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文章對20世紀80年代初與當今兩個不同時期的兩個教學案例進行對比,分析了幼兒園課程的發展和變化。
關鍵詞: 幼兒園 教學案例 課程變革
自20世紀80年代初啟動幼兒園課程改革以來,學前教育理論工作者和實踐工作者經歷了艱難的探索和實踐。一路走來,幼兒園課程改革并非一帆風順,其間不少課程實踐甚至誤入歧途,但總體而言,在這30多年里,我國幼兒園課程無論是理念還是實踐都發生了深刻的變革。本文從不同時期的兩個教學案例的對比中,分析幼兒園課程的發展和變化。
一、兩個教學案例
中班常識活動:認識木頭[1]
活動過程如下:
(一)老師引導幼兒觀察木頭
1.老師出示木頭,提問幼兒:這是什么?
2.請幼兒在自己盤中許多物體中找出木頭來,提問幼兒:你拿的是什么?
3.請幼兒觸摸木頭,提問幼兒:木頭用手摸上去是怎樣的?(學說“粗糙”)
4.請幼兒用手掰、敲木頭,提問幼兒:我們用力掰木頭,用力壓木頭,木頭怎么樣?(學說“牢固”)
5.請幼兒一手捏木頭,一手捏棉花團,提問幼兒:木頭和棉花捏在手里是怎么樣的?(學習“硬”,復習“軟”)
6.先請幼兒把石子放入碗里的水中并觀察,然后提問幼兒:石子放在水里怎么樣了?(石子放在水里沉下去了);再請幼兒把木頭放在水里并觀察,問幼兒:木頭放在水里怎么樣了呢?(學習“木頭放在水里會浮起來”)
(二)老師小結
這是木頭。木頭用手摸上去是粗糙的,捏捏是硬的,手拿也拿不開,敲也敲不碎,很牢固,放在水里會浮起來,木頭遇到火還會容易燃燒。因此,可以用木頭引火爐。
(三)老師啟發幼兒講木頭用處
1.提問幼兒:木頭有什么用處?
2.老師小結木頭的用處,并啟發幼兒回家之后找找看木頭還有什么用處。
中班科學活動:滾動[2]
活動過程如下:
老師給每個幼兒提供了兩種不同的材料:圓柱體的薯片筒和兩端粗細不同的塑料杯子。要求幼兒分別滾動圓筒和杯子去擊打放在不遠處的物品。
孩子們很快發現:薯片筒容易擊中目標,而水杯難以中靶。這是為什么?“因為薯片筒滾得比較直。”“杯子愛拐彎,不走直路。”孩子們說出了自己的觀察發現。“為什么薯片筒能滾直,杯子不能滾直呢?”老師請孩子作出解釋。“因為杯子輕。”幾個孩子這樣認為。“那我們來試一試這個重點兒的杯子。”老師拿出一個同樣形狀的玻璃杯,請幼兒小心地推動它,玻璃杯仍然不走直路而拐起彎來。看來,輕重不是主要原因。“因為薯片筒長,杯子短。”有幼兒這樣認為。“好吧,讓我們再試試這個!”老師又拿出幾個預先準備好的和杯子差不多長短的圓柱形物體,讓大家滾動它們。試驗的結果,孩子們發現物體的長短也不是影響滾動路線的主要因素。“那是不是和粗細有關呢?”老師繼續提供材料讓孩子操作、試驗……這樣,借助于材料和試驗,老師一步一步引導幼兒發現,影響物體運動軌跡的重要原因是物體的形狀。“杯子一頭粗一頭細,薯片筒兩頭一樣。”“是這樣的嗎?形狀不一樣的物體滾動的路線就一定不一樣嗎?”為了驗證孩子們的結論,老師又拿出一個圓錐體,輕輕推動一下,它竟然繞著自己的尖兒(圓錐的頂)轉起圈兒來了。孩子們拍起手來。看來,形狀真是影響滾動路線的原因。
二、課程要素的變革
“認識木頭”是上世紀80年代初的幼兒園中班常識活動的優秀案例,而“滾動”則是新時期幼兒園中班科學活動的優秀案例。作為不同時期的兩個優秀案例,從“認識木頭”到“滾動”,我們不難發現,幼兒園課程在目標、內容、實施和評價等方面都發生了明顯的變化。
(一)課程目標的變革
