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當前大學生的思想主流是積極、健康、向上的,但同時大多數的學生因缺乏角色意識,不能正確認識自己正在或即將要扮演的角色,導致大學生中出現缺乏功德意識、不懂孝順和尊重父母、不懂休閑、對職業生涯沒有規劃等現象。因此,作者認為幫助大學生喚醒角色意識,充分認識應扮演的角色權利和義務、培養學生具備扮演相應角色的能力的教育刻不容緩。
關鍵詞: 大學生 角色教育 思考
近年來,教育部公布的高校學生思想政治狀況調查表明,大學生的思想主流是積極、健康、向上的,突出表現在人生觀、價值觀上的進取務實,有比較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渴望為社會施展才華。然而,我認為,大多數的學生缺乏角色意識,不能充分認識到自己正在或即將要扮演的角色是什么,也不知道該角色所賦有的權利和義務,社會對該角色的期望,等等。因此,幫助大學生喚醒角色意識,充分認識應扮演的角色權利和義務、培養學生具備扮演相應角色的能力的教育刻不容緩。
“角色”一詞最早源于戲劇,是指個體在特定的社會關系中的身份及由此而規定的行為規范和行為模式的總和。生涯發展理論學家舒伯認為:在社會生活中,人在不同的階段扮演不同的角色。而且,角色之間是相互影響的,在某一個角色上的成功或失敗,可能會影響到扮演其他角色的成功和失敗,過于投入某一個角色并為此付出太多,可能會導致其他角色的失敗。因此,處于生涯探索階段的大學生,除了主要扮演學生角色外,同時也扮演子女、休閑者、公民、未來工作者的角色。
一、對大學生進行大學教育,突出大學生的學生角色。
大學生是社會的一個特殊群體,是接受過大學教育的群體。大學生要成長為社會新技術、新思想的前沿群體、國家培養的高級專門人才,就必須勤奮學習,努力掌握現代科學文化知識,立志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的合格人才和接班人。
然而,現在一部分學生沒有遠大的理想和抱負,學習主動性不夠,只想混個畢業文憑;有的學習態度不端正,對所學專業不感興趣,不求上進,甚至產生厭學情緒;有的紀律松懈,作風散漫,考試作弊現象屢禁不止,嚴重影響和敗壞了校園風氣;有的沉迷于上網聊天或打網絡游戲,常常夜不歸宿。這些問題的客觀存在嚴重影響了學風建設。究其原因,就在于學生沒有認識到自身作為學生的角色,沒有認識到學知識的重要性,沒有明確自己的學習目的,沒有端正自己的學習態度。
因此,我們要把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目標、端正學習態度納入到學生思想教育和素質體系;要從課堂教學入手,提高教學水平。加強學生學習的過程管理,及時指出學生在課堂紀律方面和學習方式上存在的問題。規范課堂教學,真正成為課堂教學的第一責任人,并通過形式多樣的教學手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喚醒學生的角色意識。
二、對大學生進行公民意識教育,強化大學生的公民角色。
《辭海》對公民的概念是這樣定義的:“公民通常指具有一個國家的國籍,并根據該國的憲法和法律規定,享有權利和承擔義務的人。”由此可知,公民主要是法律意義和政治意義上的概念。而同時憲法也明確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權利的時候,不得損害國家的、社會的、集體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權利。”
大多數大學生正處于從自然人到公民的轉折期。大學生要成長為社會主義國家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就應當具備公民意識,在愛國、自主、平等、遵紀守法的基礎上,行使法律所賦予的各項權利,履行自己應盡的各項義務。而一些大學生對公民概念理解模糊,重公民權利輕公民義務,法制意識不強,公德意識缺失。有的大學生見利忘義、不講信用,極端個人主義行為時有發生。因此對大學生開展公民角色意識教育尤為迫切。
在大學生教育工作中,首先,我們把公民教育課與課堂教學結合起來,尤其是通過“兩課”教育,注重提高大學生公民意識和公民素質的培養。其次,把學生公民意識教育與實踐活動結合起來。通過青年志愿者活動、社會調查,以及參觀考察、暑期“三下鄉”活動、社區法律咨詢服務、學生干部的競爭和選舉、為特殊群體的愛心募捐等實踐活動進行公民意識教育,培養他們的主人翁意識、社會責任感、民主意識和愛國精神。最后,把大學生公民意識教育與校園文化建設結合起來。通過廣播站、校報、校園網、宣傳櫥窗、學生刊物、學術講座和人文講座等各種校園活動增強大學生公民角色意識。
三、對大學生進行孝文化教育,增強學生的子女角色。
