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作者將間接互惠、情感利他等機制引入到了教學團隊的合作競爭研究中,分析了教師對教師及教師對學生的博弈收益構成情況及策略均衡,得出了如下結論:能否合作與合作內容無關;應盡量減少競爭壓力,促進公平;需促進團隊風氣、文化建設,促進團隊和諧。
關鍵詞: 教學團隊 合作競爭 間接互惠
1.引言
團隊,而非個人,成為今天教學的基本單位。教學過程的組織和實施實際是一個知識轉移過程,既涉及教師向學生方向的知識轉移,又涉及學生向教師方向的信息反饋。由于各教師僅工作于其科任領域,得到的反饋信息是局部的,獲得的經驗是片面的,這就要求各教師在教學工作中相互協作、相互交流、相互分享經驗,并與學生密切互動,最終形成一種良好的知識傳遞與創造系統。本文將團隊成員間的協作、良性互動統稱為合作。合作能增強知識傳遞與創造,提高總體績效;而不合作,即競爭,會中斷成員互動,這將使會知識創造與傳遞過程不能完成,最終降低教學團隊績效水平。
關于教學團隊合作競爭的研究已有部分文獻,Astin早在1987年就關注了教學團隊中的合作與競爭問題,描述了基于名譽或資源的團隊杰出者的確定方法[1];馬廷奇研究了高校教學團隊建設的目標定位與策略[2];李漫則對高等院校優秀教學團隊的構建模式進行了研究[3]。綜合以上研究成果,可以得出結論:增強教學團隊績效需要建立有效的教學團隊合作機制,促進教學經驗交流等觀點。但教學團隊中的合作競爭機制究竟如何?如何建立教學團隊的合作機制?這些問題亟待解決。
2.基于博弈論的教學團隊合作競爭關系分析
現設有兩個團隊成員進行博弈:A和B。A、B可選擇的策略空間為:SA={sa1,sa2},SB={sb1,sb2},其中sa1、sb1代表“合作”策略,sa2、sb2代表“競爭”策略。
團隊成員博弈時考慮的自身收益函數U的自變量構成情況設置如下:
r11,r12分別表示A和B的直接合作收益。在教學團隊中,合作是兩個個體間利他行為的交換。團隊成員通過教學合作獲得教學成果上的互利互贏,如教師間通過真誠交流經驗提高教學技能、增長專業知識,等等。
r21,r22分別表示A和B獲得的口碑。此處借鑒了“間接互惠”理論中的“口碑”機制?!坝信d趣的觀眾”、“第三方閑言”等起著口碑評定的作用。合作能得到更好的口碑,這意味著將來有更多的機會獲得他人的合作行為。
r31,r32分別表示A和B獲得的對方感情。人是一種情感動物,很多合作是出于情義,如“親情”、“友情”、“愛情”。相互間更深厚的情感意味著更大的合作可能性。
r41,r42分別表示A和B在對方取得合作收益后帶給自己的競爭壓力或威脅。有很多資源是非常有限的,這些資源不會均勻地分配到每個成員的身上,而只會分配給按績效劃分出的團隊中的佼佼者。
在團隊成員的博弈中,教師與教師間的策略組合收益情況與教師與學生間的策略組合收益情況有所不同,本文分別加以分析。
(1)教師與教師的博弈分析。在他們的博弈中,合作績效帶來的各自總績效的此消彼長將帶來“相對地位”的此消彼長,競爭考慮較多,其各種策略組合的收益情況如下:
UA=(sa1,sb1)=r11+r21+r31;UB(sb1,sa1)=r12+r22+r32;UA=(sa1,sb2)=r21+r31-r41;UB=(sb2,sa1)=r12-r22-r32+r42;UA=(sa2,sb2)=-r21-r31;UB=(sb2,sa2)=-r22-r32;UA=(sa2,sb1)=r11-r21-r31+r41;UB=(sb1,sa2)=r22+r32-r42。
令t1表示條件2(r21+r31)>r41,t2代表條件2(r22+r32)>r42。策略均衡取決于條件t1與t2的情況:當t1,t2均成立時,s*=(sa1,sb1),即(合作,合作);當t1成立,t2不成立時,s*=(sa1,sb2),即(合作,競爭);當t1不成立,t2成立時,s*=(sa2,sb1),即(競爭,合作);當t1、t2均不成立時,s*=(sa2,sb2),即(競爭,競爭)。上述分析得出,對于A、B的同一次博弈,隨著t1、t2的成立情況可以有四種均衡狀態。
(2)教師與學生的博弈分析。由于教師擁有專業知識,而學生擁有反饋信息知識,雙方都需要對方,而師生之間沒有利益競爭性,r4不存在。策略組合收益情況如下:
U(s,s)=r+r+r;U(s,s)=r+r+r;U(s,s)=r+r;U(s,s)=r-r-r;U(s,s)=-r-r;U(s,s)=-r-r;U(s,s)=r-r-r;U(s,s)=r+r。
占優策略均衡為:s*=(sa1,sb1),即(合作,合作)。可見,從理論上來說,師生之間極易合作。在教學實踐中,只要教師端能意識到合作的重要性并抽出合作時間,學生端能克服“靦腆”與“懶惰”,合作便能促成,團隊績效便能增加。
3.教學團隊建設啟示及建議
(1)團隊成員能否合作與“合作內容”無關。從團隊成員的博弈分析得出,合作能否促成關鍵看t能否成立,而t與直接的合作收益(r1)無關。由于合作的形式一般為真誠交流與協作等,合作收益往往是知識、經驗與技能,在確定一方策略的情況下,另一方無論采取何種策略直接收益都是相同的,因此不會對其策略的選擇產生影響。能否促成合作,與合作內容無關,只與“競爭”、“口碑”、“情感”等因素有關。
(2)在團隊層面,應盡量減少競爭壓力,促進公平。競爭來源于資源的有限性。不同的策略組合會影響到雙方績效水平的增減,進而影響到各成員在團隊中按績效水平劃分的地位排序,最終影響到有限資源的分配。另外,競爭程度還與公平性有關。如果地位不平等,將增加團隊成員對地位的渴望,從而增加r4i的分量??梢?,要提高教學團隊的整體績效水平,必須設法降低競爭壓力,保持關鍵資源的充足,促進團隊公平。
(3)需促進團隊風氣、文化建設,促進團隊和諧。要提高團隊績效,就加強團隊成員間的合作,保證t的成立,加重“口碑”與“情感”的分量,而這取決于團隊成員關系融洽程度、團隊風氣、團隊所處的文化背景等。成員關系融洽時,更容易促進合作,提高團隊整體績效水平;在風氣良好的團隊中,多數成員會比較重視“口碑”與“情感”因素,r2i和r3i的分量較重,更加可能合作。
參考文獻:
[1]Alexander W.Astin.Competition or Cooperation?Teaching Teamwork as a BasicSkill[J].Change,1987,Vol.19,No.5:12-19.
[2]馬廷奇.高校教學團隊建設的目標定位與策略探析[J].中國高等教育,2007,(11):40-42.
[3]李漫.高等院校優秀教學團隊的構建模式研究[J].科教文匯,2008,(8):2-3.
基金項目:許昌學院教學研究項目“基于多Agent的教學團隊建設仿真研究”(No.02010028)。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公式、注解等請以PDF格式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