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西部高師院校音樂學專業地方性課程的教學目標可預設為知識擴展和興趣培養、觀念塑造和技能掌握兩個層面,教材建設要注意傳統性與現代性兼顧、思想性與藝術性兼顧、廣泛性和代表性兼顧、操作性與體驗性兼顧、師范性和學術性兼顧,可采用圖文影音呈示、分組訓練、觀摩民俗節日活動、模擬傳承和評介交流等方式實施課程教學。
關鍵詞: 西部高師院校 音樂學專業 地方性課程
在傳統音樂文化發展到“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時代”的今天,傳統音樂文化的重要意義越來越為更多的人所認識和理解,“保護、傳承與發展”成為傳統音樂研究者探討的一個重要課題。在諸多研究成果和真知灼見中,“傳統音樂進課堂”是最為突出的呼聲。教育部2004年12月頒布的《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音樂學(教師教育)本科專業課程指導方案》(教體藝〔2004〕12號)中,就有開設“約180學時,10學分”的地方和學校課程的要求。從目前來看,高師院校音樂學專業的地方性課程建設是影響傳統音樂能否進入課堂的重要原因。西部各省、市、自治區均為多民族聚居區,有著豐富多彩的民族音樂文化。西部各高師院校音樂學專業地方性課程的建設對本地區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與發展而言,意義尤為重大。
一、目標預設
高師音樂學專業地方性課程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一門新興的課程,故課程的教學目標需要不斷進行理論論證和實踐檢驗。借鑒音樂人類學(抑或民族音樂學)、音樂教育學等學科的學術觀點和研究成果,可將其預設為兩個層面。
1.知識擴展和興趣培養。中國傳統音樂具有地方性、民族性,在教育部統編教材中,以傳統音樂為主要學習內容的課程,即《中國民族音樂》和《中國音樂史》,都不可能過多地涉足某一地方某一民族的傳統音樂內容。知識擴展即要求在統編教材教學的基礎上,結合各地方院校服務的主要地域的音樂文化傳統、中小學音樂教育實際和社會音樂生活需要,在課程教學中傳授地方性、民族性音樂文化知識。從事高師教學的教師都知道,并非所有音樂學專業的學生都會對地方各民族傳統音樂文化有興趣,原因可能很多,但排在第一位的恐怕是“不知道”。由于受到生產生活方式、生活觀念、學習內容、知識視野、現代傳媒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學生在音樂學習和日常生活中難以接觸到地方性音樂文化的內容,不知道肯定就難產生興趣。所以,傳授知識和培養興趣可作為地方性音樂文化課程教學的第一層目標。
2.觀念塑造和技能掌握。音樂具有人文性,常會讓人產生強烈的主觀情感。在地方性音樂文化教學中,培養對本地區本民族傳統音樂的感情是其中的一個目標。但更為重要的是,在提倡文化多元化的今天,我們更要通過地方性音樂文化的教學培養學生理解和尊重各地區、各民族多元文化的觀念,要讓學生明白,評價各地區各民族音樂文化的標準是“特色”,而不是“優劣”。同時,音樂又具有技能性。故在多民族地區地方性音樂教學中,要注重傳統音樂表演技能的訓練與習得,通過過程鞏固觀念,理解各地區各民族音樂文化、音樂行為、音樂功能、音樂效果,以及音樂技能的特色和一致性。
二、教材建設
西部高師院校音樂學專業地方性課程的教材建設可根據各地各校實際,在地方性文獻、集成志書及相關學術研究成果基礎上選擇和編寫。建議考慮以下幾個問題。
1.傳統性與現代性兼顧。地方性課程的教材要注意用現代形式呈示傳統內容?!皞鹘y是一條河流”,也具有時代性。傳統內容是基礎,用以擴展學生知識?,F代形式是手段,用以培養學生對傳統音樂文化的興趣。
2.思想性與藝術性兼顧。地方性課程的教材要選用既有益于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又具藝術感染力的傳統音樂,既能實現傳統音樂知識的傳授和表演技能的培養,又可塑造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藝術觀。
3.廣泛性和代表性兼顧。西部各省、市、自治區都是多民族聚居區,各民族音樂文化異彩紛呈,廣泛性即要求教材內容盡量涵蓋本地區各民族的音樂及相關文化,以開闊學生的視野,培養“理解和尊重多元音樂文化”的觀念。代表性則是因為課程教學畢竟是有限的,教材對各民族音樂文化的介紹不可能面面俱到,所以編寫時只能選取各民族最有代表性的音樂文化進行介紹。
