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雖然信息時代的到來改變了作戰方式方法,但戰爭的本質并沒有改變,繼續努力研究毛澤東軍事思想,然后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加以創新,鞏固國防,積極應對復雜多變的國際局勢,對于保障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穩步前進依然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
關鍵詞: 抗戰時期 毛澤東軍事思想 具體表現
毛澤東同志是中國乃至世界歷史上最著名的軍事家之一。毛澤東軍事思想是我軍的建軍之魂、立軍之本、制勝之道,是我國國防和軍隊建設的根本指導思想。毛澤東軍事思想是在長期戰爭實踐中形成的,而抗戰時期是毛澤東軍事思想的繼續發展并進一步完善的重要時期。
一
伴隨著抗戰的爆發,以及第二次國共合作的實現,面對強大的日本帝國主義軍隊,八路軍、新四軍究竟應該采用何等戰略戰術才能夠最終以弱勝強,取得抗戰的勝利,就成了關系到中華民族生死存亡的大問題。面對這一大大變化了的形勢,毛澤東同志從實際出發,根據敵我雙方的力量對比,在1937年8月召開的洛川會議上,指出我軍的戰略方針是“獨立自主的山地游擊戰爭(包括有利條件下消滅敵人兵團與在平原發展游擊戰爭,但著重于山地)”;而抗日游擊戰爭的具體作戰原則是“分散以發動群眾,集中以消滅敵人,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走”。這樣,毛澤東明確地提出了將我軍的戰略方針從第二次國內戰爭后期的運動戰轉變成為以當前的抗日游擊戰爭為主,“在特殊的情況下,必須把過去的正規軍和運動戰,轉變成為游擊軍(說的是分散使用,不是說的組織性和紀律性)和游擊戰,才能同敵情和任務相符合”,“目前情況與過去國內戰爭根本不同,不能回想過去的味道”。
作戰方針雖然在洛川會議上定了下來,但還需要在實踐中去進一步地充實、檢驗和完善。1937年9月八路軍115師的平型關大捷證明,我軍在條件適宜的情況下是可以對日軍進行運動戰的,為此,毛澤東進一步明確了我軍對日作戰的“根本方針是爭取群眾,組織群眾的游擊隊。在這個總方針下,實行有條件的集中作戰”。此后,八路軍各部積極地開展山地游擊戰爭,建立起抗日根據地,并且粉碎了日軍對我根據地的圍攻,打開了敵后抗日戰爭的新局面,充分地證明了我軍以游擊戰爭為主的對日作戰戰略方針的正確性。這些對日軍的作戰實踐,使得毛澤東最終徹底地確定了我軍對日作戰的戰略原則:“基本的是游擊戰,但不放松有利條件下的運動戰。”
抗戰爆發以后,飽受戰爭之苦的中國人民天天在渴望戰爭早日勝利。然而,戰爭的過程究竟會怎么樣?中國能不能取得勝利?怎樣才能取得勝利?對這些問題,許多人一時還沒有找到正確的答案,“亡國論”、“速勝論”等錯誤觀點仍在到處流傳。這些問題如果不能得到解決,對于中國人民堅持長期抗戰是十分不利的。為此,毛澤東深感有必要對抗戰以來的經驗“做個總結性的解釋”,特別是“有著重地研究持久戰的必要”。1938年5月26日至6月3日,毛澤東在延安抗日戰爭研究會作了《論持久戰》的長篇講演,回答了困擾人們思想的種種問題。首先,毛澤東指出:“中日戰爭不是任何別的戰爭,乃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和帝國主義的日本之間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進行的一個決死的戰爭。”日本是一個很強的帝國主義國家,但它的侵略戰爭是退步的、野蠻的;中國的國力雖然比較弱,但它的反侵略戰爭是進步的、正義的,又有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下的軍隊這種進步因素的代表。日本戰爭力量雖強,但它是一個小國,軍力、財力都感缺乏,經不起長期的戰爭;而中國是一個大國,地大人多,能夠支持長期的戰爭。日本的侵略行為損害并威脅其他國家的利益,因此得不到國際的同情與援助;而中國的反侵略戰爭能獲得世界上廣泛的支持與同情。毛澤東總結道:這些特點“規定了和規定著戰爭的持久性和最后勝利屬于中國而不屬于日本。戰爭就是這些特點的比賽。這些特點在戰爭過程中將各依其本性發生變化,一切東西都從這里發生出來”。他得出結論:“中國會亡嗎?答復:不會亡,最后勝利是中國的。中國能夠速勝嗎?答復:不能速勝,抗日戰爭是持久戰。”其次,毛澤東指出:這場持久戰將經過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敵之戰略進攻、我之戰略防御的時期。第二個階段,是敵之戰略保守、我之準備反攻的時期。第三個階段,是我之戰略反攻、敵之戰略退卻的時期?!泵珴蓶|并著重指出第二階段是整個戰爭的過渡階段,“將是中國很痛苦的時期”,“我們要準備付給較長的時間,要熬得過這段艱難的路程”。然而,它又是敵強我弱形勢“轉變的樞紐”。毛澤東特別強調“此階段中我之作戰形式主要的是游擊戰,而以運動戰輔助之”。“此階段的戰爭是殘酷的,地方將遇到嚴重的破壞。但是游擊戰爭能夠勝利”。為了實現持久戰的戰略總方針,毛澤東還提出了一整套具體的戰略方針。