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民歌起于文字之先,全靠口耳相傳,它無定型地一代一代地傳承。《搭涼棚》是江蘇民歌中的一顆璀璨的明珠,是一首充滿江南水鄉泥土氣息的民間歌曲,由于它風趣地將昆蟲的體態特征和生活習性,用豐富的想象力和擬人化手法運用到歌詞設計中,隱喻了勞動人民之間真摯的愛情,反映了舊社會青年男女為沖破封建婚姻束縛,向往自由戀愛的美好愿望,又由于它的音樂語言簡練而優美,體現了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幽默,因而受到群眾的普遍喜愛而廣泛傳唱。
關鍵詞: 江蘇民歌《搭涼棚》 藝術特點 傳播版本 借鑒運用
《搭涼棚》是江蘇民歌中的一顆璀璨的明珠,是一首充滿江南水鄉泥土氣息的民間歌曲,由于它風趣地將昆蟲的體態特征和生活習性,用豐富的想象力和擬人化手法運用到歌詞設計中,隱喻了勞動人民之間真摯的愛情,反映了舊社會青年男女為沖破封建婚姻束縛,向往自由戀愛的美好愿望,又由于它的音樂語言簡練而優美,體現了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幽默,因而受到群眾的普遍喜愛而廣泛傳唱。
這首民歌新中國成立前就流傳在江蘇昆山農村一帶,因為它是農民口頭創作,全靠耳口相傳,所以沒有定型歌譜。新中國成立以后,由于黨和政府對民族民間文化高度重視,經昆山當地文化干部的搜集挖掘工作,以及專業音樂工作者的整理加工,它如被掩埋在泥土中的珍珠,洗去泥塵后發出耀眼的光芒,成為江蘇優秀的民間民族文化遺產,是一首傳唱不衰的經典民歌。2010年我們參加在世博會廣場舉辦的中國優秀民間民族文化的展演活動,為世界人民獻上了一出最經典的《搭涼棚》。
一﹑《搭涼棚》的藝術特點
1.歌詞考源
民歌起于文字之先,全靠口耳相傳,它無定型地一代一代地傳承。由于婚嫁、外出勞作等活動的展開,人們常將本地民歌帶到其他地區,歌詞也就隨地域、風俗、語言的不同而自由地變化。《搭涼棚》在流傳過程中,由于異文較多,有的傳訛,有的漏脫,有的將方言歌詞改編成普通話版本,有的改成了更有審美價值的歌詞,很快傳遍大江南北。
早期民間流傳的《搭涼棚》歌詞較為樸實、簡單,純粹用本地方言演唱,歌詞大意為:
南風(是給)吹(呀)起來,
北風(是給)涼來(噫哈—來),
(嘮唔嘮仔)(沙來咦,哈—來),
蕩湖船(格)阿姐搭涼(哎嗨嗨)棚(哎哈哈來二乒乓),
(乒乒仔乓哎乓哎)搭涼(哎嗨嗨)棚(哎),
越搭越風涼(哎嗨嗨)。
新版的《搭涼棚》歌詞參考了流行于吳地民間的民謠,并把十二月時序﹑三十六種蟲子改成精煉的四季時序﹑九種蟲子。新歌詞顯得更健康﹑更優雅﹑更豐滿﹑更簡潔,青出于藍而勝于藍。
2.歌詞特點
襯腔的歌詞具有鮮活的浪漫色彩。分春夏秋冬四季時序,條理清晰,層次分明,又具有民歌中常見的分節歌結構形式,每段只有兩句歌詞,其余都是襯詞鑲嵌其中,唱來音節多變,朗朗上口。