在“認識木頭”這個常識活動中,兒童最大的收獲是在老師按部就班的指導下,通過對木頭的直觀感知,理解并記憶了關于“木頭的物理特性和用途”的基本知識。而在“滾動”這個科學活動中,兒童在老師的啟發和引導下,收獲的不僅是關于“形狀是影響滾動路線的原因”這一知識點,在知識獲取的過程中,兒童的注意力、觀察力、想象力、思維能力得到了發展,更為重要的是兒童體驗了探究和發現的樂趣,萌發了科學態度和精神,習得了科學探索的方法。
可見,在這幼兒園課程改革的30多年里,課程目標的變化是明顯的,即由重視“兒童對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掌握”到強調“兒童認知、情感、動作技能的全面發展”。難能可貴的是課程目標的這種變化真正在課程實踐中得以體現。因為就課程指導思想層面而言,1981年10月教育部頒布的《幼兒園教育綱要(試行草案)》關于“常識”課程的目標具體表述為:豐富幼兒關于社會和自然方面粗淺的知識,擴大他們的眼界;培養幼兒對認識社會和自然的興趣及求知欲,逐步形成對待人們和周圍事物的正確態度;發展幼兒的注意力、觀察力、記憶力、想象力、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從目標表述中,我們不難發現此階段雖然已經強調課程目標由“知識”、“興趣與態度”、“能力”三方面構成,但從課程的實踐層面來看,無論是教育內容的選擇,還是教學過程的實施都過于強調系統科學知識的傳授和掌握,對興趣與態度、能力等的培養基本忽略。[3]而今天,幼兒科學活動作為科學啟蒙教育,真正將兒童的“興趣與態度、方法與能力”的培育在課程實踐中得以落實。
(二)課程內容的變革
在“認識木頭”這個常識活動中,兒童的學習內容是認識“木頭的物理特性和用途”的基礎知識。而在“滾動”這個科學活動中,兒童的學習內容不僅包括認識“形狀是影響滾動路線的原因”的基礎知識,而且包括在獲取知識的過程中,有機會掌握基本活動方式,智力、能力有機會得到發展,情感、態度有機會得到培育。在“滾動”這個科學活動中,如果學習內容只是局限于讓兒童獲得“形狀是影響滾動路線的原因”這個基礎知識的話,那么老師可以通過直接講授并結合實物演示的方法傳授給兒童,兒童也是能夠理解和掌握的。但老師并沒有這樣做,而是首先設置問題情境,讓兒童去發現問題,鼓勵兒童作出假設,老師再提供材料讓兒童去驗證假設,在兒童推翻假設后,老師并不急于將正確答案告訴兒童,而是進一步鼓勵兒童重新假設、驗證,直到發現正確答案。這樣看似“畫蛇添足”的做法,恰恰是因為在老師看來,兒童對基礎知識的掌握不是唯一的學習內容。
可見,在這幼兒園課程改革的30多年里,隨著課程目標的變化,課程內容也發生了顯著的變化,不再局限于只是讓兒童獲得基礎知識的內容,還要考慮兒童在獲取這些基礎知識的過程中,是否有助于兒童掌握基本活動方式,是否有助于兒童的智力和能力發展,是否有助于兒童情感態度的培育。
(三)課程實施的變革
在“認識木頭”這個常識活動中,老師采用的是“直接教學”,兒童在其中的學習基本是一種“接受學習”。“老師講,兒童聽;老師演示,兒童看;老師提問,兒童答”,老師是知識的傳授者,兒童則在老師的講解和演示下被動地接受、理解、記憶知識。而在“滾動”這個科學活動中,老師采用的是“支架式教學”,兒童在其中的學習基本是一種“發現學習”。老師并沒有將“形狀是影響滾動路線的原因”的知識直接講解和傳遞給兒童,而是創設問題情境,讓兒童在做的過程中自己去發現問題,然后運用自己的已有經驗提出假設,接著老師提供材料讓兒童可以進一步驗證自己的假設,當兒童通過自己的實驗推翻原有假設的時候,老師也不急于給予正確的答案,而是引導兒童作出新的假設和驗證,直到解決問題。在這反復試誤的過程中,兒童不僅深刻地理解了知識,而且學會了思考和分析,習得了探究的方法,體驗了探究和發現的樂趣。
