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胡祗遹學出宋儒,著述較豐,著有詩文集《紫山大全集》,今存二十六卷本。胡祗遹的作品中體現了他的一些文學思想,值得深入研究。
關鍵詞: 胡祗遹 《紫山大全集》 文學思想
《紫山大全集》是胡祗遹的主要作品,其作品記載了他一生的見聞、思想和興趣愛好。胡祗遹一生兼有政治家和文學家的身份,在他的一些碑銘頌贊中,往往能看出其文學家的個性。具體說來,胡祗遹文學表達上的特點就是借比喻手法的運用,使深刻的道理更加淺顯易懂,其最顯著的特點就是以醫喻政和以物喻政。
一、文學表達特點
(一)以醫喻政。
以醫比政,健康的身體與清明的政治有著相似之點,醫學上的經驗可以借鑒到政治當中。“良醫之視疾,曰:不治則十年后病,二十年后死。后果如其言,若是則可謂神醫矣。然而得疾者,莫之信,莫之從,何也?豈甘心于死與?曰:非也。斷死于二十年之后,其日月則遠,其為害則不切,其疾則未有所痛苦。故聽著以為迂闊,而莫之信,遂至于死不治。良臣之憂國也亦然”。①“士之論治者,如庸醫之治病,不問病之虛實寒熱,各隨其性之所好而用藥。……病本不死,醫殺之也。天下之勢亦然,為治去其泰甚,救其偏而不起之處,防其將然未著之患,寬猛剛柔,簡易具備,一相其時之可否,如良醫之對病用藥”。而不知道這個道理的“正如庸醫,實實虛虛,損不足而益有余”。②
(二)以物喻政。
除“以醫喻政”外,胡祗遹還善于“以物喻政”。如:“竊惟木有本末,政事亦有本末。欲本亂而末治者,未之有也。木之枝葉花實,茂盛煩碩,則必培植灌溉其根本。不養其本,雖陰護撫育智至,愈巧而事愈疏,本益憔矣。今日之政,已救其末,未究其本,事事皆然。”③把政治的清明繁盛與樹木的花實葉茂相比,指出為政應先固本,根基牢固枝葉必繁茂。“《經》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蓋器不利,則事不成。雖有良工,無所施其巧、盡其能矣。唐太宗以弓示弓人曰:‘非良弓也。木心不正,脈理皆邪,故發矢不直。’以太宗之神射,弓不良則亦不能中的,況余人乎?以是二者譬之,治天下而不先人材,可乎?”④把人才比作良弓利器,磨刀不誤砍柴工,只有這樣國家機器才能正常良好地運轉。“當今政治失于疏闊混淆而略不程序揀擇,失于繁冗紊亂而略不整齊裁削。……諭如造車,一轂九輞十八輻,減之則闕,增之則贅。闕與贅俱不可行,任人何以異此”。⑤政治如車子一樣,需要各個部件的靈活統一,才能良好運轉。
二、戲曲理論主張
(一)禮通樂和。
胡祗遹認為禮通樂和,“圣人代天理物,身之以道德,下觀而化,無為而治,尚恐身教之而不能齊一,禮樂刑政,由是而舉焉”。⑥“禮樂者,中和而已。中則有倫有序,有序則不乖戾,不乖戾則和中和存養乎內,又假外物玉帛鐘鼓存養乎外,此圣人制禮作樂之情也”。⑦從樂和可以得知政和,政和則國興盛。“喜怒哀樂之發于心形,見于金石,絲竹之不掩。樂之成德也,豈虛語哉?樂之于人也,豈虛器哉?豈直悅耳娛心,以助淫荒而已耶?故曰:審樂以知政,因以知國祚之興亡”。⑧
(二)雜劇的概念、教化功能。
關于“雜劇”這個名稱的由來。胡祗遹首先觸摸到了這自覺的脈搏,在《贈宋氏序》中指出:人是最受苦的,“樂音與政通,而伎劇亦隨時所尚而變。近代教坊院本之外,再變而為雜劇”,并且作了自己的解釋:“既謂之雜,上則朝廷君臣之得失,下則閭里市井父子兄弟夫婦朋友之厚薄,以至醫藥卜筮釋道商賈之人情物性,殊方異域風俗語言之不同,無一物不得其情,不窮其態。”⑨此外,胡祗遹十分重視戲曲的教化功能,“物之美惡,非能感人,而人自感于物。人自感于物,耳目之日見聞者,與草木之無情者,適于意會,則可喜可樂之情,油然而生焉”。⑩
(三)戲曲表演的“九美”說。
胡祗遹十分重視戲曲表演的舞臺效果,在《黃氏詩卷序》中對女樂提出的“九美”說:“女樂之百伎,惟唱說焉。一,姿質濃粹,光彩動人。二,舉止閑雅,無塵谷態。三,心思聰慧,洞達事物之情狀。四,語言辨利,字真句明。五,歌喉清和圓轉,累累然如貫珠。六,分付顧盼,使人解悟。七,一唱一說,輕重疾徐中節合度,雖記誦嫻熟,非如老僧之誦經。八,發明古人嘉怒哀樂、憂悲愉佚、言行功業,使觀聽者如在目前,諦聽忘倦,惟恐不得聞。九,溫故知新,關鍵詞藻,時出新奇,使人不能測度為之限量。”
