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的重大歷史任務。共青團作為黨聯系青年的橋梁和紐帶,肩負著帶領青年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作貢獻的歷史使命,因此共青團參與新農村建設工作至關重要。本文以農村改革發展為背景,結合共青團組織的自身優勢,分析了共青團參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現狀,探索了共青團參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有效對策。
關鍵詞: 共青團 社會主義新農村 建設 對策
中國是一個農業國,悠久的中華文明是農業文明的典范[1]。自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戰略部署后[2],黨的十七大報告又指出:“解決好農業、農村、農民問題,事關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大局,必須始終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要統籌城鄉發展,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團中央也發出通知,要求各級團組織站在全局和戰略的高度,引導廣大團員青年深刻領會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意義,準確把握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各項要求[3]。高校團組織要積極響應這一號召,充分發揮自身優勢,找準工作切入點,踴躍參與到新農村建設的偉大實踐中來,以飽滿的熱情和實干的精神,努力成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生力軍,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作出貢獻[4]。“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總攬全局、著眼長遠、與時俱進的歷史性選擇,事關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大局,抓住了農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根本。“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20字的總體要求,全面體現了新農村下農村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發展的要求,為我國描繪了一幅和諧美好的新農村圖景[2]。共青團作為黨聯系青年的橋梁和紐帶,肩負著帶領青年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作貢獻的歷史使命[5],應當積極投身到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去。因此,如何有效發揮共青團職能,使廣大青年成為新農村建設的一支強大推動力,是擺在各級團組織面前的一項重大而緊迫的課題,無疑是需要積極探討與深入研究的重要內容。
一、共青團參與新農村建設的現狀
新農村建設為共青團事業發展提供了新的重大歷史機遇,同時也對農村共青團傳統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戰,迫切需要創新,以適應農村經濟發展的新形勢,為共青團與農村青年實現興業與成才雙贏提供了平臺。新農村建設促使農村共青團工作由說教式向服務型轉變,強化了共青團服務青年、服務經濟、服務社會的職能,促使農村團組織由唱“獨角戲”到“聯袂演出”[5]。
在新農村建設中,共青團組織抓住發展機遇,創新工作載體,努力開拓進取,在探索前進中不斷取得了驕人業績。但是,具體實施中也存在著不少亟待解決的問題。共青團組織參與新農村建設存在的主要問題有[5]:(1)共青團的組織建設落后于新農村建設的發展要求,團干部隊伍結構與新農村建設要求差距甚大,農村團組織服務青年參與新農村建設的手段和途徑還不夠多;(2)農村青年人力資源開發不能滿足新農村建設需要,農村青年參與新農村建設的程度不高;(3)在農村青年勞動力的轉移上,真正通過共青團組織的渠道而實現勞務輸出的人數不多;(4)在農村青年的素質培訓中,不少地區覆蓋面不廣,存在較多工作死角;(5)共青團的組織建設落后于新農村建設的發展要求,新農村建設的社會大格局,給團的組織建設不僅提供了良好機遇,更帶來了嚴峻挑戰。以上這些困難客觀上制約了農村共青團工作的開展。面對建設新農村這個艱巨任務,許多團員干部產生了畏難情緒,有的甚至怨天尤人、束手無策。事實上,新農村建設不僅對共青團的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更為共青團解決上述問題、開創工作新局面帶來了新的機遇。
二、共青團參與新農村建設的對策
要在新農村建設中建功立業,必須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建設好組織、項目、隊伍、陣地、機制,利用廣大青年才識和膽識探索新農村建設的新形式,開創新農村建設的新局面。
1.以黨建帶團建,推動農村基層團組織建設。結合“創先爭優”活動和增強共青團員意識主題教育活動,以黨建帶團建,積極組織農村團員開展“我為黨旗添光彩”活動,發揮團員先鋒模范作用,成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主力軍。(1)強化農村團組織班子建設,配強村團組織領頭人,增強村團組織的凝聚力;(2)推行農村團組織培養計劃,努力為黨組織輸送高質量的新鮮血液,推動農村基層團組織整體活力;(3)指導、扶持成立各類農村青年社團,團結凝聚更廣泛的農村青年群體,重點培育農村青年社團,延伸共青團在農村的工作手臂。
2.創新共青團育人載體,推動農村經濟發展。(1)通過農村團組織廣泛的社會聯系網絡和獨特的組織功能,多渠道地與城市團組織及時溝通信息,共同搭建青年農民進城務工的橋梁,并加強農村青年素質培訓;(2)共青團應積極組織實施“鄉風文明”行動,營造新的鄉村文化生態,參與鄉村整治和新農村社區建設;(3)共青團應積極爭取黨委支持,將青年中心建設納入黨建帶團建的工作范疇,按照“先期試點,逐步推廣,形成網絡”的實施步驟,努力構建“基層團委+青年中心”的新型組織網絡,并將這一網絡延展到村級青年活動中心,擴大服務農村青年的覆蓋范圍;(4)共青團應適應農村青年發展需求,大力更新服務內容,構筑服務體系,創新服務方式,如以“農民信箱”為載體的信息化青年志愿服務活動,有力促進了農村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5]。
