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端午節,是中華民族古老的傳統節日,關于端午節文化意義的流變,說法頗多,本文通過考察論證最終以紀念屈原作為其文化意義的體現,并為人民所接受。屈原精神代表了中華民族的政治理性、道德精神和詩性智慧,今后,無論端午節的紀念形式如何變化,屈原所代表的根本的文化意義不會改變。
關鍵詞: 端午節 文化意義 傳統來源 流變特點 屈原精神
每年的農歷五月初五,是中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它是中華民族古老的傳統節日,始于春秋戰國時期,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2008年被國家設定為法定節假日,放假一天。
一、端午節文化意義傳統來源
農歷五月五日是端午節,端午節又名端陽節、蒲節、重五節等。端午,就是五月初五;端陽,因當日炎陽當空,故名之;蒲節,是人們喜歡于此日掛菖蒲之類的植物以避毒驅邪而得名。
關于端午節文化意義的傳統故事有多種說法,羅列起來,主要有如下幾種。
一是紀念屈原。持此種觀點的占絕大多數,可謂婦孺皆知。梁代吳均《續齊諧記》云:“屈原以五月五日投汨羅水,而楚人哀之。至此日,以竹筒貯米,投水以祭之……今世人五月五日作粽,并帶楝葉及五色絲,皆汨羅水之遺風?!弊阢痢肚G楚歲時記》亦云:“五月五日競渡,俗為屈原投汨羅日,傷其死所,并命舟楫以拯之?!?/p>
二是紀念越王勾踐?!队涀霚Y海》引《歲時記》云:“越地傳云競渡起于越王勾踐。”西漢《越絕書》說得更具體,認為越王勾踐為國雪恥而忍辱負重,于五月五日操練水軍,最終復國,越人便以五月五日作為紀念他的節日。
三是紀念吳國忠臣伍子胥。東漢邯鄲淳《曹娥碑》云:“五月五日時,迎伍君,逆濤而上,為水所淹。”故以端午節紀念他。
四是紀念孝女曹娥。據《會稽典錄》載:“孝女曹娥者,上虞人。父盱,能撫節安歌,婆娑樂神,漢安二年五月五日,于縣江迎伍君神,溯濤而上,為水所淹,不得其尸。娥年十四……遂自投于江而死。”這里把端午習俗解釋為對孝女曹娥的追念。
五是吳越民族圖騰祭說。聞一多先生在《端午考》和《端午的歷史教育》等文中作了詳盡的論述說明,認為:“端午本是吳越民族舉行圖騰祭的節目……端午是個龍的節日?!保?]
雖然眾說紛紜,但以現代大眾對端午節所熟知的意義而論,當屬紀念屈原說最深入人心。
我們感興趣的并非是對端午節的源流作出考辨,而是考察這種選擇是如何發生、演變、歸一的,也就是說,在相關的人物與傳說之中,這種文化意義的選擇、走向和定型是如何完成的。
聞一多先生詳細考證后得出結論,端午節遠在屈原出生之前就已存在,而端午節中的一項重要內容龍舟競渡早于屈原時代一千多年,吃粽子的風俗恐怕在四五千年前就已形成。繼而聞一多先生指出,端午是源于吳越民族的祭圖騰龍。在遠古時代,龍是人們由產生恐懼感而產生崇拜信仰的對象,龍舟是想象中的龍的具體形象化,這反映出尊神的時代,人類對自然認識的程度還很落后,他們無法理解大自然,只有憑借想象并把想象轉化為一種變形的現實。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逐漸認識并揭示大自然的面目,于是,龍舟競渡從對龍的祭祀儀式演變成了端午節的民眾娛樂習俗。然而,一種年節習俗如果逐漸失去原有的文化意義,如果不被另一種新的文化意義所代替,那么,就會隨時間流逝而消亡,許多古代習俗之所以不再流行于現代民間生活,正是因其原有文化意義逐漸在民眾中淡忘,至于像寒食節風俗相傳是為紀念被燒死的介之推,而現在清明節取代寒食節,人們在這一天為烈士或去世的親友掃墓,以表示紀念之情,很自然地完成了其節日的文化意義轉換。實際上端午節并沒有因意義轉換而流于娛樂性習俗,而是逐漸從對神的崇拜轉化為對英雄式人物的紀念。
二、端午節文化意義的流變特點