除此之外,表演要善于變化,給觀眾不同的審美效果。“醯鹽姜桂,巧者和之,味出酸咸辛甘之外,日新而不襲故常,故食之者不厭,滑稽詼諧亦猶是也!拙者踵陳習舊,不能變新,使觀聽者惡聞而厭見,后世民風機巧,雖郊野山林之人,亦知談笑,亦解弄舞娛嬉,而況膏腴閥鬩,市井豐富之子弟?人知優伶發新巧之笑,極下里之歡,反有同于教坊之本色者,于斯時也,為優伶者,亦難矣哉!”{11}
三、書法繪畫思想
(一)融會貫通,獨樹一幟。
胡祗遹認為要想成為書畫大學,首先要練好基本功,在臨摹,練習中有所提高,在進行了大量的練習后,不應拘泥于所模仿,而應跳出陳規,自樹一幟,他先是對那些一味描摹,不能創新的人進行批評,“士大夫讀書立言之暇,游戲翰墨者多,而氣稟拔俗者寡。放筆落紙,凡鄙百出,去胥史雜流為不遠”。{12}“韓干馬多為后人臨摹,行模雖在,而百萬里掣電追風、神俊滅沒之氣則無矣”{13}“每觀畫工寫神,大凡形模市井庸人,則十似八九,及遇高人圣士,雖加意容繪,終不得其仿佛”。{14}在批評之后,他又舉出正確的方法:“詩文字畫,不學前人,則無規矩準繩。規矩于前人陳跡,則正若屋上架屋。”{15}不應蹈襲,而是應有所創新,最重要的是有自己的“氣”,他說:“士之學書,亦如良將之用兵。不必摹寫古人之陳跡,顧氣韻何如耳。”{16}
(二)字如其人,畫如其人。
胡祗遹書畫理論的第二個特點是字如其人,畫如其人。“晉武、唐太之字畫,創業王天下之英氣,浩蕩不可掩。宋徽之柔弱讖麗,欲不亡國,可乎?”{17}而每幅作品的個性特點,正是作者的稟賦氣質所決定,因此要“善養吾浩然之正氣”,他指出:“士大夫之畫,如寫草字,元氣淋漓,求混全而遺細密。畫工則不然,守規慕鉅,拳拳然如三日新婦,專事細密而無混全之氣。”{18}“繪事寫真,須當對照。范寬住終南山十有九年,蓋他人之筆,不足憑也。乃知雄樓杰閣,層臺危榭,一木一甓,自有馴度。”{19}
雖然胡祗遹的文學思想中還有一些天人感應學說、因果循環說,但是瑕不掩瑜,其文學思想上的成就永遠閃爍著光輝。
注釋:
①李修生主編.全元文5·卷一四九·進言論.全元文(五).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295頁.
②全元文5·卷一六二·論治道.第523頁.
③全元文5·卷一四六·寄子方郎中書.第224頁.
④全元文5·卷一四七·送霍僉事序.第240頁.
⑤全元文5·卷一六三·論沙汰.第550頁.
⑥全元文5·卷一四九·禮樂刑政論.第292-293頁.
⑦全元文5·卷一四九·禮樂論.第292頁.
⑧全元文5·卷一四九·禮樂刑政論.第293頁.
⑨全元文5·卷一四七·贈宋氏序.第260-261頁.
⑩全元文5·卷一五三·韓氏南園遠風臺記.第353頁.
{11}全元文5·卷一四八·優伶趙文益詩序.第272-273頁.
{12}全元文5·卷一四九·跋鹿庵字.第281頁.
{13}全元文5·卷一四九·跋畫馬圖.第285頁.
{14}全元文5·卷一四九·跋謫仙泛舟圖.第286頁.
{15}全元文5·卷一四九·跋遺山墨跡.第284頁.
{16}全元文5·卷一四九·跋元李詩軸.第285頁.
{17}全元文5·卷一四九·跋宋徽宗書.第281頁.
{18}全元文5·卷一四九·又.第288頁.
{19}全元文5·卷一四九·跋界畫畫語.第288頁.
參考文獻:
[1]李修生.全元文(五)[M].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
[2][明]宋濂等.元史[M].北京:中華書局,1976,4.
[3]豐家驊.胡祗遹卒年和王惲生年考[J].文學遺產,1995,02.
[4]劉知漸,鮮述文.胡祗遹詩文中的元初戲曲史料[J].河北學刊,1985,05.
[5]陸林.理學家與曲學家的統一——元初胡祗遹曲學思想的重新審視[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