4.操作性與體驗性兼顧。地方性音樂的傳授首先要體現操作性,即教學中不能只是“講授”和“聽賞”,還需要安排有代表性的內容讓學生進行唱、奏練習,通過唱、奏,讓學生體會各民族音樂的技巧特色和審美情趣,理解各民族音樂文化、音樂行為的普遍性和音樂功能、音樂技能要求的一致性。
5.師范性和學術性兼顧。高師音樂學專業具有師范性、專業性、基礎性的特點,它要求學習者除了應具備較為扎實的音樂專業基本知識、基礎理論和基本技能外,還必須掌握科學的教學方法,“具備適應中學和其他學校音樂教學需要的理論、知識、能力和素養”,最終成為音樂教育工作者。因此,在考慮地方性課程內容時,首先要注意基礎性、師范性和實用性。但基于教育本身的滯后性特點和當前學術界對各民族音樂研究正不斷深入、創新的事實,在地方性課程中及時引進學術界公認的最新研究成果也是需要的。這既可鞏固學生的基礎知識和專業技能,又可培養學生的研究能力和學術精神,為今后在教學中不斷學習創新打好基礎。
三、教學方法及實現途徑
中國各民族傳統音樂往往都具有傳承性、民俗性、變易性等特點,故地方性音樂課程的教學也應根據這些特點采取相應的教學方法。
1.圖文影音呈示。無論是文字民族還是無文字民族,其傳統音樂總以活態形式存在。為便于教學和傳播,在課堂教學中,首先要將其圖文影音化,通過圖文影音呈示,向全體學生傳授各民族傳統音樂的基礎知識,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音樂鑒賞能力。
2.分組訓練。由于西部地區各地民族眾多,音樂樣式豐富,每個學生不可能全部掌握本地區各民族的音樂唱、奏表演技能,依據學生興趣、身份(主要指性別、族別、出生地、長期生活地)等的不同,將學生分成若干小組,并分別重點訓練不同民族、不同社區的音樂表演技能。
3.觀摩民俗節日活動。西部地區的民族傳統節日豐富,各民族傳統音樂往往和民俗活動相生相伴。組織學生觀摩民俗節日,也是學習地方性音樂的一種可行方法和途徑。以貴州為例,苗族有四月八節、姊妹節、吃新節、蘆笙節、牯臟節、跳花節,侗族燈節、蘆笙節,布依族有六月六節、查白歌節,彝族有火把節,水族有端節,瑤族有盤古王節,等等,均是學生了解和學習相關民族傳統音樂文化可借助的民俗節日。
4.模擬傳承。傳承方式是西部各民族傳統音樂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對各民族傳統音樂的形態與發展有決定性作用。對于西部各民族傳統音樂來說,現代教學手段不可能替代其傳統傳承方式的作用。學習者在特定的地域、時空和族群中去學習特定的傳統音樂,才可能無限接近傳統音樂的精神。故地方性課程教學還應劃出一定的時間,讓學生走進田野,體會傳統音樂的傳承方式。以貴州高師院校的學生為例,如學習侗族大歌,就可走進侗寨鼓樓,將學生按要求分組,請民間歌師按傳統模式教習;體會苗嶺飛歌,則可走進雷公山腹地,體會苗族群眾的生活生產方式;學習苗侗蘆笙,則可以鼓勵學生個人利用自身條件,拜民間藝人為師;理解苗族游方歌,則最好是去考察一下臺江姊妹節,等等。總之,要盡量讓學生以局內人身份親自去實踐和體驗各民族傳統音樂的傳統傳承方式。由于西部高師院校的不少學生均來自西部各地,有不同程度的局內人條件、地域條件和人脈條件,相對而言,模擬傳承方式更具可行性。
5.評介與交流。學生通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后,教師可組織集體評介和表演交流,一是提高學生對各民族傳統音樂文化的鑒賞能力;二是彌補每個人學習條件差異導致的知識空白和技能局限。
總的說來,在西部各高師院校音樂學專業中開設地方性課程,是對全球經濟“一體化”形勢下“文化多元化”主張的回應,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時代”中傳統音樂文化傳承發展的應時之舉,是西部各民族傳統音樂文化傳承和發展的重要輔助手段。它不僅具有較高的文化戰略意義,而且具有很強的可操作性。
參考文獻:
[1]王耀華,杜亞雄.中國傳統音樂概論[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4.
[2]王義斌.地方性知識作用于民族音樂學實地考察[J].音樂研究,2007,(2).
[3]趙虹元.開發地方性課程資源:少數民族地區教師發展的有效途徑[J].民族教育研究,2003,(4).
[4]劉清平.試論鄉土音樂在西部高師音樂教育中的地位和價值[J].中國校外教育,2010,(3).
[5]趙全勝.開發利用鄉土音樂課程資源的實踐探索[J].大理學院學報(綜合版),20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