關于端午節紀念人物的說法牽涉到四個被紀念對象:屈原、勾踐、伍子胥、曹娥。當我們考察有關這四個人物的傳說故事時,可以發現兩個非常明顯的共同點。
其一,他們都是悲劇性人物,都帶有或強或弱的悲劇色彩,最典型而悲劇性最強烈的是屈原。屈原寄楚國的振興于楚王,以圖統一中國,他擔負著一個體現歷史進步和社會發展大勢,而又不得不歸于失敗的歷史使命。選擇悲劇性人物作為端午節的紀念對象,暗示著民眾的集體無意識選擇和這一節日文化主題的變奏,即由對神性的崇敬向人性的尊重的轉變,由祭圖騰龍到紀念世俗性人物的轉變。
其二,由于人物的悲劇性品格中加注了新的社會文化內涵,這種文化內涵在歷史嬗變中演化為相對穩固的價值觀念形態,而他們正是這些價值觀念形態的現實載體,承載了歷史的文化積淀以具體代替抽象的存在。屈原愛國、憂民,成為中華民族的千古楷模。在愛國憂民前提下寄希望于君王的忠臣形象也切合了統治者的心態,在封建權力話語系統和民眾話語系統中都占據著顯著的地位。伍子胥的忠誠、勾踐的奮斗精神、曹娥的孝順,歷來都是為人們所稱頌的。
在民眾心中,人物成為某種價值觀念的同位語,人物所固有的可感性和形象性有利于普通民眾的理解和接受,這就使端午節文化意義的轉換與選擇顯得非常順利。
屈原最突出的精神品格是愛國憂民,這種精神品格是建立在廣泛而堅實的民族性基礎之上的。屈原愛國憂民的精神在中國歷史上成為喚醒民眾對這類情感體驗的催化劑。屈原精神已化為我們民族精神的象征,它代表著真、善、美,代表著崇高與偉大。
屈原屬于全中華民族的共同精神依托,代表著中華民族最完善的精神品格。屈原是歷史發展的人物,在他身上集中體現了中華民族性格的多樣性、豐富性。屈原同時也是一名偉大詩人,他具有最典型的詩人品格。他融合提煉楚地的語言,創造了獨特的藝術形式——楚辭?!冻o》的形式是符合人民大眾審美傾向的藝術形式,其中《九歌》是對民間祭祀歌辭的藝術加工,而又回到了民間,成為民間長期流傳的歌辭;《天問》也是采用民歌中慣用的對答形式,其中有的內容可能就是民歌歌詞的記錄,玄妙瑰麗的色彩,寬廣深厚的思想,獨特的藝術創作形式,使屈原的作品極富有思想意義和審美價值。
三、端午節歸宿——屈原精神
作為一種獨特民俗文化景觀的端午節,其儀式活動在原初階段帶有神秘的宗教色彩,龍舟就有象征神靈的意義,這一點從各種資料中都可以找到有力的佐證,而競渡過程中也有諸多的宗教性。端午插菖蒲掛艾蒿是為避邪消災。在歷史嬗變中,這些儀式的宗教性并沒有得到加強,反而越來越淡化,最終變成社會性的世俗活動。這與中國文化中缺乏嚴格意義上的宗教不無關系,社會世俗性取代宗教的神圣性也就成為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而屈原精神所具有的最廣泛的社會性更是為儀式提供了強有力的背景支持。聞一多先生在《人民的詩人——屈原》一文中帶著肯定的語氣說:“唯其端午是一個古老的節日,‘和中國人民同樣的古老’,足見它和中國人民的生活如何不可分離,唯其中國人民把他們這樣一個重要的節日轉讓給屈原,足見屈原的人格,在他們的生活中,起著如何重大的作用。也唯其遠在屈原死后,中國人民還要把他的名字,嵌進一個原來與他無關的節日里,才足見人民的生活里,是如何的不能缺少他。端午是一個人民的節日,屈原與端午的結合,便證明了過去屈原是與人民結合著的,也保證了未來屈原與人民還要永遠結合著。”端午節以紀念屈原作為其文化意義的體現,并為人民所接受。
總之,屈原精神代表了中華民族的政治理性、道德精神和詩性智慧,無論端午節的紀念形式如何變化,屈原所代表的根本的文化意義不會改變。[2]
參考文獻:
[1]聞一多全集(卷五).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11.
[2]聞一多全集(卷五).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年: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