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毛澤東在中國革命和建設的不同時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有著深刻的闡述,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形成作出了重大的理論貢獻: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確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靈魂;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突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主題;培育和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把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精髓;樹立和踐行社會主義榮辱觀,打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礎。
關鍵詞: 毛澤東 社會主義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
一、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確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靈魂。
馬克思主義深刻揭示了人類歷史發展的客觀規律,為人類的進步、社會的發展指明了方向。毛澤東同志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指導,堅持將馬克思主義當成信仰來看待,堅持實現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我第二次到北京期間,讀了許多關于俄國情況的書。我熱心地搜尋那時候能找到的為數不多的用中文寫的共產主義書籍。有三本書特別深刻地銘刻在我的心中,建立起我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我一旦接受了馬克思主義是對歷史的正確解釋以后,我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就沒有動搖過”。“中國人找到了馬克思主義這個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普遍真理,中國的面目就起了變化”。在此基礎上,1938年毛澤東在黨的六屆六中全會上作的題為《論新階段》政治報告中最先提出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這個命題。他指出:“沒有抽象的馬克思主義,只有具體的馬克思主義,所謂馬克思主義,就是通過民族形式的馬克思主義,就是把馬克思主義應用到中國具體環境的具體斗爭中去,而不是抽象地應用它。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偉大力量,就在于它是和各個國家具體的革命實踐相聯系的。對于中國共產黨來說,就是要學會把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理論應用于中國的具體的環境……因此,使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具體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現中帶著必須有的中國的特性,即是說,按照中國的特點去應用它,成為全黨亟待了解并亟須解決的問題。”實事求是是馬克思主義的精髓,也是毛澤東思想的活的靈魂,毛澤東同志把握了這一精髓,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來觀察和分析中國實際,使馬克思主義由歐洲形式變成中國形式,用中國人喜聞樂見的民族形式和語言說明中國革命和建設的理論和政策。
二、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突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主題。
理想是一個國家和民族奮勇前進的精神源泉和不竭動力,是國家和民族安定團結、興旺發達的根本所在。毛澤東同志的一生就是懷有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崇高的理想和堅定信念的一生。在大革命失敗后,全國陷入一片白色恐怖中,有人認為“未可樂觀”“前途渺茫”,毛澤東沒有放棄自己的信念,朝著工農武裝割據,以農村包圍城市,最后奪取政權的目標堅定不移地前進。毛澤東寫道:“……我所說的中國革命高潮快要到來!……他是站在海岸遙望海中已經看得見桅桿尖頭了的一只航船……它是躁動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個嬰兒。”在抗日戰爭中,為了向全國人民指出抗日戰爭發展的正確道路,毛澤東發表了《論持久戰》,指出抗日戰爭是持久戰,最后勝利一定屬于中國。全國內戰爆發不久,毛澤東強調指出:“我們必須打敗蔣介石,而且能夠打敗蔣介石。”1946年8月,毛澤東在和美國記者談話時,提出了“一切反動派都是紙老虎”的著名論斷。毛澤東同志的這種崇高的理想和堅定的信念感召、指引著全黨和全國各族人民不斷地走向勝利。
毛澤東對社會主義道路進行了大膽的探索,初步形成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毛澤東科學地回答了‘中國向何處去’,為中國走上社會主義道路做好了、做足了思想準備、理論準備和組織準備”。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我國開始了從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的轉變,毛澤東同志根據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基本原理,結合我國具體實際,領導全國各族人民創造性地開辟了一條適合中國特點的社會主義改造道路,使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在中國初步確立。社會主義制度保證了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一致性,從而為全社會樹立共同理想創造了歷史條件。因此,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也得以成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主題。這就決定了我們必須大力宣傳社會主義思想,為創建、鞏固和完善社會主義制度而奮斗。毛澤東同志對社會主義道路進行了初步探索,提出以蘇聯為借鑒,走中國自己的建設道路。在探索中形成的如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建設現代化的社會主義強國的思想,把全黨工作重點轉到技術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上來的思想,加強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建設和文化建設的思想,等等,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的重要思想來源和理論先導。而探索中經歷的曲折,也從正反兩個方面為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的樹立提供了極為寶貴的經驗教訓。