可見,在這幼兒園課程改革的30多年里,課程實施的方法也發生了深刻的變化。老師不再局限于借助直觀教具的演示,給予兒童清楚、準確的講解和示范,讓兒童在感知中理解、記憶知識;而是設置問題情境,引導兒童去發現問題,鼓勵兒童運用自己的已有水平大膽作出假設,提供條件支持兒童親自驗證假設……在整個“教與學”的過程中,兒童的“學”好像一個不斷建構著的建筑,而教師的“教”則像一個必要的“腳手架”,支持兒童不斷建構自己的心靈世界。[4]兒童的學習不再是一個被動接受的過程,而是一個主動建構的過程。兒童原有經驗和發展水平是學習的基礎,教師則在兒童原有經驗和發展水平的基礎上,不斷激發兒童新舊經驗之間的認知沖突,隨著沖突的不斷解決,兒童的經驗提升到一個新的水平。
(四)課程評價的變革
在“認識木頭”這個常識活動中,老師最終以兒童能否以準確的語言記住“木頭的物理特性和用途”為評價標準,判斷這次活動效果的優劣。而在“滾動”這個科學活動中,老師不僅關注兒童最終能否發現“形狀是影響滾動路線的原因”,而且注意兒童在活動中能否積極主動地去發現問題、分析問題、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
可見,在幼兒園課程改革的30多年里,隨著課程其他要素的變化,課程評價也在發生變化。兒童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不再是衡量教育活動成效的唯一指標,其在整個活動過程中的情感、態度、方法、能力都是衡量教育活動成效的重要指標。
三、課程理念的變革
從“認識木頭”到“滾動”的對比分析中,我們不難發現在這課程改革的30多年里,幼兒園課程在目標、內容、實施和評價等方面發生變化的背后,折射出幼兒園課程理念的變化。
就課程的本質而言,在“認識木頭”這個常識活動中,課程被理解為“科目”,進而等同于“知識”;而在“滾動”這個科學活動中,課程被理解為“活動”,兒童在“活動”中獲取的是“經驗”。
就知識觀而言,在“認識木頭”這個常識活動中,知識是外在于兒童的客觀體系,兒童必須在老師的講解和示范下,感知、理解并記憶知識,兒童對知識的理解、記憶越多似乎智力越能得到發展。而在“滾動”這個科學活動中,知識不是老師從外部灌輸的,而是基于兒童自我建構的,是兒童在認知沖突中不斷調整自己的觀點逐漸建構的。兒童在獲取知識的過程中,不僅理解了知識,而且發展了智力,體驗了樂趣,掌握了方法。
就兒童觀、教師觀而言,在“認識木頭”這個常識活動中,兒童是被動的,是“接受知識的容器”,老師的職責是給予兒童詳細的、清晰的、標準的講解和示范,讓兒童感知、理解并記憶知識。而在“滾動”這個科學活動中,兒童是主動的,是在活動的過程中建構知識,老師的職責是問題情境的設置者、兒童新舊經驗沖突的激發者、兒童困惑的引導者、兒童探索的支持者。
總之,通過對“認識木頭”和“滾動”這兩個不同時期的教學活動的對比中,我們可以說在幼兒園課程改革的30多年里,盡管道路是曲折的,但幼兒園課程改革的立場和趨勢是明顯的,幼兒園課程改革取得的成果值得肯定。
參考文獻:
[1]鼓樓幼兒園集體編.教育拾零,1984,(4).
[2][4]馮曉霞主編.幼兒園課程.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256,101.
[3]袁愛玲,張三花.三十年學前課程嬗變面面觀之二——幼兒園科學教育課程變革(上).教育導刊,20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