最具有閃光點的是歌詞運用了農村常見的昆蟲——螳螂﹑蜻蜓﹑蚱蜢﹑叫哥哥﹑織機娘﹑蝴蝶﹑梁山伯﹑祝九娘﹑蜜蜂(其中叫哥哥﹑織機娘﹑梁山伯﹑祝九娘都是某種昆蟲的本地俗稱),通過擬人手法,寄托了和諧﹑愛情﹑關懷﹑勤儉的美好追求。如“螳螂叫船游春坊,蜻蜓搖櫓蚱蜢把船撐”,描繪出了一幅春意盎然、熱情好客的魅力圖景;“叫哥哥夜夜做情郎,結識私情織機娘”,描繪出一幅追求愛情、企盼圓滿的甜蜜圖景;“蝴蝶生病在繡房,梁山伯買藥就為祝九娘”,描繪出一幅體貼關懷、互敬互愛的和諧圖景;“大風大雪天氣冷,蜜蜂長藏寒雪糧”描繪了一幅勤儉持家、安居樂業的幸福圖景。四段歌詞沒有連貫性,但全方位地表現出農村生活的豐富,且富有情趣,充滿著泥土氣息和草根底蘊。
《搭涼棚》這歌名也別有一番情趣。“搭涼棚”并不是歌詞的內容,而是借用了唱民歌時的情景:盛夏耕耘時是唱山歌的好時機。這段時間天氣炎熱,勞作辛苦,每當歇熱休息時農民就會哼唱各種山歌,以解除疲勞和展露歌藝。當時在昆山農村的廣闊田野上,常有遮陽擋雨的各種涼棚,棚頂架有毛竹蓋有稻草,四角用石條撐住,無墻而透風,勞作歇熱的農民常聚在這里閑聊唱歌,其樂無窮。襯詞中有一句“乒乒仔乓乓搭涼棚,越搭越風涼”。這里的“乒乒乓乓”象聲詞,讓人聯想到劈毛竹時的響聲,還有表達動作利索快捷的意思,也蘊含了涼棚搭得多,山歌唱得多的內涵。這是民歌創作中常用的跨越式聯想手法,并且與全曲的“江陽韻”一脈相承,具有獨特的構思和一氣呵成的藝術效果。
3.旋律特點
這是一首二拍子的羽調式歌曲,領唱、合唱相結合,具有一問一答﹑一呼一應的群體性演唱特點。速度中等,詞曲結合自然、規整,具有平易近人的樸實形態。
旋律以級進為主,中間插同音進行和跳進,使旋律富有歌唱性。在羽調式中強化徵音的運用,使旋律在委婉中表現出熱烈的氣氛。
曲式結構簡練而不失豐滿。說它簡練,是因為它是一首帶擴充的上下句呼應結構的單樂段。兩句歌詞和一句襯詞構成了三句體,而且每一句都是不規整樂句。
這首民歌的音域較寬廣,具有充分展示演唱水品的機會,所以也常被獨唱歌手選用。這首歌第二大樂句的羽音,直接跳到第三大句的商音,這樣的大跳具有異峰突起的聽覺效果,是令人稱絕的點睛之筆。
《搭涼棚》同時又是一首幽默的童話式民歌,它把螳螂﹑蜻蜓﹑蚱蜢﹑叫哥哥﹑織機娘﹑蝴蝶﹑梁山伯、祝九娘、蜜蜂九種昆蟲運用到歌詞中去。自然界的花鳥蟲草,是農民日常生活中最多接觸的,所以在民歌中,類似于昆蟲題材的內容很多,許多民歌將花鳥蟲草之名連綴而成,而《搭涼棚》大出意外,不僅想象新奇,而且詞句流利,具有韻味,散發出江南水鄉的特殊魅力,以其特有的鄉土氣息吸引著人們。
全首歌詞與樂曲的曲調,歌曲的情感一脈相承,正如著名學者劉半農所言:“好處在于能用最自然的語言,最自然的聲調,把最自然的情感抒發出來。”好的歌詞就是一首詩,也是一幅畫,《搭涼棚》歌詞就是一首詩,一幅美麗的畫,令人陶醉,令人神往。
二、《搭涼棚》的傳播版本
正因為具有迷人的感染力,所以《搭涼棚》曾得到多位編輯者的青睞和出版部門的厚愛,反復出現在各種出版物上,這也為《搭涼棚》的更廣泛傳播創造了條件。我尋覓《搭涼棚》的曲譜,共發現了十一個版本。
1.《搭涼棚》之一(選自蘇州市文聯1985年編輯的《蘇州民族民間音樂集成》)
