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人教版《思想品德》初中新教材一個明顯的特征是每一單元都設置了主題探究活動。如何有效地開展主題探究活動?本文作者簡要分析了主題探究活動的特點、意義和目的,并結合教學實踐進行了一些深入的思考。
關鍵詞: 人教版《思想品德》初中新教材 主題探究活動教學 探索與實踐
人教版《思想品德》初中新教材根據現代教育突出“學會做人、學會做事、學會合作、學會學習”的育人要求,從形式到內容,都給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覺。其中,新教材在每個單元的標題下設“主題探究”,以一個主題統領單元的主要內容,安排任務型、課題式的“長作業”,使之貫穿單元教學的全過程,體現出鮮明的前導性、實踐性、操作性、連續性和思想性。
這一改革體現了新的課程理念。如“注重學生生活經驗和社會實踐的聯系”、“將正確的價值引導蘊涵在鮮活的生活主題中”、“注重課內外相結合”,是一種全新的“道德學習”模式。它有利于更好地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有利于學生的參與、體驗、踐行和思考。再者,相對于“課后作業”這一傳統方式,這種前置性的作業也是一大創意。教育心理學研究表明,作業所含問題與任務置于課文之前,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作業的實踐性和操作性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作業的連續性有利于提高教學的實效性;作業的思想性有利于提升學生的品德水平。
顯然,這一改革目的是轉變學生的學習理念,推動學生學習方式的根本變化。第一,它體現了探究學習的理念。從觀察、收集學生身邊的真問題、真困惑和真沖突的素材,提出問題、到結合自身的感受和經驗解決問題,都需要學生主動探究。第二,體現了合作學習的理念。主題探究活動往往是一系列的活動,如八年級(上)第二單元的主題探究活動“交往的劇場,成長的舞臺”就包括三個環節:(1)調查收集資料;(2)編寫劇本;(3)表演小品,進而展開評比活動。這些活動需要多種能力,如果能利用小組合理分工,相互協作,就可以充分發揮不同學生的優勢,倘若能再利用小組競賽等機制,將更好地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主題探究活動的效率和質量。第三,這些過程都離不開自主學習,它需要學生主動參與感悟,在自我心理體驗的基礎上內化知識,提高能力和道德水平。
教師作為學生的引導者、組織者和幫助者,在教學方式上勢必采取相應的變革,幫助學生在做中學,有效開展主題探究活動。在實際教學中我作了一些切合學校學生實際的探索與實踐,并進行了深入的思考。
1.活動前全盤設計,力求活動有計劃。
“長作業”、“多任務”式的活動,需要有設計:開展哪些活動?每個活動采用何種形式,分幾個步驟?活動之間如何銜接滲透?相應的活動落實到哪一課時?這些都應該在備課中一一落實。毫無疑問,設計的依據要體現新課程理念。通常我這樣做:(1)首先通覽全單元,充分了解本單元內容之間的邏輯聯系。(2)把各個活動落實到相應的課時。有些活動必須做在前面,如觀察生活,搜集素材,調查活動,編排小品等;有些活動則以其中一課或一框為核心,教學中有機結合。如七年級(上)第一單元的主題探究活動是為新的班級設計班徽,我就安排在“創建新集體”這一框中,在指導學生設計的過程中組織學生討論班級的目標,思考自己如何為班集體作貢獻。而有些解決問題的總結性的活動最好放在單元結束時,專門安排一節課進行。如七年級(上)第二單元的主題探究活動“匯編青春寄語”。(3)把課內活動和課外活動結合起來。但要注意適度,避免過多的課外活動給學生帶來過重的負擔而引起他們的逆反心理。(4)開宗明義,在每一單元學習前都讓學生了解本單元主題活動的意圖、要求和步驟。
2.活動中既要讓學生主動感悟,充分交流,又要注意觀察指導,保證活動有實效。
形式應該為內容服務,活動的真正目的是幫助學生“道德學習”,而“道德學習”只有靠學生自己的主動探究、主動體驗、主動建構意義。所以,我們一定要重視在活動中設計一些有層次有價值的問題,激起學生的探究欲望和思想共鳴,給他們足夠的時間討論交流。這一環節是決定活動對學生是否有實效的關鍵。要反對只活動不思考,還要注意防止活動過多,流于形式,更要防止老師代替學生成為活動的主角。
