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課外閱讀對小學生養成終身學習的習慣有著重要作用。作者結合教學實踐,提出了擴大學生課外閱讀量,提高學生閱讀能力的三條策略:激發興趣,促成閱讀;教給方法,提高質量;組織交流,寓讀于樂。
關鍵詞: 小學生 課外閱讀 指導策略
課外閱讀歷來被中外教育家認為是一個人學習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列寧說:“任何一個有學問的人,在他的一生中都讀過大量的書。”英國哲學家培根說:“讀書使人愉悅,使人成才,使人博采。”我國著名教育家呂叔湘說:“語文水平較好的學生,你要問他經驗,異口同聲說是得益于課外閱讀。”語文新課程從文化的積累和文化的建構高度,對課外閱讀給予充分的重視。通過課外閱讀,可以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取民族文化的智慧淵源,尊重世界各國的多元文化,汲取人類優秀文化的豐富營養。小學是學生學習生涯的起始階段,有效地指導其進行課外閱讀,將對孩子終身學習起到重要作用。但當前小學生對課外閱讀缺乏興趣,不懂有效的閱讀方法,沒有良好的閱讀習慣。教師應重視這些現象,明確課外閱讀的要求,教給學生有效的閱讀方法,開展各項閱讀活動,以激發學生閱讀興趣,才能真正幫助學生積累盡可能多的語言材料和語感經驗,從而不斷發展學生的語文素養和文化積淀,將課外閱讀與全面培養孩子的素質有機地結合起來。
為了擴大學生的課外閱讀量,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我采用了以下指導策略。
一、激發興趣,促成閱讀
現代心理學的研究表明:興趣是影響學習活動最直接、最活躍、最現實的因素。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人們從事任何活動的動力。同樣的,學生有了閱讀興趣,才能從內心深處對課外閱讀產生主動需要。因此,教師要努力激發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讓他們愉悅地進行課外閱讀,快樂地接受自己想要學習的語文知識。
1.巧用故事懸念,誘發閱讀興趣。故事人人都愛聽,一聽到老師說要講故事,個個精神抖擻,雙耳立豎,喜悅之情溢于言表,迫不及待地想一聽為快。老師聲情并茂,被渲染了的故事情節把孩子們帶入了一個或有趣,或驚險,或奇特,或令人感動、懸念百出的情感世界里。正當孩子們靜靜垂聽、百感交集,期待結局大白之際,老師戛然收聲告訴孩子:故事情節交錯復雜,后面的可更精彩呢,欲知后事,請自讀原文。此時不失時機地向學生推薦出相關的讀物。學生被扣人的故事情節激起了濃厚的興趣,課后自然會主動閱讀。讓學生在享受故事情節所帶來的奇妙境界中感受到課外讀物的誘惑,主動進行閱讀,這比任何說教都有效。
2.談讀書感受,激發興趣。教師要經常講述自己(或組織學生講)閱讀讀物后的收獲和體會,用“現身說法”激起學生情感上的共鳴,使之產生強烈的閱讀欲望。同時有計劃、有目的地搜集一些關于讀書的名言,進行評說、欣賞;講述名人讀書成才的故事,進行對比、教育,從而激起學生對讀書人的崇拜,對書的渴望,形成與書本交朋友的強烈意向。這樣學生就會在課余時間主動進行廣泛的閱讀嘗試。
3.指導學生選擇恰當的閱讀內容。在小學生課外閱讀中,只要符合他們年齡特征和心理需求的、健康有意義的內容都可以讀,包括圖書報刊、雜志、童話、小說、詩歌、散文、雜文、評論等。魯迅教育青年:“讀書如蜜蜂采蜜,不能只采一種,要采多種花,釀出的蜜才更好。”所以,閱讀的內容不可單一,越廣泛越好,這樣獲取的知識才會更加廣泛豐富,眼界也才會更開闊,對學生的健康成長才更有益。《新課標》指定了一些小學生必讀書目,如《伊索寓言》、《中國古今寓言》、《格林童話》、《安徒生童話》、《中外現當代童話》、《成語故事》、《中外歷史故事》、《中外神話故事》、《中外民間故事》、《論語》等,另外,還推薦了由一些中外名篇改編的小學生版的小說,這些讀物更值得品味、欣賞。