據蔣志南考證,原巴城文化站站長韋祖基回憶,1954年江蘇省著名音樂家費克帶了鋼絲錄音機到巴城文化站采錄了《搭涼棚》這首民歌,這份曲譜記錄得較完整、準確。如領唱合唱的標明,昆山土話的反映,襯詞襯字的選擇都十分到位。并且費克為歌曲設計了前奏和間奏,使這首民歌更豐富。結尾還添加了調式轉移的結束句,所以這份《搭涼棚》的曲譜是最精致的。
2.《搭涼棚》之二(選自《中國民間歌曲集成·江蘇卷》)
這是標明“路行”記錄的曲譜。所記的唱詞和樂譜與前者基本相同,是否曾參考過費克所記的樂譜不得而知。經過對這兩份譜的反復比較,“路”譜除少了前奏、間奏、結束句外,還有終止句的一音不同。音調稍有出入,演唱時各有情趣。但總的感覺“路”譜比“費”譜單薄了許多。
還有一句詞中將“私情”改成“姐妮”,表達得更雅致。
3.《搭涼棚》之三(選自江蘇省文化廳、南京藝術學院編選的《江蘇民歌選》)
這份曲譜也標明路行記譜,還標明了演唱者為曹培蘭、卞迎春。這兩人為何地人,待考。一些昆山的老民歌手都不知道他們。猜測可能是當時在南京學唱的歌手,然后由路行根據他們的演唱記譜。其中將原“梁山伯買藥就為祝九娘”改成了“請來郎中花姑娘”,可能是傳唱有誤,這句改變了通篇運用昆蟲動物的特點,不如原句傳神。
4.《搭涼棚》之四(選自上海文藝出版社1982年出版的《中國民歌3》)
這是改革開放后較早出版的民歌專集,選用了這首昆山民歌,使其得以有了向全國推廣的機會。這首民歌運用了路行的記錄譜,但把“請來郎中花姑娘”改回“梁山伯買藥就為祝九娘”。
5.《搭涼棚》之五(選自蘇州群藝館1993年編印的《百花園》)
這份曲譜用路行記錄的歌譜,當時作為蘇州優秀民歌向全市推廣,并組織了演唱比賽。這份歌譜的特點是添加了一個富有音樂氣息的前奏。和費克記譜的前奏相比,這個前奏更形象,更有情趣,可以說是為《搭涼棚》錦上添花。這個前奏可能是制作音樂帶的編配者添加的,應該感謝他的功勞。
6.《搭涼棚》之六(選自江蘇省人民出版社的《常用曲調?蘇南小調》)
這是產生于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的《搭涼棚》。可能是出于歌唱新生活的需要,把歌詞改成了歌唱“人民公社”的主題。但襯詞的位置依然不動,才使《搭涼棚》的韻味還能領略。不過把最具有特色的“搭涼棚”三字改掉,那么這個歌名的確定就令人費解了。
7.《搭涼棚》之七(選自上海文藝出版社1979年出版的《說明常用曲調集》)
這份曲譜的歌詞也仿照“之六”改動了,不過題材換成了“攀登科學高峰”。令人欣喜的是《搭涼棚》被選為“常用說唱曲調”,使它更有機會走近歌唱愛好者。
8.《搭涼棚》之八(選自蘇州市文聯編印的《蘇州民族民間音樂集成》)
這是由元成、舒野記錄的另一版本的《搭涼棚》。這兩位記譜者可能是外地音樂工作者,采用了另一群體的《搭涼棚》。因為套用傳統曲調,填唱新歌詞的民歌創作方法是常見的。這首民歌選用了愛情題材,有些方言可能沒有反映正確,所以內容顯得有點難懂。旋律基本套用了傳統的曲調,只是局部旋律手法平直了些,抒情感受到一定的影響。
9.《搭涼棚》之九(選自昆山市文化館1989年編印的《昆山民歌選》)
