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作者從章法修辭和史實的角度重新看待《出師表》:“親小人,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后漢所以傾頹也。”結合文言文翻譯的要求“信”“達”“雅”,認為這句話是用了互文的修辭手法。
關鍵詞: 《出師表》 譯文 互文
蘇教版語文第六冊編選了文言文篇目諸葛亮的《出師表》。蘇教版的教參《語文教科書教師備課手冊第六冊》(江蘇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對“親小人,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后漢所以傾頹也”的譯文我存在一些疑問,特提出來以供大家討論,以商榷求真。
一
“親小人,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后漢所以傾頹也。”該教參這樣注釋:“親近賢臣,疏遠小人,這是先漢興旺發達的原因;親近小人,疏遠賢臣,這是后漢傾覆衰敗的原因。”(《語文教科書教師備課手冊(第六冊)》江蘇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397頁)。①根據文言文翻譯“信”“達”“雅”的要求,我認為它還有一定的差距。我從章法修辭和史實的角我認為這句話是用了互文的修辭手法,應該這樣說:“親近賢臣,疏遠小人,這是先漢和后漢興旺發達的原因;親近小人,疏遠賢臣,這是先漢和后漢傾覆衰敗的原因。”
諸葛亮的《出師表》是出師前給后主劉禪上的奏章,重在臨行進諫,提出修明政治的主張。他向后主提出三項建議,即開張圣聽,執法公平,親賢遠佞。開張圣聽,廣開言路是前提,后主采納忠諫了,這就堵塞了讒邪之門,朝廷才有可能執法公平,使賞罰嚴明,上下一心,修明政治。“親賢遠佞”關系到國家存亡的根本。如果親小人遠賢臣,勢必奸邪得勢,內外異法,賢佞不辨,造成政局混亂。三項建議,廣開言路是前提,執法公平是關鍵,而親賢遠佞是核心。親賢遠佞的主要方面是親賢,親賢是遠佞之本,所以在文中作者先向后主推薦賢臣。接著引證歷史經驗教訓,開導劉禪要親賢遠佞,說明國家“興隆”與“傾覆”,關鍵在于人主是否任人唯賢。“親小人,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后漢所以傾頹也。”不少書籍認為“這里用了排偶,使對比鮮明,顯得簡練有力”(《語文教科書教師備課手冊(第六冊)》江蘇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②這不錯。但是,我要說的是,我覺得作者還用了互文的修辭手法,強化了這一效果。這可以從修辭章法和歷史事實方面得到論證。從修辭章法,再看后面,是接著言先帝,引述往事,從反面說明不任人唯賢的危害,動之以情。最后,進一步從正面說明任人唯賢的政治效果。反復叮嚀,表明自己推舉賢能,旨在興復漢室。可見,諸葛亮重在以史為鑒,以情動人。為此,他在修辭上肯定是下了工夫,用了互文的摘要手法。
二
以上是從修辭章法看。下面從歷史事實出發考察。
西漢后期,宦官專權和外戚專政交替。元帝時,宦官石顯干朝亂政,導致公卿百官互相傾軋。成帝時,帝舅王鳳、王商、王音、王根兄弟相繼輔政專權,許多刺史、郡守等重要官吏大都出于王氏門下。在宦官、外戚的淫威下,滿朝文武或趨炎附勢,或“持祿保位”,無不把結交賓客、斂取錢財作為追求的目標。吏治嚴重腐敗,選舉不實,監察制度廢亂,各級官員瀆職怠工,貪污成風。政治腐敗,特別是吏治腐敗,在漢末社會危機中帶有高度的綜合性和輻射性。尤其是西漢末年,外戚王莽奪取漢朝,出現了短暫的王莽新朝,接著更始時代出現,西漢沒落無法收拾,終于滅亡了。而在大亂之中,新興地主劉秀在動亂中崛起,建立了東漢王朝。劉秀特別注意從士人中選取人才。因為這些人熟悉典章制度,懂得治國安邦之術,又便于駕馭。對那些拒絕與王莽合作,有社會聲譽的士人,劉秀更是極其推重,如他以特禮相待隱居不仕的嚴光(嚴子陵),表彰名節以便天下歸心。③東漢末期,政治弊端再次出現,宦官專權外戚專政交替等導致東漢也衰落了。何進、董卓、曹操等這些政治集團人物,在所謂的正統的劉備看來,無疑是“小人”“奸佞”。欲建功立業的劉備在“天下三分,益州疲敝”的情況下,深知任用得力人才的重要性。他自稱以德服人,就是此表現。諸葛亮當然也深諳此意。他為后主劉禪的周圍處境和為人擔心,因此再三提出建議。他多處用了互文的修辭: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親小人,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后漢所以傾頹也”。他在引述史實的基礎上,再加上互文排偶等語言力量加強了需要,目的就是以史為鑒,告誡后主。所以,“親小人,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后漢所以傾頹也。”翻譯為:“親近賢臣,疏遠小人,這是先漢和后漢興旺發達的原因;親近小人,疏遠賢臣,這是先漢和后漢傾覆衰敗的原因。”應當是合理合情合史的。
根據文言文翻譯的要求“信”“達”“雅”的要求,我從章法修辭和史實的角度重新看待“親小人,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后漢所以傾頹也”,認為這句話是用了互文的修辭手法。諸葛亮深感時局之緊迫,他以史為鑒,依托先帝劉備之口,用絕妙的文筆,飾以修辭。
三
以下重溫互文的知識。什么叫互文呢?