三、培育和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把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精髓。
“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首先,毛澤東所強調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問題上的與中國傳統文化相結合以體現中國的民族特色。毛澤東在關于文化工作的基本方針中指出,“洋為中用”是對待外國文化的正確方針,外國比我們高,要承認這一點,我們要學習外國的好東西。中國和外國要有機結合,而不是套用外國的東西。向外國人學習是為了今天的中國人。總之,學習外國的長處,來整理中國的,創造出中國自己的、有獨特的民族風格的東西,以發展中國的新文化。其次,在抗擊帝國主義侵略問題上的捍衛國家主權與領土完整,等等。在抗日戰爭中,毛澤東同志積極倡導、促成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最大限度地動員全國軍民共同抗戰,成為凝聚全民族力量的杰出組織者和鼓舞者,以自己最富于獻身精神的愛國主義、不怕流血犧牲的模范行動,支撐起全民族救亡圖存的希望,成為奪取抗戰勝利的民族先鋒。當美帝國主義把戰火燃燒到中國境內,毛澤東毅然做出“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決定,派遣志愿軍入朝,與朝鮮人民并肩作戰,打了一場讓中國人揚眉吐氣的抗美援朝戰爭,為我國的建設贏得了一個相對穩定的和平環境。
“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毛澤東同志就是改革創新的楷模,他指出:“我們不但善于破壞一個舊世界,我們還將善于建設一個新世界。”根據時代發展的要求“除舊布新”,這毫無疑問是一種“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毛澤東思想的科學體系本身就是一個創新的理論體系。其中,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是具有獨創性的關于中國民主革命的理論。毛澤東同志領導的中國革命的偉大事業,他所開辟的新民主主義革命道路,以及他對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理論研究,填補了中國革命理論發展史上的空白,并用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實踐極大地豐富了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寶庫。
四、樹立和踐行社會主義榮辱觀,打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礎。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以全體社會成員的道德修養和素質為基礎的。以“八榮八恥”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主義榮辱觀,旗幟鮮明地指出了在社會主義條件下的堅持和提倡、反對和抵制,為全體社會成員判斷行為得失、作出道德選擇、確定價值取向,提供了基本的價值準則和行為規范。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榮辱觀,是和諧文化建設的基本任務,也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礎。
毛澤東繼承和弘揚中國傳統榮辱觀,在中國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實踐中賦予了榮辱觀新的內容,成為社會主義榮辱觀的豐富的思想資源。首先,毛澤東同志對祖國和人民懷著深深的熱愛之情。農民出身的毛澤東一生同農民息息相通,感情深厚。毛澤東同志反復強調“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要使老百姓都有飯吃”。這是毛澤東革命的最初奮斗目標,懷著這樣的目標,他走出韶山沖。當別人熱衷于搞各種時髦運動的時候,毛澤東的目光卻盯向農村,投向農民。其次,毛澤東同志倡導、踐行“兩個務必”,以自己的實際行動為全黨同志樹立了光輝榜樣。毛澤東告誡全黨:務必使同志們繼續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務必使同志們繼續保持艱苦奮斗的作風。毛澤東十分重視干部的表率作用,指出有什么樣的干部就有什么樣的戰士,多次號召廣大干部要做人民的公仆。在“三反”運動中,堅決處決貪污犯劉青山、張子善的舉措,向全社會表明:我們黨決不會放任腐敗現象滋長下去。這對于中國共產黨保持先進性和加強執政能力的建設仍是一個很好的現實參照。毛澤東提出的“兩個務必”思想在今天仍是常溫常新的話題,黨中央歷代領導人都把“兩個務必”思想當作革命傳家寶,代代相傳。這對于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推進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進程,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和作用。最后,毛澤東同志崇尚教育和科學,尊重知識和人才。毛澤東對科學技術在我國社會主義建設中的地位和作用有過具體論述。在1956年的知識分子工作會議上,提出了分步驟、分階段縮小與世界發達國家先進科學技術水平的差距,趕超世界先進科學技術水平的思路。60年代初,制定了重點發展、迎頭趕上的科技發展戰略。同時強調指出,必須大力發展文化教育事業,特別是高等教育和中等教育事業,必須用極大的努力有計劃地、逐步地掃除文盲和普及小學義務教育。在1963年一次談話中指出:“科學技術這一仗一定要打好,因為不搞科學技術,生產力無法提高。”
參考文獻:
[1]毛澤東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毛澤東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毛澤東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