另外,這種一系列的“長作業”、“多任務”式的主題活動往往不是一蹴而就,而要持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有時是一個月甚至更長,學生很容易出現熱情疲勞,或因種種原因無法堅持,導致活動虎頭蛇尾,草草收場。因此,為了保證活動善始善終,教師在活動中要細心觀察,及時檢查指導,必要時還要調整一些活動要求。例如七年級(下)“自立需自強、自強者自立”這一主題活動中,為了讓學生掌握“從小事做起”、“多實踐,多鍛煉”這些方法,針對問卷調查中反映的學生普遍存在忽視家務勞動的現象,我布置了一個課后行為作業——洗碗一個月,同時設計一張表格,要求學生做好記錄,再由家長簽字。沒幾天,有些學生就忘記了,有些學生則借口記錄表丟了,從而查無對證,趁機不干。我一邊檢查督促,一邊采取相應的措施,后來干脆要求學生把記錄記在平時交作業的活動手冊上,以便我每次改作業時順便批閱。對堅持做得好的學生寫一點鼓勵性的話;對做得不好的學生,發動小組成員、課代表幫助監督;還利用小組競賽激發大家的集體榮譽感。有的家長一口氣把一個月的簽名全完成,我就利用家長會加強和家長的溝通,以取得他們的支持……困難總是有的,情況也在千變萬化,有時甚至還要適時做些調整。總之,教師在活動中既不能包辦代替,又不能袖手旁觀。
3.活動后總結、評比和展示,提升活動的思想性。
有些活動教學缺乏深度,與老師忽視活動后的總結和渲染是分不開的。每個活動后的總結不是可有可無的,而是不可缺少的環節,它能起到提煉主題、強化活動目的作用。只有這樣,才能提高活動的思想性,才能發揮思想品德學科的獨特作用。否則,只追求形式,熱熱鬧鬧的活動過后,有可能學生只是一片茫然,從而使思想品德課陷入一種不倫不類的局面,失去生命力。總結的形式可以是多樣的,可以由學生來總結,有條件的還可以組織學生撰寫小論文;也可以結合教學目標利用教材總結,幫助學生適應開卷考試。
不僅如此,活動后還要突出評比和展示,讓學生有成就感。爭強好勝是學生上進心的表現,教師要善于利用這一心理,經常性地開展評比和展示,讓學生學會比較、鑒別,提升評價和行為能力;讓學生看到自己的進步,內心產生成就感,而這正是培養學生樂于探究學習興趣的重要契機。例如,僅在七年級(上),我們就先后開展設計班徽和座右銘的評比、青春寄語的評比、情趣小報的評比,還利用班內墻壁對優勝作品給予展示,給學生創造一次又一次的“露臉”機會,有些還裝訂成冊,成為小組或班級的財富。實踐證明,這些評比展示活動將在很大程度上提升思想品德學科的魅力。
4.發揮小組合作學習的作用。
小組合作學習是我們開展主題探究活動的一種基本形式,許多主題探究活動本身就要求利用小組合作活動。如,七年級(下)第一單元主題活動“重塑自尊自信新形象”就要求在小組合作中交流實踐中的問題并提出相應對策,所以我在每接一個班一開始就特別重視小組建設,并制訂一套活動和評價規則,在以后的教學設計中有意識地利用小組開展活動,尤其是小組競賽的形式,增強學生之間的互動,這種合作和競爭使主題探究活動開展得有聲有色。
5.善于對主題活動改造拓展,發揮教師的創造性。
主題探究活動是依據課標精神來確定相應的主題,教師不必機械執行,完全可以依據課程標準,結合所教學生的實際情況,有所選擇,有所側重,最好還能設計一些更有針對性、有現實意義的活動,豐富課程資源。例如,在學習七年級(下)第二單元時,圍繞培養學生的自立能力,我設計了“洗碗一個月”、“疊衣服比賽”、“做飯常識小競賽”、“我的拿手菜”等活動,穿插在相應的教學環節中。
6.運用多種手段烘托氛圍,營造主題探究活動的環境。
教學中我發現有一個班級的黑板報總是能結合最近所學單元的相關內容展開討論,給了我很大啟發:在持續一段時間的主題活動中我們還可以利用多種手段強化主題,營造學習氛圍。實踐中我們采取了課前3分鐘的主題演講、主題黑板報、主題班會等形式,多渠道、多場合地渲染主題,交流學生的學習體會。
總之,主題探究活動給學生以自由探究的空間,讓他們學會學習;也給教師的教學實踐以廣闊的天地,對教師的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為了確保主題探究活動順利有效開展,教師不僅要科學、靈活處理教材活動,爭取學校、家庭、社會的大力支持,而且要加強與德育干部、班主任、語文教師的聯系與配合,把主題探究活動融入到德育工作、班級活動之中,讓更多的人關心支持主題探究活動,讓主題探究活動收到更好的效果,從而提高思想品德課教學的實效性。
參考文獻:
[1]思想品德新課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