這是一個新版本的《搭涼棚》。記錄者江麒、屬引。由昆山市著名民歌手唐小妹演唱。采用“頭歌”和“吆歌”的接唱形式。歌詞比較空洞,主要是抒發感情,旋律還有巴城《搭涼棚》的影子,但明顯已經有自己獨特的音樂處理,特別是節奏緊湊,夾用了三拍子,使曲調產生新鮮感。還有一個重要變化就是結束音落在“5”上,使羽調式向徵調式游移,令人耳目一新。
10.《搭涼棚》之十(選自昆山市文化館1981年編印的《昆山民歌選》)
這是由魯其貴記譜的另一版本的《搭涼棚》,采用了甲乙對唱形式,歌詞已完全不同,將原襯詞中的“越搭么越風涼”改成了“好好里勿思量”。旋律與傳統的《搭涼棚》大同小異,最引人處是第一小節的旋律連續重復,產生了“垛句”的藝術效果。擴充的最后樂句沒有用高音區,而是簡單重復第二樂句,使這首民歌演唱起來更容易。可見《搭涼棚》在昆山是很流行的,“同曲異詞”是民歌中的常見形態。
11.《搭涼棚》之十一
這是2010年著名作曲家屠巴海、王新南作曲的新創作《搭涼棚》。歌詞沒有任何改動,演唱形式為男女聲小合唱,曲式結構也發生了變化,為多段體結構,A段是傳統山歌,B段是一個小快板,C段是抒情段落,結尾部分是A段的反復再現。由于編曲形態、伴奏音樂的改編,使《搭涼棚》在歌曲風格、情趣上產生了很大的變化,更加具有現代的時尚氣息。
三、《搭涼棚》的借鑒和運用
民歌是創作地方音樂旋律的重要源泉,每當創作具有昆山風格的作品時,就會想到運用《搭涼棚》的音樂素材。作曲家們多次運用它的曲調和其他江蘇民歌的音調創作聲樂作品及器樂作品,都獲得了較好的效果。
1.創作于1980年的女聲表演唱《唱唱昆山好地方》,旋律主要吸收了《搭涼棚》的音調,糅合了其他蘇南音調,在蘇州地區文藝匯演中獲獎。
2.創作于1985年的二胡獨奏曲《水上人家的歡樂》,主要吸收民歌《搭涼棚》中的“嗨嗨調”和“小奴奴調”旋律寫成。全曲抒情、委婉,充分發揮二胡演奏的特點,曾在多次比賽中獲獎。
3.創作于1995年的舞蹈音樂《搖快船》,也是吸收了《搭涼棚》的音調,并強化運用《劃龍船》音調,使舞蹈音樂既有活潑感,又有流動感。
4.創作于1996年的舞蹈音樂《吳鄉沃土》,主要吸收了民歌“嗨嗨調”和“小奴奴調”的旋律寫成,全曲多次出現“原生態”式的襯腔,具有濃郁的水鄉特色。
5.創作于二十世紀九十年代的夏威夷吉他獨奏《懷鄉情》,主要根據《搭涼棚》的旋律創作而成,多次變化調性和速度,是西洋樂器演奏民歌音調的成功嘗試。
6.創作于1997年的舞蹈音樂《瑞雨》,吸收了《搭涼棚》的音樂,并結合運用另一首江蘇民歌《田中娘子》的旋律,使舞蹈音樂表現出濃郁的江南地方特色。
7.創作于2006年的民樂合奏《農家樂》,基本根據《搭涼棚》的音調寫成,原為張浦的“蓮湘舞”設計的舞蹈音樂,后改為合奏曲,時而熱烈,時而抒情,表達了農家人美好的和諧心情。
8.創作于2006年的女聲小合唱《乘風涼》,采用《搭涼棚》的五聲羽調式,吸收了《搭涼棚》的某些旋法,創新加入新的節拍和節奏,編織了二聲部,榮獲江蘇省“五星工程”金獎。
總之,《搭涼棚》及其他一些優秀的江蘇民歌是民族民間文化遺產中的精華,但沒有能夠在當代青年人中普及流傳,存在失傳的隱患。在繼往開來的歷史發展進程中,音樂工作者有責任讓更多、更優美動聽的江蘇民歌天長地久、永流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