孝文化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內涵十分豐富。《孝經·開宗明義》:“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于后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也就是說,為人子女孝順父母,天經地義。子女不僅要從物質方面贍養父母,讓他們吃飽穿暖,身體康泰,更要從精神方面尊重父母,成就一番事業,讓父母順心如意,榮宗耀祖。
當前一些大學生,缺少尊重和理解父母及長輩的行為、觀念,過于考慮自己的感受,很少顧及父母長輩的需要;不懂照顧父母,有相當一部分人沒有或很少主動照料過父母;不能滿足父母的成就期待,在學校不努力學習,忘記了自己的責任和父母的期待,存在著攀比心理,喜歡玩樂享受;缺少對父母的精神慰藉,很少問及、關心父母,很少與父母進行情感溝通和交流,忽視了對父母精神上的關愛。
因此,我認為,要把加強大學生的子女角色教育,作為新形勢下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建設的重要內容,把優秀的傳統孝文化滲透到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體系中,注重培養大學生高尚情操道德。只有這樣,才能真正體現出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和時代要求。
四、對大學生進行休閑教育,引導學生的休閑者角色。
休閑之事古已有之。休閑是指在非勞動及非工作時間內以各種“玩”的方式求得身心的調節與放松,達到生命保健、體能恢復、身心愉悅的目的的一種業余生活:一是解除體力上的疲勞,恢復生理的平衡;二是獲得精神上的慰藉,成為心靈的驛站。科學文明的休閑方式,可以有效促進能量的儲蓄和釋放,它包括對智能、體能的調節和生理、心理機能的鍛煉。
對于在校大學生來說,由于課程安排比高中階段寬松了許多,再加上寒暑假,大學生們每年有170天左右處于休閑狀態。但是,許多大學生不懂休閑,不懂得如何合理地安排自己的業余時間,奢侈消費增多,“月光族”和“負翁”不斷出現,過于沉溺于網絡及網絡游戲等不當的休閑方式正嚴重影響大學生的學習和生活。
對大學生開展休閑教育尤為重要,正確引導大學生對待休閑時光,參加學校的各類社團活動、積極參加體育鍛煉、約上三五個好友出門旅游、發展興趣愛好、參加社會實踐,讓學生學會在緊張的學習中得到放松,感到身心愉悅,最終幫助他們健康快樂成長。對大學生開展休閑教育并不是鼓勵他們不學習、去玩樂,而是倡導一種積極的休閑生活方式。
五、對大學生進行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培養潛在的未來工作者。
職業生涯規劃是指在自我認知——興趣、愛好、能力、特點等進行綜合分析與權衡的基礎上,根據自己的專業特長、知識結構,對社會環境與市場環境進行測定、分析、總結,結合自己的職業傾向,確定最佳的職業奮斗目標,再對將來要從事的職業,以及要達到的職業目標,制定出方向性的方案,并為實現這一目標做出行之有效的行動。
根據舒伯的職業生涯發展理論,大學生處于職業生涯的探索階段,且正好跨越了該階段的過渡期(18—22歲)和試驗承諾期(22—24歲)這兩個時期。對大學生個人的未來職業走向和職業發展具有十分深遠的影響,擁有成功的職業生涯才能成就完美人生。而當前一部分學生普遍缺乏職業生涯規劃意識,自我定位不明確,缺乏相關行業經驗,職業發展期望過高等現象。
因此,大學期間進行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有助于全面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質,避免學習的盲目性和被動性;規劃個人的職業生涯,可以使職業目標和實施策略了然于心,從宏觀上予以調整和掌控;同時,職業生涯規劃還能對大學生起到內在的激勵作用,使大學生產生學習、實踐的動力,激發自己不斷為實現各階段目標和終極目標而努力。
參考文獻:
[1]毛小玲,李宏翰.大學生的角色期望研究[J].社會心理科學,2006,(2):29-33.
[2]匡促聯.張娟大學生角色認知偏差的哲學矯治[J].溫州大學學報,2000,(2):27-30.
[3]陳一虹,徐鋒華.淺議大學生角色意識和角色扮演能力的培養[J].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8,(2):54-56.
[4]羅國杰.“孝”與中國傳統文化和傳統道德[J].道德與文明,2003,(3):79-80.
[5]趙萬玉大力弘揚孝文化[N].承德日報,2007,(12),(第003版).
[6]王政書.論大學生的角色認知及高校教育工作者的對策[J].中國青年研究,2007,(8):5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