二、教給方法,提高質量
科學的閱讀方法是閱讀效果的保證,學生掌握了科學的閱讀方法,才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主要通過如下方法指導學生課外閱讀。
1.埋下伏筆,使學生自覺進行課外閱讀。我常常講述某一作品的故事梗概或介紹某一作家的奇聞軼事,或只說一篇文章的開頭,然后讓學生自己去沉浸在讀書的快樂里。
2.有目的、有計劃地向學生推薦一些新的書目,指導學生正確選擇課外讀物。
3.教會學生學會品味鑒賞文學作品。對那些文質兼美的文章,可利用早讀課或者自習課品味作品的語言,揣摩作品的構思,領悟作者的匠心,從而獲得知識而受到情感的熏陶。
4.要求學生在充分閱讀的基礎上,認真做讀書筆記,做好讀書筆記。在課外閱讀中做好讀書筆記至關重要、不容忽視,做好讀書筆記無論是對內容的記憶還是對日后的查找資料都有好處。讀書筆記的方式多種多樣,采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有些是只摘錄其中的語句,生動優美的,富含哲理的,表達獨特的,這些語句韻味無窮,越讀越妙,永遠有品嘗不盡的余香。還可將文章中的段落抄錄下來,慢慢品嘗其精妙,從中欣賞到日出日落的壯觀雄偉,領悟到祖國山川的如詩如畫,品味到中華文化的深厚蘊涵,感受到榜樣人物的可貴品質……有的文章的精妙都是由一段段優美的文字組成的,所以段落的摘抄會讓學生感覺到各種不同形式的表達方式、不同的表達效果。久而久之,這些都會對學生的理解、欣賞產生潛移默化的作用。
5.其他做提綱式的總結概括,讓學生站在比較高的角度把握文章的整體結構,這又是一個更高層面的學習收獲。對文章進行及時批注,記下感受認識,隨時標注在文章的語句旁邊。對語言詞語加注,或寫上疑問,待過后思考探究,并認真寫讀后感。
三、組織交流,寓讀于樂
課外閱讀實踐的關鍵在于堅持,定期組織各種趣味盎然的讀書展示活動,能讓學生保持讀書的熱度。如:故事會、朗誦會、讀書筆記、手抄報展評、課前兩分鐘美文朗誦等。我結合學校開展的各類讀書活動,結合本班學生的閱讀情況,根據課外閱讀目標的指向,定期指導學生編制有主題的手抄報,如《環保報》、《六一專刊》、《科技之光》、《詩歌樂園》等,這樣學生便能有明確的閱讀目標,有針對性又便于指導。當然,我也有放開手的時候,不確定編制手抄報的主題,讓學生自由編輯,學生根據自己的愛好與專長發揮,有利于發展個性,培養創新能力。故事會也是每個學期必開展的讀書活動,一般利用班隊活動舉行。往往一經發動,學生都踴躍報名參加,爭著把自己從課外書中讀到的精彩故事用娓娓動聽的語言向大家講述,有時還會以小組合作的形式分角色表演講故事,使活動趣味無窮。一系列生動活潑、豐富多彩的讀書活動給學生提供展示課外閱讀成果和個人才能的平臺,使每個人都能品味到成功的喜悅,體會到讀書的無窮樂趣。只有這樣,課外閱讀才能成為孩子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東西。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如果學生的智力生活僅僅局限于教科書,如果他做完功課覺得任務已經完成,那么他是不可能有自己特別愛好的學科的。”“那些除了教科書什么也不閱讀的學生,他們在課堂上掌握的知識就非常膚淺。”作為語文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課外閱讀,是必須加大實施力度,增強未來意識和創新意識。教師要引導好小學生登上書籍這艘巨輪,到達理想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