3.發揮共青團組織自身優勢,全方位服務新農村建設。共青團組織自身特有政治優勢、組織優勢、活動優勢和資源整合的優勢。要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共青團組織應充分發揮自身特有的優勢,堅持落實實踐育人、組織育人、文化育人和服務育人,實施“換腦工程”、“致富工程”、“文化工程”、“換血工程”[2]。(1)實施“換腦工程”,培育新農村的“新青年”,在學校教育上著力,幫助他們樹立熱愛家鄉、建設家鄉的思想觀念,并依托勞務培訓基地,動員組織農村青年積極參加以就業技能、知識更新為主的職業教育,幫助他們學會一技之長,從而更好地外出務工創業;(2)實施“致富工程”,成為產業致富的“生力軍”。應著眼于培訓、著力于引導、著手于帶領農村青年,引領農村青年發家致富,推進農村人力資源開發,促進農村青年成就事業;(3)實施“文化工程”,擔當鄉風文明的“領頭雁”。廣泛開展志愿幫扶活動,不斷活躍鄉村文化生活,大力倡導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加強鎮村青年中心建設;(4)實施“換血工程”,爭做基層組織的“后備軍”。加強農村民主政治建設,加強法制教育工作,幫助農村青年增強法律意識和法制觀念,預防和減少青少年違法犯罪,引導他們自覺做到學法、用法、守法。
4.強化機制保障,不斷推進共青團服務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共青團組織服務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建立健全科學有效的工作運行機制至關重要。必須不斷探索新思路、新途徑、新方法,狠抓工作落實。(1)要把育人作為根本任務。共青團服務新農村建設首要的任務就是注重培養新型農民,通過培訓,使走出去的農村青年有較強的務工技能,留下來的農村青年能掌握先進的農業技術。(2)要把服務作為工作主題。共青團組織在參與新農村建設中必須把服務經濟、服務社會、服務青年作為工作的主題。要更好地發揮黨聯系青年的橋梁紐帶作用,通過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著力為青年成長成才服務,為青年建功立業服務,為維護青年合法權益服務,為幫助青年解決實際困難服務,進一步贏得青年的信賴和支持。(3)要把活動作為有效載體。在參與實施新農村建設中,共青團組織要繼續堅持以活動為抓手,以活動為載體,把組織開展各項主題實踐活動作為有效的工作方法。(4)要把創新作為不竭動力。共青團組織在參與新農村建設中,既要針對青年人思維敏捷、想象力豐富、最富創造活力的特點,熱情鼓勵廣大團員青年敢于創新、善于創新,又要注重團的整體工作的創新,充分發揮基層團組織的主動性和創造性。[7]
5.高校應抓好育人環節,積極服務于新農村建設[8]。(1)抓好社會實踐環節,動員和號召大學生積極投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實踐。高校共青團組織應將新農村建設作為大學生社會實踐重要主題,通過多種形式,組織和引導大學生在暑期奔赴全國各地農村,深入開展多種特色的新農村建設實踐活動,理論聯系實際,認真研究解決實踐中產生的新問題,用理論知識推動新農村建設。(2)抓志愿服務環節,培養大學生服務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志愿者精神。高校共青團組織在引導大學生參與新農村建設工作時,可以充分結合大學生青年志愿者工作,切實發揮大學生的學業專長和學科優勢,培養他們服務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志愿精神,使大學生服務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志愿者精神在祖國廣闊的農村大地上遍地開花。(3)抓好就業指導環節,引導大學生樹立服務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擇業志向。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離不開高素質人才,尤其是既懂技術又懂管理的人才。大學生是目前我國農村人才的重要來源,已有許多大學生踴躍做了“村官”。他們把年輕人充滿朝氣的新思路、新觀念、新技術帶到農村,迅速改變著農村的方方面面。高校共青團組織要在就業指導過程中做好深入的思想教育工作,引導大學生樹立服務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擇業志向,促進大學生“走進農村、建設農村、服務農村”擇業觀念的形成。
參考文獻:
[1]馬正平.論和諧社會建設視野下農村共青團工作的創新[J].山東省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9.1:47-49.
[2]陳湛穗.共青團組織與新農村建設[J].企業家天地·理論版,2006:64-65.
[3]黃慶勝,林琳,黃藝羨.新農村建設背景下農科院校共青團工作的思考[J].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31(1):78-80.
[4]辛立章.高校共青團組織服務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思考[J].傳承,2008.8:34-35.
[5]茅永杰.充分發揮共青團組織在新農村建設中的作用[J].網絡財富(管理視野),2009.12:34-44.
[6]http://www.hbgqt.org.cn/qnyj/200810/t20081022_7
956.shtml.
[7]http://www.cryn.net.cn/dywz/tzy/200904/t20090427
_227521.htm.
[8]江雪梅,吳巨慧.高校共青團組織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高校共青團組織引導大學生服務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途徑[J].思想教育研究,2007.4:4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