郭錫良的《古代漢語》指出:互文,又叫互文見義、互參。指的是結構相同或相近的兩個句子,句子中的詞語互相滲透補充,才能正確完整地表現出句子的意思。其特點就是上下文義互相呼應、補充。在多數情況下,互文出現在上下兩句之中,如:“東西植松柏,左右種梧桐。”(《焦仲卿妻》)“受任與敗軍之際,奉命與危難之間。”(諸葛亮,《出師表》)“叫囂乎東西,隳突乎南北”(柳宗元,《捕蛇者說》)“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范仲淹,《岳陽樓記》)④
互文也叫“互言”“互見”“互文見義”等,它的特點是上下文互相呼應、互相補充,它的修辭作用是言簡意賅、語意含蓄、節省文字而又擴大了詩文的容量。
作為一種修辭手法,它的意思其實很簡單,比如:A有B,C有D。如果是互文,就是說:A和B都有C和D。這應該就是同文見義。“互文”即古代詩文的相鄰句子中所用的詞語互相補充,結合起來表示一個完整的意思,是古漢語中一種特殊的修辭手法,在古詩詞中的運用一般有兩種表現形式。
1.單句互文,就是指在同一句子中前后兩個詞語在意義上交錯滲透、互相補充。如:白居易的《琵琶行》:“主人下馬客在船。”王昌齡的《出塞》:“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從字面上理解,這句詩是“秦時明月照耀漢時關塞”之意,實際上,應該是“秦漢時的明月和秦漢時的關口”。為了避免詞語單調重復,行文時交替使用同義詞,這種互文的特點是在相同或基本相同的詞組或句子里,處于相應位置的詞可以互釋。這樣可以從已知詞義來推知另一未知詞義。如:“忠不必用兮,賢不必以。”(《涉江》)其中的“用”和“以”處相應的位置,由此可推知“以”就是“用”的意思。又如“求全責備”這一成語,其中“求”與“責”處于相應位置,由此可推知兩詞同義。這類互文是容易理解和掌握的。
2.對句互文,就是指下句含有上句已經出現的詞,上句含有下句將要出現的詞,對句與出句的意義相互補充。依據上下兩句的關系,對句互文可以分為近義式和反義式。近義式對句互文如:“當窗理云鬢,對鏡貼花黃。”(《木蘭詩》)這兩句詩應譯為:“向著窗戶,對著鏡子,梳理云一樣的秀發,把花黃貼在臉上。”反義式對句互文如:“花徑不曾緣客掃,蓬門今始為君開。”(杜甫,《客至》)從字面上看,前后兩句對舉,但在意義上兩句都語外有音,而且是正反對結合。即“花徑不曾緣客掃,今始為君掃”是出于字數的約束、格律的限制或表達藝術的需要,必須用簡潔的文字、含蓄而凝練的語句來表達豐富的內容,于是把兩個事物在上下文中只出現一個而省略另一個,即“兩物各舉一邊而省文”,以收到言簡意繁的效果。理解這種互文時,必須把上下文保留的詞語結合起來,使之互相補充、彼此映襯才能現出其原意,故習慣上稱之為“互文見義”。如:“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古詩十九首》)上句省去了“皎皎”,下句省去了“迢迢”,既“迢迢”不僅僅指牽牛星,亦指河漢女;“皎皎”不僅僅指河漢女,亦指牽牛星,兩詞互文見義。
以上是我的看法,謹作拋磚引玉。
注釋:
①語文教科書教師備課手冊(第六冊).江蘇教育出版社,2003年12月第8版第397頁.
②語文教科書教師備課手冊(第六冊).江蘇教育出版社,2003年12月第8版第393頁.
③趙毅,趙軼峰主編.中國古代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12月第1版第303頁.
④郭錫良等.古代漢語(修訂本上、下).商務印書館,1999年1月.
參考文獻:
[1]趙毅,趙軼峰主編.中國古代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12月第1版.
[2]語文教科書教師備課手冊(第六冊).江蘇教育出版社,2003年12月第8版.
[3]郭錫良等.古代漢語(修訂本上、下).商務印書館,1999.1.
[4]王力主編.古代漢語.中華書局,2001年版.
[5]向熹主編.古代漢語知識辭典.四川出版集團,四川辭書出版社,2007年6月出版.
[6]黃伯榮,廖序東主編.現代漢語(增訂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7月第3版.
[7]吳金華,韓陳其主編.古代漢語自學指導.江蘇古籍出版社,1993年第1版.