這就是在第一和第二階段中主動地、靈活地、有計劃地執行防御戰中的進攻戰,持久戰中的速決戰,內線作戰中的外線作戰;第三階段中,應該是戰略的反攻戰。最后,毛澤東指出:“兵民是勝利之本。”“武器是戰爭的重要的因素,但不是決定的因素,決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戰爭的偉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眾之中?!敝灰獎訂T了全國的老百姓,就會使敵人陷入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之中,造成彌補武器等缺陷的補救條件,提供克服一切戰爭困難的前提。毛澤東的《論持久戰》,回答了人們最關心而又一時看不清楚的問題,堅定了中國人民抗戰的信念,以后抗日戰爭的實踐,充分地證明了《論持久戰》中的預言是完全正確的,是符合實際情況的。
二
在抗日戰爭這場偉大的民族解放戰爭中,毛澤東同志不斷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撰寫了大量的軍事理論著述和作戰文電,實現了軍事實踐與軍事創新發展的良性互動和完美結合,毛澤東軍事思想發展到新階段的具體表現如下。
(一)提出全面的全民族抗戰根本方針,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人民戰爭思想。
針對國民黨不敢發動和武裝人民群眾,實行片面的抗戰路線,毛澤東提出了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戰路線,發動了規模宏大、影響深遠的人民戰爭。他指出:“中國的民族解放戰爭是人民完全同意的,戰爭的進行沒有人民參加又是不能勝利的?!薄皯馉幍膫チχ钌詈竦母?,存在于民眾之中?!碧岢隽恕氨袷莿倮尽边@一具有普遍意義的命題。
(二)科學闡明持久戰的理論和軍事戰略總方針,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以弱勝強、以劣勝優的軍事思想。
抗戰爆發后,毛澤東撰寫了《論持久戰》這部光輝著作,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分析抗戰以來的戰爭經驗,科學揭示了抗日戰爭的特點、前途及發展規律。批駁了“亡國論”和“速勝論”,從理論上闡明了國民黨政府沒有解決的關于抗戰前途及戰爭指導等重大戰略問題,回答和解決了“抗日戰爭為什么是持久戰”及“最后勝利為什么是中國”這兩個最基本的問題,提出了一整套實行持久戰應采取的作戰方針和原則,為中國抗戰指明了方向。
(三)把游擊戰提高到戰略地位加以認識,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游擊戰爭的理論。
在抗戰時期,毛澤東以杰出戰略家的眼光,揭示了中國共產黨抗日游擊戰爭的重要戰略地位,批駁了輕視和反對游擊戰爭的錯誤思想,回擊了國民黨對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游擊戰爭的誣蔑,使人們對游擊戰爭所蘊含的巨大力量及其所具有的重要歷史作用有了充分的認識。
(四)提出了一系列人民抗日武裝力量創建發展的方針原則,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人民軍隊的建軍思想。
在抗戰時期,毛澤東進一步發展了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形成的人民軍隊的建軍思想。針對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所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以及黨內妨礙和削弱黨的領導的錯誤傾向,毛澤東明確提出了人民軍隊的建軍宗旨,進一步規定了“黨指揮槍”,而不允許“槍指揮黨”的原則,加強了人民軍隊的政治工作,指出:“這支軍隊要有鞏固健全的政治委員、政治工作和黨的支部之制度和工作,以保障黨的絕對領導?!辈㈤_始注重人民軍隊的現代化建設。
從抗戰時期毛澤東軍事思想的發展及完善,不難看出毛澤東軍事思想的實質就是根據中國革命戰爭不斷變化著的客觀實際,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在實踐當中提出使弱小的人民軍隊能夠戰勝強大的敵人的以弱勝強的戰略戰術,以此戰勝了日本帝國主義和國民黨反動派的軍隊,使中國革命戰爭取得了最終的勝利。一切從客觀實際出發、實事求是的品格,正是毛澤東軍事思想的突出特征。
盡管由于信息時代的到來,我們的作戰方式和具體手法變了,但是,毛澤東軍事思想指導下的關于戰爭最本質的東西并沒有變,我們所要做的就是努力研究毛澤東軍事思想,然后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加以創新。繼續堅持毛澤東軍事思想中實事求是原則的指引,不斷鞏固國防,積極應對復雜局面,保障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穩步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