成分(格位被指派語)”。“看了一下午書”中的動詞“看”后面出現了兩個名詞性成分“一下午”和“書”,那么究竟哪一個才是“看”的格位被指派語呢?格位理論中還有一個“格鄰接原則”,這個原則規定,“格位指派語與格位被指派語相鄰,中間不能插入其他成分”。我們說“看一下午書”而不說“看書一下午”,由此可知“看”的格位被指派語應該是“一下午”,那么動詞“看”的語義重心也應該是“一下午”了。
(二)語義特征分析
既然語義重心是“一下午”,說話人在說“看了一下午書”的時候強調的就是看書的時間量,至于到底看了什么書或多少書就不重要了。所以時間量詞后面的就只能是個表示完全虛指(通指)的名詞了,如果加上數量詞會使之相對實化。
(三)信息安排原則
溫鎖林給漢語句子信息結構歸納出了一個重要原則,即動詞后只有一個重要的信息單位的原則。前面已經論述過在中性語境中,此類短語的語義重心一般是在時間詞上,那么就必然需要淡化后面名詞的作用和意義,而虛指(通指)名詞自然更適合充當這樣的角色。
在某些“v.+數量詞+時間詞+名詞”的格式中,我們發現如果在名詞前面加“的”,結構就可能會發生改變,比如“做了三天的飯”,既可以理解成做飯這個動作的持續,也可以理解成一次做的飯足夠三天吃的,前一種理解我們仍然可以按照上面的方法去分析。至于后一種理解,結構本身已經發生了變化,“三天”變成了“飯”的修飾語,而與動詞“做”沒有直接的聯系。
注釋:
[1] 趙元任:《漢語口語語法》,商務印書館1979年版,第298頁。
[2] 參見朱德熙《語法講義》,商務印書館1982年版,第116-120頁。
[3] 參見馬慶株《時量賓語和動詞的類》,《中國語文》1981年第2期。
[4] 沈家煊:《“有界”與“無界”》,《中國語文》1995第5期。
(作者單位: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